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趙孟行書的用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回鋒收筆

趙孟以師古為尚,“根抵鐘王而出入晉唐”,他融百家之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書風。而他不激不勵、中正平和的行書風格,是以他精熟獨到的技法作為依託。

淺析:趙孟行書的用筆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句話是趙孟對用筆的著名論斷。他認為用筆重於結字,可見他對用筆的重視。但是後人對這句話有諸多的爭議,如認為“謂歐、虞、褚、薛筆法已是不同,試以諸書筆法為歐書結構,斷難相和,安得謂千古不易乎?”可見這裡是將趙孟之“用筆”理解為某種字型的具體筆法,這種解釋似乎使其“用筆千古不易”的理論站不住腳。然而這裡的“筆法”應當不是指具體的技法,而是指用筆的共性。

淺析:趙孟行書的用筆

趙孟之所以如此主張用筆的重要性,也是與元初書壇筆法盡失、蕭索凋敝的狀況有關。趙孟看到了元代初期的書壇受宋尚意書風影響下的諸多弊端,因此高呼“復古”,強調向古人學習筆法,以扭轉宋以後鄙薄古人基本技法的時風流弊。因此此趙孟如此強調筆法,也是因時制宜。趙孟早期書法用功於趙構、智永,而後學習鍾繇、王羲之、褚遂良,到了晚年又參入李北海的筆法。他總百家之長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用筆技法。

淺析:趙孟行書的用筆

總體來看,趙孟行書的用筆具有以下三種特點:

第一:圓筆為主、方筆輔之

趙孟行書用筆的特點之一就是以圓筆為主,輔之方筆。觀之行書,整體呈現遒媚圓活、精熟利落,流美外見、筋骨內含的風格。這不僅得力於趙孟行雲流水般精熟的書藝,還與他方圓兼備的用筆有著很大的關係。康有為這樣論述方、圓用筆:“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者蕭散超逸,方筆者凝整沉著。”這番論述道出方、圓用筆的書寫方法、特點以及精妙之處。在書法實踐中,方圓之用,宜“方者參之以圓,圓者應之以方”。也就是說,方筆與圓筆的運用需要非常巧妙,用筆過於方硬或過於圓滑,甚至純圓純方,都是用筆的弊病。

淺析:趙孟行書的用筆

趙孟的用筆剛柔並濟,他的行書轉折處多以圓帶方,但是也會有方峻的筆畫使得筆畫外貌圓潤,內含筋骨。例如其《前後赤壁賦》,線條流暢通達,運筆中、側兼備,藏、露交替,轉折處方筆與圓筆的結合渾然天成,字態變化多端,信手寫來,婀娜生姿。如圖五中列舉的“月”、“子”轉折處為方筆,頗有有斬釘截鐵的氣勢;“憑”、“獨”轉折處為圓筆,圓潤流美;“魚”、“竭”轉折處方圓兼用,看似柔媚,實則堅剛。

淺析:趙孟行書的用筆

崔瑗在《草書勢》中說方不中矩,圓不副規,他告訴我們在書寫中對方筆、圓筆的追求不可刻意為之。過方近似矩形,過圓近似圓形都不符合書寫的自然狀態。趙孟的方圓用筆則是圓中寓方,方中有圓,因此他的行書在流美中寓勁健,給人一種剛柔並濟、內含筋骨的美感。

淺析:趙孟行書的用筆

第二:中、側鋒兼備

中國古代的書家對於用筆的中鋒、側鋒各有自己的看法,大致分為三類:強調中鋒、強調側鋒、以及中側兼用的同時講究“度”的把握。所謂“中鋒”行筆即毛筆在書寫過程中使筆鋒始終線上條中間執行,因此又稱正鋒。當飽墨的筆毫垂直於紙面筆尖克服阻力中鋒執行時,筆畫線條中線則會留下一縷墨痕。筆畫中間的墨痕較之兩側稍顯得深,這樣自然使得線條圓潤厚實,充滿立體感和力量感。與“中鋒”相對的“側鋒”,則是指筆鋒偏側,筆畫的受力點不在中間,而是隨著筆尖的位置位於一側。

淺析:趙孟行書的用筆

由於側鋒較中鋒行筆更為自由,因此側鋒行筆所做的線條顯得瀟灑多姿,即所謂的“正鋒取勁、側鋒取妍”。特別是在行草書的書寫中,側鋒常作為中鋒的補充和陪襯,使得作品同時呈現出骨力與秀媚的觀感。縱觀書論,諸多書家常宗“中鋒”為用筆之根本,如“用筆之妙,無非筆筆中鋒”,這種對中鋒的極端推崇,使得後世學書人在書寫時刻意中鋒,亦步亦趨,過猶不及,走向了用筆的一個極端。清梁同書曾言“筆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嘗無兼用側鋒處,總為我一縷筆尖所使,雖不中亦中。”即書寫時能夠做到提筆,則無論是中鋒還是側鋒,都能夠書寫出力透紙背的字來。結合梁同書的言論,我們仔細觀察趙孟的作品,也會發現他的用筆雖以中鋒居多,但並非筆筆中鋒,亦有側鋒用筆。趙孟在起筆處取法二王,多以側鋒切入,筆力雄厚、線條勻挺。

淺析:趙孟行書的用筆

如圖所示的趙孟《行書杜甫詩軸》,觀此卷,不難發現它一改趙孟中鋒行筆到底、秀媚妍美的風格特點,而是中、側鋒兼備,提按分明,一氣呵成,字字珠璣,實屬大字行書中的精品。如“風”、“水”、“夜”、“見”等字皆為側鋒入筆,在行筆中也多側鋒以取欹側的字勢。而其中的“桂”、“月”、“舟”等則是典型的中鋒用筆,結體典雅秀麗而、用筆沉著穩重。中、側兼用的筆法,不僅體現出趙孟對用筆的精熟,更反映了他平正中寓欹側的書法風格。

淺析:趙孟行書的用筆

第三:起、收藏露交錯

書法用筆除了方圓、中側,還有藏鋒和露鋒等。露鋒即將筆鋒藏於筆畫之內而不外露,是線條更具蘊藉內涵;露鋒即筆鋒外露於筆畫,使線條更顯靈活精神。古人對於藏、露用筆也有很多爭論,他們多主張藏鋒用筆。如唐代的徐浩在《論書》中說:“用筆之勢,需藏鋒,風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又如王羲之主張的“十藏五出”。然而藏鋒、露鋒在書寫時的運用是需要辯證看待的。姜夔在《續書譜·用筆》中說“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他強調了藏、露的功用都是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的。書家根據自身的審美或重藏鋒或重露鋒,但若有所偏廢,則會影響書法整體的和諧美。

淺析:趙孟行書的用筆

趙孟的行書流美中和,溫潤典雅。他將藏鋒與露鋒處理的恰到好處,即突出了藏露的變換,又兼顧其和諧統一。他的行書起筆多為露鋒。但是如圖七所節選的《前赤壁賦》中,所有字的起筆皆為露鋒,收筆則藏露兼用。如“天”字,兩個短橫的起筆皆為露鋒,撇捺的收筆處則為藏鋒;“和”字的平撇和橫畫的起筆都為露鋒,而豎和撇的起筆、收筆都是藏鋒;“如”字起筆和收筆都是露鋒,有強烈的映帶意識。趙孟將氣勢內含、沉著穩健的藏鋒和流美外現、靈動輕快的露鋒結合得天衣無縫,形成了他平正中寓險絕的風格。

淺析:趙孟行書的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