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中藥:巴戟天

巴戟天,又叫雞腸風、雞眼藤、黑藤鑽、兔仔腸、三角藤、糠藤等等。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乾燥根的根,是知名南藥,也是廣東立法保護的首批八個嶺南中藥材之一,也是四大南藥之一,又被美譽為南國人參。

聊中藥:巴戟天

北方有人參、東邊有海馬、西域有蟲草、南國巴戟天。

產地

巴戟天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乾燥根。主產於廣東、廣西。全年均可採挖,除去泥土,曬乾,再經蒸透,除去木心,即“巴戟肉”。切段,乾燥。以條大、肥壯、連珠狀、肉厚、色紫者為佳。生用或鹽水炙用。

聊中藥:巴戟天

聊中藥:巴戟天

巴戟天屬於熱帶、亞熱帶植物, 喜溫暖溼潤, 耐高溫, 怕嚴寒。野生或栽培在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丘陵、坡地。巴戟天的栽培發展以排水良好、土質疏鬆、富含腐殖質多的砂質壤土或黃壤土為佳。

中醫

巴戟天氣微,味甘而微澀。以條大、肥壯、連珠狀、肉厚、色紫者為佳。生用,或除去木心,分別加工炮製成巴戟肉、鹽巴戟天、制巴戟天用。

中醫認為其‬性味甘、辛,微溫。歸腎、肝經。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的功效。

注意: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聊中藥:巴戟天

《神農本草經》:“巴戟天,味辛,微溫。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生山谷。”

《本草經解》

巴戟天氣微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甘無毒,得地金土二味,入足陽明燥金胃經。氣味俱升,陽也。

風氣通肝,巴戟入肝,辛甘發散,主大風邪氣,散而瀉之也。

陰者宗筋也,宗筋屬肝,痿而不起,則肝已全無鼓動之陽矣;巴戟氣溫益陽,所以主之。蓋巴戟治陽虛之痿,淫羊藿治陰虛之痿也。肝主筋,腎主骨;辛溫益肝腎,故能強筋骨也。胃者五臟之原、十二經之長;辛甘入胃,溫助胃陽,則五臟皆安也。胃為中央土,土溫則中自補矣,腎統氣而藏志;巴戟氣溫益肝,肝者敢也,肝氣不餒,則不耗腎,而志氣增益也。

制方:巴戟天同五味、蓯蓉、山萸、鹿茸、柏仁、杞子、補骨脂,治陰痿。同鹿角、柏仁、天冬、遠志、蓮鬚、覆盆、黃柏,治夜夢鬼交洩精。同熟大黃,治飲酒人腳軟。

聊中藥:巴戟天

《本草乘雅半偈》

核曰:出蜀中,今江淮、河東州郡亦有,不若蜀中者佳,多生山林內。葉似茗,經冬不枯;又似麥門冬葉而濃大,秋深結實。根如連珠,宿根青色,嫩根紫白,以連珠多肉者為勝。土人採根,同黑豆煮紫,殊失氣味。

參曰:深秋結實,經冬不凋,反地之陽殺陰藏,得天之陽生陰長,可判屬肝。而以戟、以辛,又可判屬肺矣。誠肺肝秉製為用之用藥也。故主天有八風,不從鄉來者之外所因。與經有五風,觸五臟之內所因,或肝失用而陰痿不起;或形失生而筋骨不強;或志從陰髒而頹;或氣從陽殺而損,靡不因風入中虛,戟以擊之。雷公法秉制之宜,閱杞菊生成,斯義自見。

不曰巴戟地,而曰巴戟天,雖似弄巧,實出至理。如是乃可合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御五位,觸五臟也。

聊中藥:巴戟天

現代藥理

巴戟天的化學成分主要為蒽醌類化合物、環烯醚萜苷類、糖類、有機酸、氨基酸等成分,除此之外還含有維生素、鈣、鎂、鈉、鉀、錳、鐵、鉬、銅等多種無機物。

巴戟天具有明顯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並能增強下丘腦-垂體-卵巢促黃的功能活動,有一定的降壓作用。此外,尚能增加小鼠體重,延長持續游泳時間,升高白細胞數,能增加甲狀腺功能減退小鼠耗氧量,抑制幼年小鼠胸腺萎縮等作用。此外,還有雄激素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