傳統手藝為何在消失?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匠心。

在我們的印象中,從前身邊的匠人總是在一敲一打、一雕一琢之中,他們用自己的靈巧雙手,塑造出了舊日時光的美好模樣。

而如今,“工匠精神”已淪為某種廣義上的讚美之詞,曾經匠人們的手藝被遺忘在時光的角落裡。

萬物之中,文明是最脆弱的。

一面是飛速向前的生活,一頭是被時光遺忘的傳統。

中國有14億人,想找個手工藝人,真的很難。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民間手藝從業者數量整體呈萎縮狀態,後繼乏人。

糖人

傳統手藝為何在消失?

由麥芽調成糖稀,經過吹、捏、拉等方式,製作各式各樣的人物動物等造型,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每當看到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裡到甜膩的味道。

葉雕

傳統手藝為何在消失?

春來冬去,花開花謝,許多生命在四季更迭間完成了一次輪迴。樹葉在春雨裡萌生,又在秋夜裡凋落,它的一生是如此短暫,不禁令人唏噓。幸而,有人趁它們在歸於塵土腐朽之前,用葉雕這一古老的技藝,留住這份微觀世界裡的美好。葉雕最早起源於周代,距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當下掌握這門技藝的人卻屈指可數。

舟山核雕

傳統手藝為何在消失?

舟山核雕是漢族微型雕刻工藝之一。在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上雕刻,有辟邪之用,或作文人清玩。明朝人《核舟記》一文,生動活潑地描寫了明代巧匠的核雕工藝。

皮影戲

傳統手藝為何在消失?

一盞燈,布圍框,三五人吹拉彈唱;皮刻人,半面臉,一席地操演雄兵。這是對皮影戲最簡潔生動的描述。放皮影的舞臺一般都設在主人家屋簷下,拉一塊皮影布,擺上各類皮影,鑼呀,鼓的,這樣就把工作人員和觀眾隔開,形成一個演出臺。

在這個工業化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更多的將精力放在了標準化、高效率、低成本上面,手工藝品顯得彌足珍貴。手工藝是世代傳承的一種文化,手工藝品獨特的美感、匠人背後的匠心,凝結了人類勞動力和無價的手工技藝。

如今,這個世界各種“紅人”氾濫,為了造星、吸引眼球而“另避蹊徑”、“走審醜路線”的事件層出不窮......

老人言,縫縫補補又三年,他們承載了那個年代的文化,真心希望這些傳統手藝能夠傳承下去,把這份記憶和生活留得再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