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拖延習慣的人,怎麼成為行動的巨人?五個法則,解決你的懶散

每個人在某些事情上,都會存在拖延心理。

當某個目標對於當事人來說,並沒有執行的必要性和價值,那麼他就會缺乏相應的動力驅使自己行動起來。

但問題就在於,很多目標並不存在“即時必要性”或者“即時意義性”;說不定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很難察覺到實現目標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例如學生時期,很多人覺得考試能夠合格就算可以了,反正合格都能夠畢業,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學習呢?

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更遠的未來,就會發現,以優異的成績,從更好的學府畢業,對於我們的前途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當我們因為拖延而忽略掉這一點,採取敷衍了事的心態,那麼這種基於前期行為而產生出來的“延時結果”,就會給予我們最直接的影響。

正如你想認識一個心儀的異性談戀愛,而現在的你內向、木訥、不會說話,社交技巧不足,難道這個樣子會讓你有機會認識到到喜歡的人嗎?即便被你遇到,你也沒有能力去把握到對方。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事先針對自身的問題,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儘管這種提升不會“立竿見影”地帶給你一個戀愛物件,但一旦有一天你遇到結識異性的機會,你也會有更高的機率去改變結果,而不是直呼後悔。

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知道如何解決自己拖延心理的原因之一了。

有拖延習慣的人,怎麼成為行動的巨人?五個法則,解決你的懶散

解決拖延的關鍵要點

所謂“拖延”,就是做事情容易猶豫不決,對目標的執行能力不夠堅定的一種表現。

但怎麼做,才能夠讓自己在做事上面更加決斷一些,執行力更加堅定一些呢?其實,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要在兩個地方著手:

1,對目標的渴望程度和設定方式;

2,身體和精神狀態能夠滿足行動。

這兩點怎麼影響到我們的拖延呢?

我們人類的行為,通常都是基於某些特定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動機”。而我們對於目的的渴望程度,決定了自身會不會有持續輸出的意志力。

而那些能夠將目標與自身需求統一起來的人,就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讓自己一直沿著自己渴望的目標進發。

例如喜歡旅遊的人和不喜歡旅遊的人,對於“假期出行”就會有不同的表現。

問一問自己以下問題:

你為什麼會設定這個目標?

這個目標與你的哪些需求相匹配?

就算不實現這個目標,是不是也沒關係?

實現這個目標,對未來的你很重要嗎?

如果我們對於目標感到更渴望,那我們就更有動力去行動,反之,它們對我們而言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事項。

問題是,我們如何提高自己對於目標的渴望程度呢?很多時候我們儘管知道目標對於自身的意義價值,卻並沒有因此而對其產生強烈的渴望。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把目標跟自己日常生活的需求點結合起來。這點下文會說到!

當你能夠把自身的某些生活需求跟這個目標聯絡起來,那麼就能夠提升你對於這個目標的渴望程度了。

另外,在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況不好的情況下,我們的意志力被削減,也會拖延。

而通常對我們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況產生影響的干擾因素,分為外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種。

外部因素指手機、電視、遊戲、噪音、閒談這些事物。而內部因素指的就是你當下的心情和精神狀態。在精神狀態很差或者有情緒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是很難理智地讓自己不拖延的。

所以,

在安排時間去執行設定好的計劃和目標時,你首先要確保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況處於“正常水平”,這樣你才有足夠的“精力”和“專注力”行動起來完成目標。

平時一定要有意識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以及良好的工作環境,調整好自己的精神和身體狀況。否則,你只會一直拖延下去。

有拖延習慣的人,怎麼成為行動的巨人?五個法則,解決你的懶散

克服拖延的五個技巧

當你解決了上述阻礙自己行動的問題之後,接下來,你還需要針對目標,進行一連串“正確而合理”的制定,才能夠讓你更好地克服拖延。

因為目標設定得不正確或者不合理,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執行力度的。

以下分享的五個技巧,就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制定出一個讓自己容易行動的目標——至少你做起來的意願,會大一些。

法則一,設定的目標有挑戰性,同時也有階段性的完成成果:

我們都知道,目標越是困難,在沒有外力“逼迫”的情況下,我們是無法說服自己行動起來的。因為大腦會給我們發出資訊,挑戰不可能任務的過程太艱辛了,於是就會更容易導致我們拖延。

所以,最好把目標的難度降低,有兩個做法:

用短期能夠完成的階段成果,取代未來的最終成果。

用優先能夠完成的階段成果,取代目前還無法一次完成的理想成果。

我們可以盯著“最終目標”行動,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一直盯著“最終目標”,就會讓我們產生疲憊的感覺。

而如果給自己安排一個“短期內可以優先完成”的目標,不僅有挑戰,而且確實讓自己做得到,獲得回饋結構,讓自己感覺不是在做“無用功”。

例如你想提升自己的演講能力,最終目標肯定是站在任何講臺上,都可以自如地在觀眾面前進行一場表達,很明顯,想實現這個結果,會讓你感到很難做到。

但如果你設定一個短期內優先可以達到的目標,如“在朋友面前流利說一段類似演說的話語”,那麼即使這種目標並不遠大,但由於你能夠做到,也有機會給予你反饋,大腦就不會感到抗拒。

持續這樣努力,就能夠為未來實現更大的目標而做好準備。

有拖延習慣的人,怎麼成為行動的巨人?五個法則,解決你的懶散

法則二,提高完成目標的必要性,獲得一個對自我有價值的成果:

正如前文所說,導致拖延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最終結果雖然很美好,但缺失“即時必要性”和“即時意義性”,所以看起來目標好像跟我們沒有切身關係似的。

與其給自己強加壓力實現目標,倒不如以實際生活能夠解決的問題出發,取代暫時還沒有辦法完全解決的問題。

也就是說,

與其思考自己要完成什麼樣的目標,倒不如思考自己生活有什麼問題?要用哪些方法去解決?

把目標跟自己的生活關聯起來,而且你的生活確實有解決這方面問題的需求點,那麼你行動起來的動力就會更大。

· 想提升自己的演講能力?倒不如思考解決生活中與人交談的流暢性和靈活性!

· 想閱讀更多的書籍?倒不如思考解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書本上的知識!

按照這種方式去設定目標,就能夠更好地契合到我們生活上遇到的問題。

而這些問題又跟我們自身的需求有關聯,自然而然,我們就有理由和動力,去解決它們,從而“順便”把最終目標完成了。

因為這些目標,對於我們來說是“

真的有必要完成

”,對我們有具體明確的價值,屬於“當下”可見的需求點,我們沒有理由拖延。畢竟你覺得餓了,你就要去解決去哪裡吃飯的問題。

所以,根據你生活需要解決的問題,找到需求點,然後把目標的階段性成果設定為:“與人交談就需要構建話題,話題就需要從書籍中獲得談資,想要解決自己不懂和別人聊天的問題,就要多看書。”

這樣的目標,不是比“我要培養閱讀的習慣”更有意義和必要性嗎?

有拖延習慣的人,怎麼成為行動的巨人?五個法則,解決你的懶散

法則三,拆解行動步驟,找到那個可被實現的階段性成果;

克服拖延的最佳做法,就是立即採取行動。但不是立即展開完美的行動,也不是去做就好。

而是拆解出“最能立即推進那個階段性成果的行動”

拆解行動步驟,這樣才能更快創造出可以連線下一步行動的成果。有了成果,我們可以修正解決問題的行動,或是確認目前的成果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我們對一件事情還沒有動力,還猶豫不決,往往是因為我們“還沒體驗過實際的成果”,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立即體驗到成果的方法。

例如養成閱讀習慣,也許你會這樣拆解出如下的步驟:

買一本好書

準備筆記本和幾支筆

找一個安靜的閱讀環境

安排特定的閱讀時間

這裡面有沒有不會讓你拖延的步驟呢?

其實沒有,因為這裡面還沒拆解出“最能更快推進前面那個階段性成果的行動”。

這種拆解,並不會讓你“立刻行動”起來。你需要問一問自己:你培養閱讀習慣的“階段性成果”是什麼?

如果你能夠結合自己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就很容易找到那個階段成果,如:“需要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所以最好的行動是:找一本自己剛好想看,能夠解決自己這個問題,自己能夠快速看完就找到答案的書。這樣的階段性成果,就是從你“培養閱讀習慣”拆解出來,有實際行動作用的。

當你不斷實現這些階段性成果,獲得良好的反饋,那麼“閱讀習慣”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來了。

有拖延習慣的人,怎麼成為行動的巨人?五個法則,解決你的懶散

法則四,不要安排行動時間,而是找到交換的行動時間;

找不到時間去做,也是一個拖延的好理由。

所以,要克服拖延,不只要替代不容易做的行動,也要替換自己目前已經在做,但沒有用處的行動。

因為我們的時間,某程度上是處在一種被各種行動佔滿的狀態,儘管有很多行動,可能是沒有特定目的、打發時間的。

當我們要推進一個新任務、新生活習慣,

就不能只是“加”一件事情到原本的生活流程中,這樣硬擠時間,最後當然成為沒時間所以拖延的最好理由。

因此,除了找到那個可以立即創造階段性成果的下一步行動之外,更要思考新的行動,可以“取代”原本的哪些行為,以此創造出原本不存在的時間。

例如前面拆解閱讀習慣時,有一個行動是:安排特定的閱讀時間。

但是我相信,我們生活中的時間早就用來做其他事情了,所以我們才“沒有時間”養成閱讀習慣,這時候硬要安排一個特定的閱讀時間,不是在已經排滿的時間表上硬擠時間嗎?

這時我們就要轉換思維方式,應該是閱讀要“替換哪個原本的行動、替換哪段原本的時間”。

例如“替換下班用來無聊上網的時間”,為了替換這個時間,你可能就要遠離或關閉網路,然後找到可以隨時推進這個生活習慣或任務的方法。

當然,你也可以把“無聊的上網時間”放在其他時段,替換其他事情,這樣去“交換時間”,你能夠找到行動的空間和理由了。

有拖延習慣的人,怎麼成為行動的巨人?五個法則,解決你的懶散

法則五,設定完成時限,反推自己行動;

當然,即便是

重要和喜歡的事情,我們都不一定會想要立刻去做。除非這件事情有時間上的迫切性

,要不然我們就會覺得晚一點做也無所謂。

但是,我們又不能把重要、喜歡、有價值的事情,真的拖到真正緊急的時候才做。因為重要又緊急的事情越多,我們就越容易無法掌控自己的時間。

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一個技巧。

如果這個工作任務、生活目標已經設定出一個有明確時限的階段性具體成果,並且拆解出了它的執行任務、行動步驟,那麼我們這就會給我們帶來推動力。

為什麼要完成這個階段性成果?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在這個星期,這個月完成某個階段目標的進度。這是一個明確具體的推力。

例如你知道一個星期之後,你可能會和朋友們來一次聚會,你只有一個星期時間去準備,學習讓自己做到“在朋友面前流利說一段話”這個階段性成果。

為此,你就需要從這個星期開始,閱讀相關的口才訓練書籍,替換自己無聊上網的時間,捨棄一些不必要的理想化行動,開始真正推進閱讀這個行動本身。

這種結合生活需求的時限設定,就可以反推著你,讓你變得更有行動動力。所以你要思考,自己的目標,要如何結合生活上的問題,設定帶有實踐性的時限日期?

找到它,給自己構建出一個有時限性的目標吧!

當然,克服拖延不是那麼一蹴可及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在某些事情上不拖延,但又在某些事情上拖延。

結合自己的情況運用這五個技巧,就能夠幫助你減少拖延的時間,更有效地把專案往前推進。

這時你距離真正的目標更加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