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二玄三寶———解讀《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是與《聖經》同級別的經典,指的是它們的印數接近。在西方,《道德經》的普及顯然得益於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和海德格爾這些哲學家的推崇。在中國,它是帝王術,也是普通人的修身養生之術。其實,它講的不過是樸素的辯證法而已。我沒有受過考證,訓詁,句讀這些專業的訓練,所以我必須迴避討論“芻狗”是什麼?“滌除玄覽”之“覽”到底是不是指“鏡子”?是“道可道,非常道”還是“道可,道非,常道”?甚至“老子出函谷關騎的是青牛還是一頭毛驢?”等等這之類的問題。這些都是很專業的人要去做的研究,而且需要用很嚴謹的態度去做的工作。我只談談自個兒的一些閱讀心得。2000多年來,關於這本書的詮釋可算是汗牛充棟。有些書,並不是因為它本身對讀者有多大的教育,多深的啟迪意義,我們必須去讀;而是因為讀這本書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我們必須跟讀,就這麼簡單。這麼多讀者讀過,你不讀,那你就缺少這,你就缺少常識。因為這些書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捧讀,它們就被打上了一代又一代的烙印,正如《快雪時晴貼》和《清明上河圖》上一代又一代的收藏者的印鑑,都成為作品本身的一部分了。一本書一旦通邑大都傳之後世,它就不只是它本身了,它已經承載了這麼多讀者,對這麼多的讀者產生了影響。你必須先讀這樣的書。“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已枉然”,這句話絕不是誇大其詞。圈內都讀過《紅樓夢》,都在討論《紅樓夢》,討論《紅樓夢》的影響,《紅樓夢》已經超出書的本身了。你沒有讀過它,那你就成為圈外人了,low! out! 就這麼簡單。《道德經》也是這樣一本書。如果你不讀它,你的知識架構就缺少一個支撐,甚至缺少一個面。

怎麼讀《道德經》呢?這是第一個問題。背熟它,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舊時代私塾先生的嘮叨。對於有五千餘字的經典,是可能的,也是可為的,無需去懷疑自己的記憶力。你看名家的註解,王弼的,南懷瑾的,陳鼓應的,黃樸民的,甚至餘秋雨最近寫的《老子通釋》,這些註釋其實都是著者的一家之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些註釋都不是權威,從來不存在一個權威,沒有所謂的詮釋權威,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盲人摸象,隔靴搔癢。只有當你背誦原文了,倒背如流了,你才有可能觸及《道德經》的本質,甚至你可以抄寫三遍,硬筆抄三遍,毛筆抄三遍,工工整整。這是閱讀《道德經》的不二法門。

讀《道德經》到底有什麼用呢?其實沒啥用。“無用者大用”。所以說,讀這《道德經》是有大用的。當你熟記了原文之後,你可以賣弄它,是吧?你可以賣弄老子的精神,賣弄《道德經》裡的金句,就是最直接最可靠的用途。當你缺少自信而放棄了一個好的晉升機會,老婆數落你丟了一個加薪的機會,“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可以支撐自己內心的驕傲。當你人過中年,老同學住別墅開豪車,你沒車沒房。老爸數落你怎麼混成這個熊樣?“大器晚成”啊!記得當年老爸就是這樣回敬他老丈人的。燈紅酒綠,酒池肉林,你並不熱心於酒肉朋友的邀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可以婉拒之!當你想做甩手掌櫃來管理自己的部門,老闆斥責你吊兒郎當,“治大國若烹小鮮”嘛!這樣的賣弄有沒有用處呢?有的,它也是傳播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呵。

我們再來思考,讀這本書到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它可以給那些成功者,尤其是一夜暴富的,平步青雲的,飛黃騰達的這些人,以警醒,以當頭棒喝,進而得到保全。人生途中太過順利,少年得志,往往都會忘乎所以,雲裡霧裡。一旦春風得意,昔日齷齪拋諸腦後。一旦功成名就之後就得意忘形翹起尾巴。創業成功了之後,一旦翹尾巴,有時候是很難守成的,往往得而復失。“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所以我建議資產過億的老闆最好在床頭和案頭以及車上各放一本《道德經》,有空就翻翻。在《報任安書》這篇文章裡面,司馬遷列舉從韓信到周勃這些王侯將相,是怎麼鋃鐺入獄的,變成階下囚的,最後又怎麼身首異處。《道德經》的“道”就是一個成功者的保全之道。

《道德經》的智慧其實是一些老生常談的智慧。《道德經》對聖人的嘲弄與否定,後世一直保持著對儒家的懷疑與三心二意,對所謂的聖賢的警惕,對偽道學的警惕,因而中國歷史一直保有批判的傳統,而不是一味地以儒家為正統。正是在儒學成為正統之前,道家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可算是中華文明的幸運。設若老子思想被廣泛傳播之前,統治者就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思想可能因其“絕聖棄義”而被統治者視為異教扼殺。實際的發展與此正好相反,在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之前,道家思想已經被各路策士及野心家視為南面之術,隨後與儒家互為表裡,塑造了中國二千多年的政治,文化和藝術的風貌,尤其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和性情。倘若一個西方人沒有讀懂《道德經》,我敢說他就無從理解中國人。可以說透過閱讀《道德經》是西方文明認知中華文明的必由門徑,我自己有三次買這本書的譯本送給認識的歐美人,偶爾向他們講解其中的一些警句格言,透過他們的反饋,我進而加深了對原書的理解。老子的臉就是一張典型的中國人的臉,當“上善若水”成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的處世之道,中國的吸引力只會加強而不是衰退。

《道德經》暗含了處理各種關係的智慧。如果處理強弱的關係?“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如何處理大小的關係?“大者宜為下”。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處理與長輩或上級的關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如何處理與同僚或下屬的關係?“為而不恃”,“以賤為本”。如何處理與自己不喜歡的人關係?“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最重要的是,如果處理與自己的關係?“大成若缺”。老子既是很稱職的調解鄰里糾紛的居委會主任,也是折衝樽俎,縱橫捭闔的外交家,同時還是優秀的貼心的心理諮詢師。他提出的一些思想往往似是而非,好像是這樣,又好像就是那樣。與人相處,不說絕對的話不做絕對的事,總是留有餘地來回旋。尤其老子處理與自己的矛盾顯示的智慧,有現實有現時的意義:與自己妥協,與自己和解,接受自己!“致虛極,守靜篤”,這個“守”就是守住本色,本性,自然。

回想十幾歲時讀這本書,只記住了幾個警句:“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禍兮,福所倚兮,福兮,禍所伏兮”,這似乎是宿命論,嚇唬著天不怕地不怕的後生,印象深刻,不時從記憶深處浮上來幫我解釋令我茫然的碌碌風塵。我對這本書保持著一鱗半爪的碎片記憶。認認真真地讀這本書是當我遭遇瓶頸而無從突破的三十歲時,老父親看我讀這本書時,說“孩子,你還沒到讀這本書的年紀,年紀輕輕,向前看,不要太消極”。老父親的意思是這本書是向後看的,是消極的。我並不在意,在修行式的閱讀之後,從這本書裡萃取了四個字:“靜、忍、智、變”,這是私有了的信條,我一直恪守至今。今天,我再次讀《道德經》時,我認同了父親:年輕人讀這本書,要有警惕之心。

這次閱讀《道德經》,我從中提煉了“一反二玄三寶”,這是我的視角,我的心得,是我在一本代代傳閱的《道德經》的扉頁上打下的印信。這本書的第40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我認為這是全書的靈魂,核心,總綱。不同的人對於八十一章中哪一章是靈魂核心或總綱,或許並不相同,這無關宏旨。因為這本書實踐了全息律,即每一章都包含了整體所傳達的資訊。“反者道之動”之“反”是一把開啟老子思想的鑰匙。理解世界萬物,世界萬物之間的關係,理解天道都要從“反”來開啟思路,所謂“物極必反”,然後“相反相成”,這個“反”就是“一反二玄三寶”的“反”。是我心得的重點之所在。我的重點是如何反向去讀《道德經》?不是先賢或大家眾所同趣的這個方式來讀,這本書已經被神化,是道藏。我要從它的異端來讀它,它其實就是首鼠兩端的處世哲學,忘掉它所謂的高深的智慧。有的時候它就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功成身退,天之道”,這是閱讀二十四史的一把鑰匙,是吧?什麼叫功成身退?,呂不韋們,張居正們,他們能功成身退嗎?其實他們騎著虎背欲下而不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很殘忍,你要看到其中的必然性,不要為做一些道德的評判而評判,諸如劉邦朱洪武之忘恩負義,對功臣斬盡殺絕之類。權力本身就是一種炫耀,一種春藥,上癮之後欲罷不能。重要的是一旦你失去權力的時候,龍游淺灘,虎落平陽,是不是?所以說,功成身退,幾無可能。只有順勢而為,而不是為了保全而身退。歷史上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幾乎都是很有智慧的,甚至可以說都受過老子這本書的薰陶的,我敢說他們比我們更清楚其中利害關係。功成身退,天之道,但是他們就是做不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往往是上了那個軌道,身不由己,已經沒有辦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只能硬著頭皮,在那條軌道上狂奔,自求多福而已。我們可以列舉無數的歷史上殘酷的事實來印證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們知道了功成身退的不可能不可為,我們知道了這背後出於恐懼然後出於保全之策而不得不身退是不可為不可能的,我們反而更進一步理解了老子的順其自然的智慧。正是因為這本書主旨基調的消極,我認同老父的告誡,年輕人正在奔前途,警惕這本書的一些消極暗示。

當然不能無視其中積極的智慧,如“大成若缺”。從美學角度看,往往有缺陷才是美,容許一些小缺陷的存在,不必吹毛求疵,雞蛋裡挑骨頭,往往因為大成若缺,自視缺然,反而有利於你做一些修補,有利於你變得更加完美,因為缺陷而低調謙卑,往往顯得更美,不是嗎?如果你總是追求十全十美,不容許那些缺陷存在的話,或許最終已經有的都會失去,這個思想我認為是非常有用的。儘管這與阿Q精神相通,又何嘗不是一種有智慧的與自己相處之道也是與人相處之道?學會接受不完美,與不完美和平共處。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沒有什麼是一一成不變,一切都在變。既然我們確信一切會變,我們就要順勢而為,也不能只是消極的等待。當我們遭遇驟雨飄風的日子,飽受煎熬,耐心等待風停雨住,而不是急不可耐。只有當壞的東西自然發展到極致之時,才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即所謂否極泰來!如果忍耐不住,往往欲速而不達。這對於我們培養自己的耐力,修煉自己的性情,意義非凡。相反一定相成嗎?我看不一定,主要看反的程度。大家或許知道索羅斯關於投資的論斷:投資本質是哲學的問題。“抄底”是投機者最愛,什麼時候和什麼地方是底?這就是一個哲學問題,老子告訴你:“道,強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不走到足夠的遠,不會反。所以,沒有從高點下跌到足夠多,足夠長的時間,都不是真正的遠,因而必然不會發生真正的反轉向上。老子哲學是“物極必反”,必須發展到極致才會走向反面,正因如此,對反向變化的恐懼,進而產生對不確定引發的不安全感的厭惡,中國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中庸之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中庸,謙和,適度成為中國人的信條,中國人的性格里冒險與追根究底的基因被遮蔽。

“一反二玄三寶”的“二玄”指的是“玄同”和“玄德”,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玄同: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對道的實踐,即如何身體力行這個“道”,也即“道之用”。“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十二個字是五千餘言裡我最喜歡的字,我喜歡炫耀這十二字,我認為是這本書裡最美的十二個字,與“道”匹配得恰到妙處。“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就是保全之道。我用“一反二玄三寶”來概括《道德經》這本書的精髓:道的本質,道的形式,道的實踐。我希望大家以“一反二玄三寶”為提示去讀或重讀《道德經》原書,然後提煉出自己的“一二三”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