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天之道”就應該這樣解讀

老子的“道”就是一個多義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是不一樣的,就是一個被眾人廣泛推崇的 與天緊密相連的“道”字也不能例外。

古往今來,人們給“天道”披上了各種神秘的面紗,認為天道是最公正的。“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也有人認為老天缺乏“是非觀”,只要遭受天災人禍,就習慣性地把責任推給天,責怪老天不睜眼。老天菩薩的確也難為人。

許多關於《道德經》中“天之道”的解讀,都是“天之道”就是“天之道”,就是自然規律、自然法則,基本上沒有具體的解讀。蔬菜就是蔬菜,白菜蘿蔔瓜豆都是蔬菜。別人請你去買蔬菜,你就真的去買蔬菜?總得問清楚具體的內容吧?

我們不妨從經典中請出幾個與“天”緊密聯絡的“道“”字,本著句不離篇章的原則,大家一起分析分析看看是不是應該講清楚具體內容?

一、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這句話就是一個簡單的以“也”為標誌的判斷句,這裡的“天之道”就是“功成身退”。

老子的這篇文章應該不復雜,甚至可以說一目瞭然。可分成兩個部分,前部分“持而盈之······自遺其咎”。幾個分句都是一個意思,先從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談起,盆子端水,裝得越多,走得越急,濺出的水就越多;荷包裡揣著尖銳的錐子,露出來是早晚的事。再談榮華富貴不可能永遠伴隨你的一生,得意忘形會帶來災難。結尾總結:“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總之,這裡的“天之道”就是見好就收、適可而止、功成身退,這些都是社會生存的基本法則。

二、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小議:

智者這篇短短五十來字的文章,可以說是從古到今解決矛盾的經典,痛心的是,被粗心的解讀者“淹沒”了千年之久,幾近消失。

內容簡析:

一、首先,提出問題。“和大怨,必有餘怨”:解決大的矛盾,必定會有殘留。

二、其次,怎麼辦呢?“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哪怕是處理滿是怨恨的矛盾,也要充分體現自己的方式方法,這就是解決矛盾消除怨恨的最好途徑。

三、再次,提醒眾人。“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因此,有品德有能力的人,就是滿身道理也不會一味指責TA人,有德的人講事實擺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無德的人以自我為中心。

四、最後,強調在道理面前人人平等。“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在道理的面前沒有親疏厚薄,只站在對的一邊,對事不對人。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

這裡的“天道”就是指“道理”。

三、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內容簡析:

一、誠實。“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誠實的交流不需要華麗的修飾,裝腔作勢的語言往往都是騙人的。

二、善良。“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心存善良的人不會強詞奪理,無理取鬧的人往往不厚道。

三、智慧。“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有智慧的人不會賣弄淵博,喜歡東拉西扯的人都愚蠢。

四、傳播知識。“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品德優秀的人不會把知識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豐富了自己,傳播知識的同時也完善自己的美德。

五、總結。“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生命的真諦是要人們不斷豐富完善自我,而不是讓缺點惡習日益氾濫;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是要當榜樣儘可能地教化民眾,而不是爭名奪利。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這裡的“天之道”就是指人們應該成長進步,這是

生命的真諦。

透過上面的解讀分析,朋友們應該不難看出,所謂“天之道”實質上也就是“人之道”。究竟是什麼意思?正確的解讀得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

應該沒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