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乙祠(正乙祠戲樓)

正乙祠(正乙祠戲樓)

正乙祠(正乙祠戲樓)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前門西河沿街281號,清康熙六年由浙江紹興商人集資,利用古寺舊址建祠堂,供奉正乙玄壇老祖即財神趙公明,正乙祠坐南朝北,臨街為九間倒座北房,正中一間闢為出入口,為廣亮大門,正乙祠戲樓尺度不大,但佈局緊湊,裝飾講究,罩棚只用一個大卷棚頂,在會館戲樓中別具特色,是北京地區現存最早的戲樓之一,正乙祠戲樓建於清康熙二十七年,戲樓建於佛教寺廟的原址上,戲樓具有悠久的歷史,京劇大師梅蘭芳曾在這裡演出,是北京京劇最知名的戲樓之一,也是中國最老的儲存基本完好的純木結構戲樓,正乙祠戲樓原是浙江商人建的銀號會館戲樓,最初它是用於接待來自浙江寧波一帶的金融界人士,他們每逢年節前來這裡觀看社火和木蓮戲等傳統民間戲曲,隨著京劇的誕生,正乙祠也跟著紅火起來,清同治年間,就在京劇的創始人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等相繼在此登臺演出,於是,正乙祠戲樓就成為京劇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見證,戲樓分兩層,臺前三面環樓,兩旁有樓梯,看樓中心為馬蹄型,上有罩棚,可容納數百人,被譽為“中國戲樓活化石”的正乙祠,明代曾是一座寺院,清康熙初年由浙江在京的銀號商人集資,建立祠堂館舍,供奉財神趙公明,因此又被稱為銀號會館,清康熙五十一年浙商對正乙祠進行擴建並加蓋了戲樓,這座全木結構的戲樓今天依然可以用“氣派”來形容,高三層,戲臺三面開放,兩層舞臺之間開有方形孔道,設吊鉤,演出神怪戲時用來製造特效,上世紀30年代,譚鑫培、梅蘭芳、王瑤卿等名角兒,都曾在這裡登臺,見證了正乙祠最輝煌的歲月,正乙祠內設戲樓,大堂供集會,有《正乙祠碑記》,正乙祠坐北朝南,臨街為九間倒座北房,進深五檁帶前廊,正中為朱漆廣亮式大門,院內偏東有南房三間,五檁加前廊硬山式,庭院東西長,南北短,兩排客房南北對應,西部為戲樓,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東西面闊三間,南北進深十二檁,二層捲棚懸山頂,戲樓正中罩棚即池座,南面為戲臺,看池幾百平方米,可容納觀眾200餘人,戲臺北、東、西三面設樓座,進深一間三檁,二層上加披簷,戲臺頂設木雕花罩,側面有架空木梯通二層樓座,室內樑架明露,原繪有彩畫,樓座設“卐”字花板欄杆,雕花木掛簷板,戲臺後(南)有扮戲房六間,戲樓前(北)接正廳五間,正中三間為廳,兩梢間為戲樓入口,戲樓東側有三間鋪面房為原銀號所用,建築在清代曾經多次大修,現建築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修繕,銀號會館正乙祠是北京地區現僅存帶有大戲樓的會館之一,其他還有三處,分別為陽平會館、安徽會館、湖廣會館,今由北京市傳統文化保護基金會管理使用,現為西城區第一批西城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市第六批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