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人在幕布間翩翩起舞,渭源皮影戲精彩連臺

原創唐伊

影人在幕布間翩翩起舞,渭源皮影戲精彩連臺

春寒料峭之時,雪蓋村莊,夜幕下,燈光照著皮影,二胡配著鑼鼓,一幕白布隱約遮擋,皮影藝人高亢粗獷的唱聲從幕後響起,各色皮影人物在光影與伴奏中翩翩起舞。頂著寒風觀看皮影戲的村民興致盎然,大家圍坐在一起,袖口攏緊,眼睛緊緊盯著皮影的起起落落,不時爆發出叫好聲……

影人在幕布間翩翩起舞,渭源皮影戲精彩連臺

渭源皮影戲在明清時期就很普遍了,新中國成立後,皮影戲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視。在1985年時,全縣皮影戲班已發展到十四個,大安鄉的張家川、潘家灣、大石岔、杜家鋪等四個村有皮影戲班。而大安鄉張家川村範治江的皮影戲,亦很出眾,經常在大安、秦祁等鄉和安定區部分鄉鎮演出,平均每年演出十五場。

影人在幕布間翩翩起舞,渭源皮影戲精彩連臺

渭源皮影人物一般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經人操縱能做機械性動態表演,一個皮影人至少要被三根操縱桿操縱,而一個藝人要控制三四個皮影的動作,還要配合音樂,兼顧唱唸。

影人在幕布間翩翩起舞,渭源皮影戲精彩連臺

皮影人物造型平面化,是按戲曲生、旦、淨、醜的模式進行設計的,一般都採用側身五分或七分臉的平面形象,透過將眉毛、眼睛橫貫臉部,使兩頭有所連線而不易斷落。通常的皮影形象是眼大嘴小、額圓頦方、眉彎鼻直的臉部造型,這是審美需求與技術處理的有效結合。這種處理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根據不同人物、性格作出不同的變化,如武生用劍眉、環眼,使他們勇武;文生用平眉、臥魚眼,使他們文靜。

影人在幕布間翩翩起舞,渭源皮影戲精彩連臺

皮影戲將皮影的頭部稱為“梢子”或“頭茬”。“梢子”越多,說明人物越全,可演的劇目越多。“梢子”種類繁多,如官頭梢子分為軟王、硬王、內侍、全相、黑相、烏紗、龍紗、狀元、獄吏等;旦類梢子分正旦、小旦、彩旦、老旦、妖旦、媒旦、犄角旦、刺雜旦等,其髮式(髻)造型更多,反映了明清婦女的各種頭飾風采。渭源皮影採取抽象與實相結合的手法進行設計,人物的裝束與面容神韻生動形象、誇張幽默、詼諧成趣。用線條鏤空法進行形象刻畫,用色簡練,平塗著色,在後背光照下,視覺效果剔透而豔麗。

影人在幕布間翩翩起舞,渭源皮影戲精彩連臺

在渭源民間傳統皮影戲裡,除了人物造型外,還有山石門影、亭臺殿閣、軍帳兵器、陳設用具、車船馬轎、城橋塔寺、龍鳳禽獸、花樹蟲魚、妖魔鬼怪、雷電風雲。噴煙吐霧、劈山倒海都能表現出來。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簡直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真是“一口能敘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影人在幕布間翩翩起舞,渭源皮影戲精彩連臺

渭源皮影戲班的成員一般由三至四人組成,他們挑上兩個戲箱,裡面裝上各種各樣的影人和樂器,走鄉串村,進行演出,也靠此養家餬口。在渭源的清源、路園、大安、秦祁、北寨、新寨、黎家灣、慶坪一帶,皮影戲曾很盛行。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

影人在幕布間翩翩起舞,渭源皮影戲精彩連臺

近年來,渭源縣文化館開展了一系列普查搶救、保護傳承工作,為全縣皮影戲班摸底建檔,錄製專題片等,使皮影戲這項古老的藝術,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衰退之後,再次迎來複興。希望皮影戲在渭源這片豐沃的黃土地上如花朵般盛開,並世代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