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的定義

傳統說

古人對玉的認識,主要以“五德說”、“九德說”和“十一德說”為代表,被稱為“傳統說”。

1。五德說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五德是指:“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五德也是玉的五種性質表現:潤澤,指玉的質感和光澤、紋理自外可以知中,指玉的質地裡外如一;其聲舒揚,指玉的聲音悅耳;不撓而折,指玉的韌性與脆性;銳廉而不忮,指玉的潔淨而不傷人。

玉石的定義

2。十一德說

《禮記•聘義》,有弟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踐珉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珉之多。"孔子日:“言念君子,溫其於玉,故君子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溫潤面澤,仁也;縝密而慄,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拙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長紅,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費者,道也。”

十一德是指:玉有溫潤的光澤,是它的仁:堅硬而緻密的質地,是它的知;清正面不傷人,是它的義;佩帶時有下墜感是它的禮;敲擊時它的聲音清越舒揚,到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是它的樂;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是它的忠;玉之為物,孚尹於中,旁達於外,是它的信;其氣勢如長虹,是它的天;玉產自於大地山川,是它的地;玉所表現的規矩,是它的德;天下人都把玉看的很珍貴,是它的道。

玉石的定義

3。九德說

《管子》(水地第三十九篇)中曰:“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茂華光澤,並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徹遠,純而不殺,辭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室,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

玉所以貴重,是因為它表現出九種品德。溫潤而有光澤,是它的仁;清澈而有紋理,是它的智;堅硬而不屈縮,是它的義;清正而不傷人,是它的品節;鮮豔而不垢汙,是它的純潔;可折而不可屈,是它的勇;缺點與優點都可以表現在外面,是它的誠實;華美與光澤相互滲透而不互相侵犯,是它的寬容;敲擊起來,其聲音清揚遠聞,純而不亂,是它的有條理。所以君主總是把玉看得很貴重,收藏它作為寶貝,製造它成為符瑞。

玉石的定義

從上述五德說、十一德說和九德說綜合來看,古人認為玉是珍貴的天然石頭,其表面(做成器物表面)要有一定的溫潤、光澤和半透明的質感,有一定的硬度,較一般石頭的比重大,具有一定的韌性,在一塊玉材上顏色表現是比較單一的,玉材折斷後手摸時感到是雖然折斷而不會割傷手,做成器物後擊之其聲清越且很遠還聽見,其價比之常物貴。

摘自《中國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