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四氣五味,何解

四氣

是指寒、熱、溫、涼,

五味

指甘、酸、苦、辛、鹹,

中醫合稱“四氣五味”

中醫之四氣五味,何解

中藥的五味,人體的五臟,與五行相附會。透過陰陽的變化,五行依次相生相剋的關係,建立了中藥的配伍和主治功效。

飲食也具有四氣五味,各有所歸,以養五臟。飲食有散、收、堅、軟、緩、潤、燥的不同功效,與五臟的生理、病理息息相關。

飲食中五味調和,是保持人體健康最寶貴的資本,是人體對疾病的自我調節功能的延續,如果違背這一規律,容易導致疾病的產生,破壞體內五臟六腑或各器官組織間的陰陽平衡。

五臟各主其味

主酸 ⊙肝虛血枯者,喜酸味,因為酸能補肝;

主甘 ⊙脾虛者,喜甘(類甜)味,因為肝能補脾;

主苦 ⊙心火重者,喜苦味,因為苦能瀉火;

主辛 ⊙肺虛有寒者,喜辛味(如辣椒、生薑、大蔥、花椒等),因為辛能宣肺祛寒;

主鹹 ⊙腎虛者,喜鹹味,因為鹹能滋腎。

中醫之四氣五味,何解

《黃帝內經》

認為,陰精的生成,來源於飲食五味,而儲藏陰精的五臟常常會被不正常的飲食五味所傷。

1。過於酸了,會使肝的功能亢進,因為木克脾土而導致脾氣的衰竭;

2。過量食用鹹味,會使骨骼損傷,肌肉短縮,心氣抑鬱;

3。過食甜味,會使心氣滿悶,氣逆作喘,顏面發黑,腎氣失於平衡;

4。過食苦味,會使脾氣過燥而不濡潤,從而使胃氣呆滯;

5。過食辛味會使筋脈敗壞,發生池縱,精神受損。

因此,謹慎地調和五味,會使骨骼強健,筋脈柔和,氣血通暢,腠理致密,從而強健有力。

中醫之四氣五味,何解

是五臟六腑中的營養彙集的地方,一切食物都要進入胃中,“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都要稟受胃所消化的精微,才能維持正常的活動機能。

五味歸屬於五臟,都是因它不同的屬性而各有所歸。

《素問·生氣通天論》

就已明確指出:“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要做到五味調和,一要濃淡適宜;二要注意各種味道的搭配,酸、苦、甘、辛、鹹的輔佐,配伍得宜,則飲食具有各種特色;三是在進食時,位不可偏亢,否則容易傷及五臟,對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