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為什麼習慣吃冷食

在漢代以前,古人用於盛裝食物的器皿是陶器和青銅器,金銀器僅限於王公貴族和大富之家。雖然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但是真正成熟是在東漢時期。

陶器器形粗笨,而且顏色也不討人喜歡,所以貴族用來盛裝食物的都是所謂的“鼎”。為什麼要用這麼大的鼎來裝食物呢?因為銅的導熱效率非常高,裡面裝的量少,食物一下子就冷了。因此,不僅要加大容器,而且容器下面還必須能夠直接生火。

西方人為什麼習慣吃冷食

現在我們在博物館裡看到青銅的顏色,都是發綠發暗的,實際上青銅剛剛鑄造出來的時候是成銀白色的。

中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陶瓷還沒有傳入西方。西方貴族的傳統餐具都是銀盤子、銀碗。銀的導熱效率比銅還要高,裝在銀餐具裡的食物散熱超快,熱湯沒吃兩口就涼了。

》用銀餐具的人習慣了吃冷食,這種習俗儲存到了現代社會,也就表現為西方人習慣於吃冷的東西。

銀的導熱係數是426,鐵的導熱係數是80,陶瓷的導熱係數是1。用來作為盛裝食物的容器,陶瓷遠遠優於銀。

西方人為什麼習慣吃冷食

瓷器在中國大量普及之前,還有一種容器,可以用來裝食物,這就是漆器。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漆樹上面割下來的生漆,經過加工就變成了可以使用的大漆。大漆一層一層的塗敷在木頭製成的胚料上面,乾燥以後就成了既輕便又牢固耐用的漆器。

大漆除了不耐紫外線以外,硬度、光澤度、耐久度、對人體的安全性,碾壓一切人造漆。大漆裡面的揮發性物質會讓部分人過敏,但是乾燥了以後是無毒的。

西方人為什麼習慣吃冷食

》古代中國可以用來裝食物的,有金銀等金屬器、陶器、瓷器、漆器。

瓷器作為日常用的餐具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中,經歷了漢代的工藝成熟期,唐朝開始大規模量產,並且取代絲綢成為中國向國外出口的最大宗產品。

據說西方的貴族第1次見到瓷器,以為這是神的餐具。而且當時西方都傳說,只要有毒的食物裝到瓷器裡面,瓷器就會自動碎裂。

西方人為什麼習慣吃冷食

簡單的陶器,用粘土在高溫800度左右可以燒成,製造很容易。澳大利亞一個傳授野外生存技能的男子,用地上挖出來的泥巴做成形狀,放到爐子裡面就可以燒陶罐了。燒製的成品用棍子敲擊,可以發出叮咚的響聲。

現在我們雖然把陶和瓷並列稱為陶瓷,但是瓷器的燒製不僅有原料的選擇,還需要相當高的溫度。

西方人為什麼習慣吃冷食

任何一種成熟的產品不僅需要原料,還需要在大規模試錯下,反覆的改進工藝。古代西方由於缺乏制瓷原料,一直沒有燒出過瓷器。

中國古代缺乏玻璃器皿,也是因為缺原料~廉價優質的碳酸鈉礦。中國古代製造碳酸鈉都是從草木灰中提取的,最後的結晶還是碳酸鉀和碳酸鈉的混合物,而且產量低雜質多。所以中國古代只有琉璃(鉛鋇玻璃),沒有鈉鈣玻璃,鈉鈣玻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玻璃。

西方人為什麼習慣吃冷食

》西方雖然有玻璃,作餐具是不合適的,因為遇到熱容易炸裂。

不會炸裂的玻璃是很後來才出現,而且玻璃沒有陶瓷結實。

瓷器傳到西方的時候,既珍貴又昂貴,只有貴族用得起。即使在19世紀初,一般市民家庭使用的餐具是陶罐、陶碗和木頭勺子,這些情景在西部片《荒野大鏢客》出現很多。

現代社會里有用高分子材料,比如聚碳酸酯做容器。漆器在古代的地位也類似,但是更加昂貴,因為它的製作非常的困難。

日本引種了中國的漆樹以後,也成為了一個生產和製造漆器的大國,而且品質超越我國。漆器的英語名稱就是Japan。

西方人為什麼習慣吃冷食

》西方規模仿製中國陶瓷始於18世紀初,經過不斷的改進,西方瓷器的品質現在已經超中國。

現代社會,最頂端的瓷器(陶瓷工藝品除外,因為無法比較)都在西方。

中國的瓷都景德鎮,燒製瓷器始於唐朝武德年間,景德鎮原來名為昌南鎮。到了北宋的時候向朝廷敬獻貢瓷,在瓷器底部的年款上面,寫有“景德年制”,景德鎮因此而得名。

西方制瓷雖然起步遠遠落後於中國,但是在瓷器的科學技術分析上,投入的力量更多。中國生產瓷器的都是老師傅、老工匠,純屏經驗一輩一輩的傳承。西方仿製中國瓷器,一開始就出動化學家、物理學家。

西方人為什麼習慣吃冷食

德國梅森瓷器最開始仿製景德鎮瓷,到清朝的時候已經超過了景德鎮。現在其品質跟價格仍然是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