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傳統戲劇形式:高觀皮影

“高觀皮影”是產生並流傳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山區的一種特殊的傳統戲劇表演形式,主要分佈於劍閣的高觀鄉、張王鄉、劍門關鎮、漢陽鎮以及廣元市昭化區的陳江、青牛、沙壩等鄉鎮。劍閣“高觀皮影”這種民間藝術是唐明皇幸蜀時由宮廷樂師傳播並遺留,後經劍閣藝人深層加工精湛製作,將其民俗化、地方化,逐漸形成如今具有劍閣特色的民間表演形式。2007年高觀皮影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元傳統戲劇形式:高觀皮影

高觀皮影:傳承與保護 改革與創新

“高觀皮影”第四代傳承人母培德的家在高觀鎮一個偏遠小山村,車開不到家,只能沿著幽靜的小路徒步前行。低矮的土坯房、綠油油的菜園地,狗吠、雞鳴,組成一幅別緻的美麗田園風光。記者走進母培德的家中,家裡人都正忙著搭架子,弄帷幕,準備著皮影戲的表演。佈置雖然簡單,但兩個人準備也要忙上幾個小時。戲班子一般由九人組成,三人持影,負責唱腔和皮影表演。樂隊6人,其中4人打擊和絃樂,2人吹奏樂。9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臺“皮影戲”的表演。“高觀皮影”的舞臺是用劍閣當地產的金竹四根為柱子,八根為上下雜襯,二根拉桿,一個臺,一片銀幕,三週圍布,組成一個十多平方米的封閉的空間,演員和樂師全部在這個空間裡演出。執影人不但要執好表演的“皮影”人物,還要做好配合工作,唱、念、做、打必須融為一體。“高觀皮影”比起傳統川劇舞臺佈置,簡單、不擇場地,所需人員少,且不化妝,不穿袍。

廣元傳統戲劇形式:高觀皮影

高觀皮影:傳承與保護 改革與創新

皮影採用小黃牛皮為基本材料,經過泡硝等若干個環節制成薄、軟、亮的皮。雕刻刀法細緻、精巧、線條流暢分明,雕刻出的人物容貌、衣袍、裝飾都非常形象生動。特別是武生武旦的鎧甲、袍鞋,雕刻精美、線條流暢,是皮雕藝術之精品。

廣元傳統戲劇形式:高觀皮影

高觀皮影:傳承與保護 改革與創新

“這張影子它就屬於觀音菩薩,天上的神仙,我們一般的戲,她也有很多可以展現出來。”母培德說。

記者在母培德家中找到皮影劇本,手抄本足足有百本之餘,充分體現了母培德對皮影的熱愛與喜好。儲存最古老的有清朝同治年間四十冊刻印本《東吳招親》等,還有由四川省文化局編制的1963年印刷本《破鐵卷》《官渡之戰》《王熙鳳》。

在採訪母培德時,他對藝術的那種堅持與喜愛溢於言表,講述了自己是如何慢慢喜歡上皮影表演的經過。

“我對這方面相當熱愛,也執著。我也就是發展和保護了這個東西,往下傳承。”母培德說。在採訪到高觀皮影戲的傳承問題時,母宜智顯示出了他的聰明與精幹。

“他們以前傳承下來的,我覺得要在過程中去摸索,去改革一下,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比如說你那個川劇,播放出來,很多人聽不懂,不知道你在唱什麼,如果說他聽不懂你的內容,不知道你們表演的什麼內容,他就覺得沒有意思,我就說後面能不能跟我們年輕人溝通一下,和結合我們當代藝術,比如說,小品之類的東西,或者相聲之類的東西我們一樣的可以把它透過皮影方式表現出來,這樣不管年輕人或者是學校的學生,一般的都能聽得懂,他能接受得了,比如說現在可以結合動畫片,我覺得都可以發展,他們老式傳承的東西,只能說是在還原那些東西還是可以。”母宜智說。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兵”,對於自己喜愛的皮影事業,面對傳承與失傳的抉擇,兒子的孝順聽話,精明與幹練,作為第四代“高觀皮影”傳承人,母培德心中百感交集。

“第一個要有這麼個愛好,學這個東西第一個要天賦,第二個就是要吃得苦,隨時要想一套劇表現了什麼劇情,這個必須要做到,第三還得聯絡一批愛好的人,先把手練出來,手練出來過後,我們再瞭解皮影怎麼做,它的基本動作,我們現在不說高難度動作。在我有生之年,能傳的我儘量傳給他們。”母培德說。

採訪最後,母培德還向我們即興演唱了起來。

“高觀皮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網路和資訊的高速發展,人們獲得娛樂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這也給保護高觀皮影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今後我們將採取非遺進景區、進校園,和向上爭取專案的方式,來加大保護傳承力度,讓高觀皮影重放光彩。”劍閣縣文化旅遊和體育局文化股幹部唐永蓉說。

作者:廣元日報

圖文:四川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