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易讀」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原文】

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譯文】

孔子本人很少主動談到有關利益、命運和仁德的事情。

【註釋】

(1)《集解》:“罕,希(稀)也。利者,義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2)《集註》:“罕,少也。程子曰:‘計利則害義,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3)《集釋》:“蓋言者,自言也。記者旁窺已久,知夫子於此三者皆罕自言,非謂以此立教也。說者徒見弟子問答多問仁,遂疑命、仁為夫子所常言,實則皆非此章之義也。《論語》中如‘小人喻於利’‘放於利而行’‘君子畏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我欲仁而仁至’之類,出於夫子自言者實屬無幾。大抵言仁稍多,言命次之,言利最少,故以利承‘罕言’之文,而於命於仁則以兩‘與’字次第之。”

(4)《楊注》:“金人王若虛(《誤謬雜辨》)、清人史繩祖(《學齋佔畢》)都以為造句應如此讀:‘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與’,許也。意思是‘孔子很少談到利,卻贊成命,贊成仁’。我則以為《論語》中講‘仁’雖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別人問答之詞;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門的最高道德標準,正因為少談,孔子偶一談到,便有記載。不能以記載的多便推論孔子談得也多。”

【解讀】

唐文治認為,《子罕篇》和《述而篇》都是談“師範”和“教育”的,但“《述而篇》重在明學派,自修之意多;《子罕篇》重在施教術,督責之意多。《述而篇》大抵為中人以上言,《子罕篇》大抵為中人以下言。”並舉首章為例說:“孔子未嘗不言利與命,至答門弟子問仁尤多,而云‘罕言’者,蓋末學之士語以利則志昏,(語以)命則迷信,(語以)仁則廣大而不知所歸宿也。”(《論語大義》)這是從言說物件出發來分析本章之內容,頗有創意,可備一說。按照這種說法,孔子所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6。21),應該是本章乃至本篇的一個假定前提也。

關於本章孔子之所“罕言”的內容,向來爭論很大。主流觀點認為,利、命、仁三者,孔子均罕言之;但史繩祖等人卻鑑於《論語》談命談仁並不稀少的事實而認為,孔子在這裡只是罕言利而已,他對命和仁卻都是贊成的,即將“與”讀為四聲,解為動詞“許”也。但綜觀諸家之說,本人還是同意程樹德和楊伯峻等人的分析,認為對此三者,孔子本人主動談得並不多,平時只是被動地回答弟子們的有關提問而已;但此三者又的確是孔學的核心問題,孔子越是談得少,弟子們越是感興趣,故但凡有所言說,就被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們在《論語》中詳細地記錄了下來,結果反而顯得條目並不少,因而難免給人造成了一定的困惑。證明這個觀點的一個證據是,楊逢彬曾從《左傳》中挑出55例涉及“與”字的文句進行語法學分析,結果未發現一例是以抽象名詞(如“命”和“仁”之類)作賓語的,這就表明,此“與”字在這裡只能是連詞性質(《左傳》中類似的文句倒是很多),而絕無可能是動詞(《論語新注新譯》)。

那麼,孔子為什麼較少談論利、命和仁呢?這應該和儒家對此三者的特殊理解有關。比如《乾文言》明確講“義者,利之和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焦循由此申論說:“古所謂利,皆以及物(惠及萬物)言。至春秋時,人第(但)知利己;其能及物,遂別為之義。故孔子贊《易》,以義釋利,謂古所謂利,今所謂義也。孔子言義,不多言利,故云‘子罕言利’。”(《論語補疏》)由此可見“利”的概念有個變化的過程,孔子不願意對“利己”之“利”有所談論也是正常的。而“命”和“仁”呢?孔子雖然在《論語》中表面上談得並不少,但如上所述,其中大部分是被動地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就其本質其實談得並不多,究其原因,蓋“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程子語),孔子只有在晚年讀《易》之後才擇其人而談之也。換句話說,如此理解下的利、命、仁應該是很抽象、很高深的學問了,“中人以下”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孔子很少主動地談論它們——這在本篇以後的章節中表現得尤其明顯。#閱讀海淀#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於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端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等國的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並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端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端教育百詞辨析》、《遠端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論語易讀」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於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於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