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喜慶”還是“兩慶之間”?或者都不是!重慶得名背後的故事

要說全國最著名的網紅城市,重慶一定能排前三。重慶作為西部不可多得的大都市,加上覆雜的地理環境,被廣大網友稱為“中國最魔幻城市”“8D城市”等一系列稱號。不過目前連“重慶”這個名字最基本的問題都沒有搞清楚。

“雙重喜慶”還是“兩慶之間”?或者都不是!重慶得名背後的故事

若單說到重慶之名,乍一看它是一個寓意喜慶的名字。但這個名字真的就這麼簡單嗎?其實背後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

現在一般認為,重慶這個名字來源於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八月,恭州升為重慶府之時,距今已有831年。因為光宗最初封地就在恭州,而此後又承襲帝位,所以雙喜臨門,慶上加慶,就將此地改名為了“重慶”了。這一說法最早是誰提出的呢?經過歷史地理學者藍勇教授和陳俊宇先生研究,發現這一說法的最早的來源是1958年上海新知識出版社出版的《重慶》一書,作者為趙廷鑑。

“雙重喜慶”還是“兩慶之間”?或者都不是!重慶得名背後的故事

在這一本書中,他寫道: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八月,恭州升為重慶府,“重慶”一名就開始在這個時候。改名“重慶”是宋光宗趙惇的主意,因為他起初在恭州被封為恭王,後來又即帝位,喜“慶”雙“重”。

但是另有細心的人發現,趙廷鑑這一說法並非原創,在此之前還有人表達過重慶是來源於“雙重喜慶”的意思,這個人便是抗戰時期來到重慶的考古學家衛聚賢。

“雙重喜慶”還是“兩慶之間”?或者都不是!重慶得名背後的故事

衛聚賢於1939年冬天來到重慶,經過一年的時間,完成了《漢代的重慶》一文,在本書中,他寫下了:

重慶是於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八月,即西曆一一八九年,距今七百五十一年時,由恭州改的。因為宋光宗初封在恭州為恭王,於孝宗淳熙十六年二月即帝位,因於斯年八月改恭州為重慶府,他是以封為恭王就可以慶了,由恭王而即帝位,可謂為重慶了。

由此可知,儘管衛聚賢沒有明說,但字裡行間已經透露出這種傾向了。

雖然現在發現衛聚賢也可能是受到其他文章的影響,但自衛氏始,這一說法便逐漸流行。而重慶作為戰時陪都,又兼有政治協商會議在此召開,於是有人便引申“重慶”這一說法,例如1946年1月10日的《申報》所刊佈的《雙重喜慶的今日》社論,稱“我們抗戰首都在重慶,舉行政治協商會議也在重慶,到今天適逢國內國外均有喜事,真可以值得重慶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正是有著現實的動機,使得“雙重喜慶”這一含義跨越古今,將兩者聯絡在了一起,也就形成了一個跨越74年的流行說法。

“雙重喜慶”還是“兩慶之間”?或者都不是!重慶得名背後的故事

但是除了這一說法外,我們還發現了重慶取名的另一種版本。在一幅1944年出版的《現代最新重慶市明細全圖》中,有這樣一段話:重慶之名,始於趙宋末葉,以地介順慶(南充)紹慶(彭水)之間,故命曰重慶。而這一“兩慶之間”的說法也在明代正德年間的古書中得到印證,這大概是關於重慶得名的最初版本了,距今400多年。

“雙重喜慶”還是“兩慶之間”?或者都不是!重慶得名背後的故事

兩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另外還有一種最新的觀點:

南宋孝宗禪位於光宗後,光宗以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所注《詩經》中的‘喜而重慶之’句,將自己的潛藩之地恭州升府並命名為重慶,自比魯僖公中興魯國而借古喻今,以表繼承孝宗中興之志。並祝其長壽安康。

不過,由於“雙重喜慶”最簡單直白,又有簡明的歷史背景作支撐,所以最為大家接受;而另外兩種說法過於專門化,因而被淹沒在歷史之中。歷史上這樣張冠李戴、陰差陽錯的地名故事應該不只“重慶”吧。

“雙重喜慶”還是“兩慶之間”?或者都不是!重慶得名背後的故事

參考資料:張海鵬、姜海濤:《“重慶”得名真是“雙重喜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