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花海木觚:“劉徹遺詔”原是漢代學生習字範本

玉門花海木觚:“劉徹遺詔”原是漢代學生習字範本

木觚上的文字(區域性放大)

玉門花海木觚:“劉徹遺詔”原是漢代學生習字範本

木觚的不同稜面

玉門花海木觚:“劉徹遺詔”原是漢代學生習字範本

玉門花海木觚

玉門花海木觚:“劉徹遺詔”原是漢代學生習字範本

1977年8月,在甘肅玉門市花海鎮的一座漢代烽燧遺址中,出土了一些木簡等文物。經嘉峪關市文物保管所清理,發現有字木簡91枚,無字木簡12枚,還有一件七面稜形觚。

經鑑定,這批漢簡屬於漢代酒泉郡北部都尉的文書檔案。原簡現藏於嘉峪關市長城博物館。經過研究,文物專家驚奇地發現,這件木觚上書寫的一部分文字,居然是史書上失傳的漢武帝遺詔!這個遺詔裡,究竟寫了些什麼呢?

小夥繫鞋帶發現了漢簡

這件木觚的發現非常偶然。1977年8月,酒鋼公司的幾名員工在假期中去玉門市花海鎮的一處漢代長城遺址參觀遊玩。其間,當一名小夥俯身繫鞋帶時,忽然在城牆的拐角處發現了幾根筷子一樣的東西,仔細一看上面隱隱還有字跡。他把這東西帶回去後,交給了當地博物館的專家。

專家們很快就意識到這是個重大發現,立即組織了一個考古隊,來到小夥發現木簡的地方進行考古挖掘。一個多月後,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傳來——在一個近2米深的坑底,找到了91塊埋在沙土中的木片。專家收拾完木簡之後,還發現了另一件“奇異”的東西。

這個奇怪的東西是根紅柳木棒,略微彎曲的木棒被削製成七面形稜柱,高約37釐米。每一面都寫滿了文字。初步分析,這是一件木觚,屬於簡牘的一種。

考古人員將這件東西拿回去仔細研究。半個月後,揭開了一個震驚學術界的秘密。文字專家破解了刻在“七面稜形觚”上的內容。讓人絕對沒有想到的是,它上面寫的內容竟然是漢武帝劉徹遺詔的一部分!

更令人震驚的是,專家組翻遍了古籍,也沒有發現關於漢武帝這個遺詔的隻言片語。人們終於意識到,這件斛上書寫的文字可能就是失傳已久的一份漢武帝遺詔中的內容。

木觚上的文字辨識後,大致內容如下:

“皇太子(劉弗陵),朕(漢武帝)體不安,今將絕矣!與地合同,終不復起謹視。皇天之嗣加曾,朕在善遇百姓賦斂以理存賢近聖。必聚請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亥自圮。滅明絕紀,審察朕言,終身毋已,蒼蒼之天不可得久視,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絕矣……”

這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人生最後的時刻對兒子的教導。“蒼蒼之天不可得久視,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歷史強人漢武帝,面對歲月也感覺到了自我的渺小。或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從這封詔書中,人們彷彿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慈父般的漢武大帝。

史書上漢武帝的兩份遺詔很鐵血

然而,在歷史記載中,漢武帝曾有兩份遺詔,非常鐵血。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能力十分強,不過很少知道漢武帝也是一個經常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別人根本就猜不透他的想法,他的很多做法大臣們都看不懂。

漢武帝在知道自己即將去世之後,曾經下了兩道密令,其中一道是立劉弗陵為太子,確立了皇帝的繼承人。另一道命令竟然是殺死劉弗陵的生母鉤戈夫人。漢武帝為什麼會下令殺死即將上任的皇帝的親生母親鉤戈夫人呢?

歷史上,鉤戈夫人的入宮具有很大的傳奇色彩。當初漢武帝到河北的時候,遇到了一位相士,相士告訴他有一個奇女子,這個女子剛出生的時候兩隻手就握成拳頭,而且從來沒有人能讓這個女子把手鬆開。漢武帝對這個女子也是十分的好奇,但令人奇怪的是,在漢武帝遇到了這個女子之後,他輕輕一掰,女子的手就鬆開了,而且女子的手中竟然有一個小玉鉤,劉徹就把她帶到宮中,並封為鉤戈夫人。鉤戈夫人在進宮之後,為漢武帝生下了一個兒子,就是劉弗陵。

原本在劉弗陵之上還有一位太子劉據,可是劉據當初被逼起兵謀反,失敗之後自殺了,而且劉弗陵的幾個哥哥也都不是當君王的料,所以劉弗陵就成了君王的不二人選。

劉徹立劉弗陵為太子時,覺得他太年輕了,沒有足夠的能力來處理政事。漢武帝雖然行將就木,但頭腦十分清醒,他知道子弱母壯,必生禍亂,所以特別擔心鉤戈夫人會垂簾聽政,新皇帝淪為傀儡,為了避免外戚專政,劉徹才會下第二道密令殺掉鉤戈夫人。這樣一個心狠果敢的漢武帝,與玉門花海木觚遺詔中那樣仁慈的漢武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事實上,漢武帝晚年,行政苛煩,為法嚴厲,而且迷信方士神巫,偏執多疑,喜怒無常。他借“巫蠱”案,殺了幾任丞相,還逼得太子劉據造反自殺。

雖然殺母立子的命令讓很多人難以理解,但最後的結果證明了劉徹這道命令,的確使新上任的皇帝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沒有出現大的問題。

皇帝遺詔為何出現在大漠烽燧?

皇帝的遺詔,是何等重要的檔案。按理說在史書中必然會有所記載,尤其是這種彰顯漢武帝仁慈一面的詔書,劉弗陵即位後必然會大書特書,然而離奇的是,這份遺詔竟然在史書中隻字不見。

更為離奇的是,各種官方史書沒有記載的詔書,居然出現在遠在邊疆的大漠深處——漢代酒泉郡北部都尉管轄的一個小小烽燧的文書檔案裡。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文史學家在仔細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1977年甘肅玉門花海出土的漢代七稜觚並不是真正的漢武帝遺詔。理由是武帝猝崩,幼主新立,劉弗陵的幾個哥哥燕王、廣陵王覬覦皇位大搞陰謀,朝野內外人心浮動,霍光等輔政大臣為了輔助幼帝渡過政治危機,擬武帝口吻製作的所謂“武帝遺詔”……

聽起來匪夷所思,卻似有道理!

而遺詔內容為何會在大漠出現?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有學者認為,這是漢代人用來練字的產物。

這枚觚的字跡大多寫得生疏,用筆不講究,專家們一般認為是小孩初學練字的程度,屬於習字,有意思的是這個觚的內容是詔書和書信。這與西漢官吏及其子弟的政治理想有關,西漢政治思想主要圍繞著重視國家祭祀、實行與民休息的善政、關注任用人才等幾個方面展開。漢武帝的遺詔被當時的人們用來當做練習書法的範本內容,說明漢代的教育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仕途”目的,學習抄寫這類詔書、公文習字極有可能是漢代人承襲秦人“以吏為師”的表現。

真相是否如此,有待研究,不過在玉門花海出土的眾多文物當中,的確除了詔書,還有簿籍、甲子表、書信以及小學字書《倉頡篇》等內容的簡牘。

這件文物給人們的意外的確太多了,而漢武帝估計也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留給兒子的詔書,會變成漢代小學生的習字“課本”吧!

撰文丨黃建強

轉載自 每日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