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寅

唐寅書學趙孟頫、李北海,儒雅風流、妍媚遒麗。而今天我們將看到的唐寅在五十歲時所書的這篇《雙鑑行窩記》,卻表現出他古拙生趣的藝術審美。這個階段,唐寅已是人書俱老,不再刻意表現技法上的純熟,而是一任自然、不擇紙筆,揮毫而自成高格。

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對學書的工拙之變有言:“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五十歲的唐寅可謂已經到了工之極的境界。但這篇《雙鑑行窩記》放在唐寅所有的書法作品中間,卻顯得比較“生”,也有可能是筆禿的緣故,表現出古拙蒼勁的美感。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唐寅五十歲書《雙鑑行窩記》。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寅為富溪汪君作《雙鑑行窩圖》

唐寅書法冊頁《雙鑑行窩記》,30。1×55。7釐米,故宮博物院藏,是《雙鑑行窩圖》的題記,詞中寫道:“築室數楹,苫茅以蔽風雨,填垣以蒔果藥,布衣韋帶,讀書其中。夾室鑿池二區,儲水平,歌滄浪之濯纓,玩泌水之樂飢,不知老之將至。由是,若將終身,遂扁其室之楣曰‘雙鑑行窩’”。一幅隱士所居的境地,躍然紙上,折射出唐寅心底希望遠離喧囂塵世願景。

唐寅弘治十一年參加應天府試,高中解元,次年參加會試,因科場冤案被取消功名,志向無法實現,被迫轉向隱逸。他在《菊隱記》中寫道:“君子之處世,不顯則隱,隱顯則異,而其存心濟物,則未有不同者。苟無濟物之心,而泛然雜處於隱顯之間,其不足為世之輕重也必然矣。”

唐寅認為君子立身,不能顯達則隱逸,時年五十歲的唐寅已走向了人生的餘暉中,而隱逸的情緒更為濃厚,由《雙鑑行窩記》可見一斑。

唐寅《雙鑑行窩記》欣賞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唐伯虎50歲的蛻變:生拙之作

—版權宣告—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絡後臺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