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不焦慮的心法,做到了你就前途無量,後福無窮

獲得今天與你有緣的一段“

南師嘉言

南懷瑾:不焦慮的心法,做到了你就前途無量,後福無窮

01

心法一:真正的福氣沒有標準,福氣只有一個自我的標準、自我的滿足

老子教我們瞭解一個人生的道理,人生什麼才是福氣。

“知足不辱”,真正的福氣沒有標準,福氣只有一個自我的標準,自我的滿足。

今天天氣很熱,一杯冰淇淋下肚,涼麵半碗,然後坐在樹蔭底下,把上身衣服脫光了,一把扇子搖兩下,好舒服!那個時候比冷氣、電風扇什麼的都痛快。那是人生知足的享受,所以要把握現實。現實的享受就是真享受,

如果坐在這裡,腦子什麼都不想,人很清醒,既無歡喜也無痛苦,就是定境最舒服的享受。

不知足,是說人的慾望永遠沒有停止,不會滿足,所以永遠在煩惱痛苦中。“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處時,要曉得剎車止步,如果不剎車止步,車子滾下坡,整個完了。

人生的歷程就是這樣,要在恰到好處時知止。

所以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這句話意味無窮,所以知止才不會有危險。這是告訴我們知止、知足的重要,也不要被虛名所騙,更不要被情感得失矇騙自己,這樣才可以長久。(《老子他說初續合集》東方出版社)

什麼是罪,什麼是福,很難下定義。中國儒道兩家的觀念看來,

什麼是幸福?知足常樂就是。

人能安於現實就是幸福的,但是人類的心理,不論古今中外、男女老幼,通通是不安於現實的,這是人的通病,所以通通沒有幸福。

真正的幸福在哪裡?就在禪宗講的,“當下即是”,就在現在這一剎那。

你現在有張椅子坐,手中有本《維摩詰經》,不管它是二是不二,就把心一放,哪管你是講佛經也好,歌星唱歌也好,

安於現實馬上就舒服了,這一下就是福,就在一念之間,這就是不二。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東方出版社)

古人有說: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一個人即使活到一百歲,不是憂愁就是病痛。這個人生未免太慘了。通常人的壽命是六七十歲,但計算一下:十五歲以前不懂事,不能算;最後的十五年,老朽不堪,眼看不見,耳聽不見,也不能算;中間三四十年,一半在睡覺,又不能算。餘下來的日子不過十五年左右,這十五年中,三餐吃飯、大小便又花去許多時間,真正不過活了幾年而已。這幾年如果真正快樂還好,倘使“不在愁中即病中”,那麼在人生哲學上,這筆賬算下來,人活著等於零,夠悲慘的!如果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簡直活不下去。

尤其像孔子,看得見的,憂國、憂家、憂天下;看不見的,還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他既要憂,還要管,如果這樣算起來,孔子這一生痛苦得很,實在受不了。

果真如此,所謂聖人者,只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而已。慢著!我們且看下面說到他如何面對這種憂患一生的平日生活情況。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這裡燕居的“燕”與“晏”相通,在文學上也叫“平居”,就是在家的日常生活,這裡說

孔子平常在家的生活“申申如也”,很舒展,不是皺起眉頭一天到晚在憂愁。他修養好得很,非常爽朗、舒展,“夭夭如也”,而且活潑愉快。

所以

儘管憂國憂民,他還是能保持爽朗的胸襟,活潑的心情,能夠自己挺拔於塵俗之中,是多麼的可愛。但是他樂的是人生的平淡,知足無憂,愁的不是為己,為天下蒼生。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02

心法二:無論歡樂與痛苦,一切都會過去的

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一個原則有四個字,就是“樂天知命”。

樂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則,合於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諦,乃至自己生命的價值。這些都清楚了,“故不憂”,沒有什麼煩惱了。

所謂學易者無憂,因為

痛苦與煩惱、艱難、困阻、倒黴……都是生活中的一個階段;得意也是。每個階段都會變去的,因為天下事沒有不變的道理。

等於一個卦,到了某一個階段,它就變成另外的樣子。就如上電梯,到某一層樓就有某一層的境界,它非變不可。因為

知道一切萬事萬物非變不可的道理,便能隨遇而安,所以“樂天知命,故不憂”。(《易經系傳別講》東方出版社)

佛學對於本性,比方作大海。我們現在的思想——包括了感覺、知覺,是海面上的浪頭。一個浪頭、一個浪頭過去了,不會永恆存在的。

我們從這裡看人類的思想、感情,無論如何會變去的。

譬如說張三發了脾氣,就讓他去發,發過了他就不發了。就是這個浪頭打過去了。

佛學在這一方面就告訴人們,這是“空”的。宇宙間一切現象,包括了人類心理上生命的現象,

一切都會過去的,

沒有一個停留著。這在佛學上有個名詞叫“無常”。(《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他是學禪的,他的詩文境界高,與佛法、禪的境界相合。他有個名句: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這是千古的名句,因為他學佛,懂了這個道理。人似秋鴻來有信,蘇東坡要到鄉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個地方,答應了今年再來,果然來了。

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的事情過了,像春天的夢一樣,人到了春天愛睡覺,睡多了就夢多,夢醒了,夢留不住,無痕跡。

人生本來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的。

老年人常回憶,想當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尋煩惱,因為一切事不能回頭的,像春夢一樣了無痕的。

人生真正體會到事如春夢了無痕,就不需要再研究《金剛經》了。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個心無所謂降,不需要降。

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候,一切都沒有了,永遠拉不回來了。

(《金剛經說什麼》東方出版社)

03

心法三:得意、痛苦、

煩惱,統統丟出去,你就前途無量,後福無窮

我們的心臟只有拳頭那麼大,將來你出去會做很多很多的事,你先生,我看你前途很辛苦,責任很大,這個心只有這樣大,什麼事情不要裝進來,痛苦也好,煩惱也好,得意……不要向裡頭裝。

我們心臟,拳頭那麼大,裝不了多少東西的,什麼東西,痛苦、煩惱、得意,統統丟出去,都丟出去,都丟,什麼不準裝進來,統統丟掉,你就前途無量,後福無窮。

(《南禪七日》東方出版社)

佛告訴須菩提:我告訴你,

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怎麼修?“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就是這一句話。

“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什麼叫修行?

念念皆空,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沒有了,心中不存。

連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壞事當然不會去做了,處處行於佈施,隨時隨地無所住。

譬如今天,有人批評你,罵你兩句,你氣得三天都睡不著覺,那你早住在那個氣上。今天有一個人瞪你一眼,害你夜裡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個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無所住,我們看這一邊,那一邊就如夢一樣過去了,沒有了;回頭看另一邊,這一邊做夢一樣就過去了。但是我們做不到無所住,我們永遠放不下,小狗沒有喂啦!老爺沒有回來啦……

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無所住,行於佈施”,佈施就是統統放下。

(《金剛經說什麼》東方出版社)

任何事情一做便休,無所住。應該無所住行於佈施,這個叫修行。

你心理的行為隨時做到無所住,一切都佈施,都丟開了,這是我們普通的話,都丟掉了。禪宗經常用一句話,放下,就是丟掉了。做了好事馬上須要丟掉,這是菩薩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丟掉。有些人說,好事我可以丟得,就是痛苦丟不掉啊!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

得意忘形與失意忘形,同樣都是沒有修養,都是不夠的;

換句話說,是心有所住。

有所住,就被一個東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學佛了。真正學佛法,並不是叫你崇拜偶像,並不是叫你迷信,

應無所住而行佈施,是解脫,是大解脫,一切事情,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金剛經說什麼》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不焦慮的心法,做到了你就前途無量,後福無窮

編輯 | 小舟 監製 | 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