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中,湖北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究竟什麼來頭?

一、越王勾踐劍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

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沉睡,

再次出現在世人眼前。

乍一看你會覺得這樣一把短小的劍,

如何敢稱“天下第一”?

《國家寶藏》中,湖北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究竟什麼來頭?

但是走進你就會看見,

劍柄上刻著的“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八個大字。

這是戰國霸主越王勾踐的武器,

是他曾經握在手裡利刃,

甚至可能用過它上陣殺敵。

如此造化,有幾把劍能比得上呢?

即便是遇上了,

又能有幾把可以留存到今日呢?

《國家寶藏》中,湖北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究竟什麼來頭?

拋開這把劍主人的身份不說,

它的劍身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

劍格正面鑲嵌藍玻璃,

背面鑲嵌松綠寶石,彰顯王者氣概。

即便是過去了2500年,

依舊削髮如泥,

是青銅武器中的珍品。

《國家寶藏》中,湖北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究竟什麼來頭?

越王勾踐劍的出土,

也從側面印證了一個事實,

國力越強大,製造業就越發達,

武器也越精緻越鋒利。

戰國晚期,吳越爭霸,越國為一代霸主,

自然在兵器鍛造上不會差。

二、雲夢睡虎地秦簡

湖北省雲夢縣有一秦墓,

是秦代官員“喜”的墓穴。

考古人員在其中發現了大量的秦代的竹簡,

數量龐大,涉及秦朝的法律、

政治、醫學、占卜、文書等。

這一發現填補了很多的歷史空缺,

為研究戰國晚期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資料。

《國家寶藏》中,湖北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究竟什麼來頭?

不僅如此,秦簡上書寫的漢字,為隸書。

也就意味著此時秦朝的官方書寫文字,

已經從篆書轉變為隸書,

此外它還具備很高的書法價值。

也就是說這套秦簡幾乎是反應了戰國晚期,

秦國的整體面貌。

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國寶級文物。

《國家寶藏》中,湖北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究竟什麼來頭?

三、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

引起了考古界和音樂界的雙重轟動。

它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先秦編鐘裡

規模最大,音色最全、儲存最完整的。

整套編鐘一共有65件,分為三層。

一共八組懸掛在銅木結構的鐘架上。

《國家寶藏》中,湖北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究竟什麼來頭?

除了考古價值,

曾侯乙編鐘的背後還有一段

不為人知歷史的故事。

《國家寶藏》中,湖北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究竟什麼來頭?

春秋時期,曾國雖然是王室正統,

但是國小勢微,

一直在強國中夾縫求存。

楚國便一直對曾國虎視眈眈,伺機吞併。

曾候為了讓楚國放鬆戒心,

於是將本該鑄造成武器的青銅,

多數用來建造編鐘。

《國家寶藏》中,湖北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究竟什麼來頭?

以此來證明自己沒有擴張的野心,

只是想保護著先祖留下的土地好好的過日子。

起初楚王並不相信曾候的說辭,

便以討教禮樂拜訪了曾候。

楚王到了曾國以後,

參觀了曾國精美絕倫的編鐘,

聽了天籟般的樂聲,歎為觀止,

從此打消了戒慮。

曾國這個小國,

也因為曾候的機智,得以儲存。

《國家寶藏》中,湖北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究竟什麼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