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繪畫裡的“遊春”盛景

在中國古代悠久的繪畫歷史裡,有很多以“遊春”為主題的精美作品。它們在各個時期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下,展現了多樣的風格和藝術特色;它們以春意盎然為美好景象,折射出社會的繁榮景象、民間的世態萬千,是後人欣賞品味古代繪畫藝術境界的瑰寶。

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遊春圖》

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以“遊春”為題材的繪畫是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

中國古代繪畫裡的“遊春”盛景

展子虔 《遊春圖》 隋代

展子虔是隋朝的繪畫大師,擅長畫道釋、人物、鞍馬、樓閣和山水,注重創新立意。在他的《遊春圖》之前,自然風景只是人物畫的陪襯。到南北朝時期,畫家們開始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更多地注意自然和自然美的價值,企圖把自己對自然的觀察和感受畫出來,得到與觀賞大自然一樣的身心享受,於是開始尋找一種能使人身臨其境的畫法,即在有限的平面上,畫出深遠的感覺。經過二三個世紀的尋覓,至隋代的展子虔,終於超越了早期畫山水“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階段。把“丈山、尺樹、寸馬、豆人”的比例關係運用於畫面,在視覺上創造了一種“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的空間效果。

展子虔的《遊春圖》以自然景色為主,描繪了江南早春二月樹木吐綠,桃杏爭芳時,貴族和富人們到都城郊野賞春遊樂的美好景緻。兩岸遊人三兩成群,沿途觀賞春景,或步行佇立,或主騎馬而僕隨後。小橋連岸,坡後有農舍,山谷中有寺廟隱現。

畫家展子虔用放眼遠眺的手法描繪了一水自左上流下中間,水面寬闊,微波皺起,遊艇輕泛;用點綴的手法表現的人物、馬匹、溪流、亭臺樓閣。整體構圖壯闊沉靜,設色“青綠重彩、工細巧整”,不僅有古樸的美感,也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生機盎然。

盛唐時期的《虢國夫人遊春圖》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發展的又一個高峰。這個時期,人物畫佔有最重要的地位,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滲透在繪畫藝術中,此時以貴族女性為題材,具有富貴之氣的仕女人物畫應運而生。

中國古代繪畫裡的“遊春”盛景

張萱 《虢國夫人遊春圖》 唐代

盛唐時期的張萱是一位很有才能的畫家,所畫仕女豐頤厚體的形象,開盛唐“曲眉豐頰”的畫風。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描繪了天寶十一年,顯赫一時的楊氏三姊妹在眾女僕和從監的引導和護衛下,一行八騎九人(包括一小女孩)揮鞭策馬外出踏青遊春的生活場景。畫面中的人物有的矜持,有的放鬆,有的勒緊馬轡,有的舉手揚鞭,有的關注前方,有的顧盼欲語,位置佈局十分微妙,遊春的閒情逸致也表現的淋漓盡致。

整幅作品雖以“遊春”為主題,既沒有青草綠木、歸燕鮮花,也沒有春水微波,但從畫面人物所穿的輕薄鮮麗的春衫就能很清楚地感受到春天濃郁的氣息。畫家用流暢而富於動感的線條和鮮豔亮麗的色彩,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畫中人物輕柔舒適的春衫,加之遊春的貴婦侍從們輕鬆喜悅的神態,馬兒輕快勁健揚蹄漫步,都使人自然地感受到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春的氣息,和奢靡、自信、樂觀的盛唐風貌。

兩宋的《早春圖》和《山徑行春圖》

繪畫發展至宋代,在歷代繪畫傳承的基礎上及當時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背景下,題材不斷擴大,有佛道、人物、山水、禽鳥、花卉等多個門類。其中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畫十分興盛,且質感強烈,氣勢宏偉。

宋代畫家郭熙的晚年之作絹本大軸《早春圖》,以全景構圖表現初春時節北方大山壯闊的氣勢,全圖氣息堂正、恢宏,樹石景物的嚴整的秩序感反映了大宋帝國的穩定與昌盛。

中國古代繪畫裡的“遊春”盛景

郭熙 《早春圖》 宋代

《早春圖》中“早春”二字為郭熙親筆手書。春天有早春、暮春之分,畫中山水展露了郭熙對自然景物細緻入微的觀察,從眾多元素中提取樹才發芽、水流解凍、山中樓閣、晨霧繞山、路上行人來描繪早春的氣氛。消融的冰雪化成細流掛在山澗之間,溫潤的霧氣籠罩群山,一派春意萌生的美好景象。畫上還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樹繞巖葉溪開凍,樓閣仙居家上層。不籍柳槐間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另外,宋代文人開始參與繪事,並將繪畫視為文化修養和風雅生活的重要部分,在繪畫中追求主觀情趣和內心情感的表達,繪畫如畫詩的特點漸成潮流。

中國古代繪畫裡的“遊春”盛景

馬遠 《山徑春行圖》 南宋

南宋畫家馬遠的《山徑春行圖》描繪一名儒雅的文士,帶著攜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徑間。溪旁的柳樹,抽出了細柔的新芽,引來了一對黃鶯,在枝梢上愉悅的鳴唱著。他站在溪旁望著它們,捻鬚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氣裡。高士的外出春遊,享受的是宋代理學家程頤筆底下所謂“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的春景!在這樣的春景裡,高士的衣袖觸動了野花,野花輕揚飛舞,驚動了原本在鳴唱的鳥兒,畫裡的詩情,正如南宋寧宗的題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

中國古代繪畫裡的“遊春”盛景

佚名 《碧桃圖》 宋代

另外一幅宋佚名絹本《碧桃圖》用描繪嬌豔的桃花以及含羞的花苞來傳達出濃濃春意。畫中的紅白碧桃兩枝,枝上的桃花有的吐露盛開,有的含苞欲放,其花蕾、枝葉互相穿插其間,爭奇鬥豔,競相怒放,清香宜人的花味彷彿從絹中溢位。全圖用筆精細,設色淡雅,畫面雖小,意趣無窮。

中國古代繪畫裡的“遊春”盛景

陳可九 《春溪水族圖》 宋代

宋代陳可九的《春溪水族圖》是現存宋畫中以游魚類為題材的佳作。畫中春暖花開,群魚戲藻。鰱魚擺尾漫遊,鯰魚回身在後,鱖魚則迎頭向上,隱喻了“連年有貴”的吉祥含義。畫家透過魚兒歡快遊動時自由彎轉的體態和藻類植物在游魚衝擊下漂浮不定的形狀,巧妙地暗示出流水的動勢以及春水的清洌透明感。而清澈的溪水中,自在嬉鬧的魚兒也讓人心生嚮往。

明代的《靈谷春雲圖》

明代是中國書畫藝術史的一個重要階段,並出現了以地區為中心的流派和名家。如以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派,以董其昌、趙左為代表的松江派等等。其中山水,花鳥畫成績卓著。

《靈谷春雲圖》是明代早期浙派代表戴進極成功的青綠山水畫作品,全卷繪畫層巒疊嶂,千巖競秀,蒼松屹立,山間白雲,清泉飛瀑,草廬柴扉。畫家運用青綠法,勾線填色,略施皴擦點染,更為落落大方,瀟灑自如。用色濃妍而又沉穩,特別是山間白雲以淡彩暈染,點線交織的樹木在雲中隱約可見,更顯蔥鬱華滋,山色空漾。

中國古代繪畫裡的“遊春”盛景

戴進《靈谷春雲圖》 明代

戴進(1388—1462年),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一生經歷坎坷,畫風幾經變化。他早期接觸到的幾乎都是南宋宮廷遺留下來的繪畫傳統,山水受到馬遠、夏珪影響。中年他進入宮廷之後,受到畫院同僚和皇帝繪畫品味的影響,開始嘗試創作具有宮廷氣息的青綠山水,以及能夠展現帝國氣象的郭熙山水畫風,而他的晚年,筆墨變得更加簡潔、快速,充滿力量和運動感,這種粗率寫意的風格,影響後來的浙派畫家朝向更具有表現性的畫風發展。

清代宮廷繪畫《晴巒春藹圖》和《桃花源軸圖》

清代卷軸畫延續元、明以來的趨勢。繪畫的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並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其中的宮廷繪畫在康熙、乾隆時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又受西洋技法的影響,畫面更加具象細膩。但題材、佈局、顏色等仍舊不偏離中國傳統的審美觀,繪畫風格維持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思想,所以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有著濃厚的中西合璧的繪畫風格。

中國古代繪畫裡的“遊春”盛景

唐岱 《晴巒春靄圖》 清代

宮廷畫家唐岱創作的《晴巒春靄圖》,畫中重山疊嶂,靄橫暗巒,曲流小徑,迴旋輾轉,蜿蜒於隔山之壑。其間水榭山居,高樹疏林,疏密有致,亭臺小橋,別有韻味,一派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春季之景。

中國古代繪畫裡的“遊春”盛景

金昆、葉履豐 《桃花源圖軸》 清代

宮廷畫家金昆、葉履豐的《桃花源圖軸》擷取漁人舍舟登岸,沿山徑前行的情景。對山嶺的另一側村舍掩映於桃林之中,平曠的田野上,農夫架犁耕作的圖景進行概括的描繪,以體現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美好意境。山巒、樹木、人物刻繪得謹嚴,構圖的近景、遠景亦層次分明,展現出作者深厚的繪畫功力。款識:“臣金昆、臣葉履豐合筆恭畫。”

中國古代繪畫講究“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細細品味這些以“遊春”為主題的傳世名作,它們所展現的自然之美、社會之美、生活之美,所流露的對生命的珍愛、對理想的嚮往,讓觀者在繪畫的意境與氣韻中得到不同的春的感受和人生領悟。

編輯:

溫英傑

如轉載請註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文化雜誌(ID:dfw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