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國學‖定慧與止觀

精•簡國學‖定慧與止觀

“止觀”、“定慧”是一碼事,不要執著於文字概念,而要心領神會。

先講“定”和“慧”。“定”是心體,修養很高的人就會很有定力。“慧”就是我們的“慧性”。“慧性”絕對不是大家理解的,像一碗水放在那裡,一動不動。“慧性”集中表現在社會實踐當中,會觀察事物,會表達事物,能夠做成事,那才說明你有“慧性”。六祖在《法寶壇經》當中告訴我們定和慧是一體的,定和慧是一不是二,不要把定和慧分開來,“定慧一體”、“定慧不二”才是頓悟法門。

“止”和“觀”是什麼關係呢?“止觀”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天台教裡的一個核心詞彙。“止”是告訴我們在初步修養自己的時候要止住,心如止水,像一面鏡子擦得乾乾淨淨。“觀”是說水清了,月光和雲影自然就現了。把鏡子擦乾淨了,山川風物自然就在鏡子當中現出來了,但是,鏡子和水體是空空淨淨的,它不染一物,不沾一塵。因此用“止”和“觀”來表現我們心靈的妙用。

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如果你是一名獵人去打獵,你必須趴在草叢中,讓自己屏住呼吸,把槍的準星瞄準,才能觀察到動物的行蹤,並且在移動當中捕殺獵物。這個比喻對佛教徒來說,聽起來是有一點刺激,實際上是為了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你不要依文解意。

“止”和“觀”也是一體的。再反過來講,一個吸毒都止不住的人,他怎麼能夠有很好的記憶力、分析力和判斷力?他怎麼能看到事物內在的秘密和結構呢?

那你反過來說,我的智力和定力很強,但是你遇到事情就迷了,人事你看不透,每天自己的心裡雜亂無章,那就證明你還是沒有落實。

所以說“定慧”和“止觀”對於提高我們的心理素質,對於提高我們對於社會的認識,都有很好的幫助。

你不要把它看成這只是佛教的東西,你都不想一想,宗教離開了人還有存在的意義嗎?佛教如果離開了眾生,離開了我們當下的生命,它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說它的意義就在於提高我們的認識,提高我們的覺悟,提高我們的社會生活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得我們對它能夠活學活用。像滷水點豆腐一樣,只有藉助滷水才能使豆蛋白質團粒聚集在一起形成豆腐腦,並加工成豆腐。

因此你既不要帶著“世俗的眼光”看佛教,佛教也不要帶著“出世的眼光”看人間。只有“定慧等持”、“止觀雙運”,你的生命才會有質量。希望這一段推心置腹、單刀直入的話,對你的認識和人生質量的提高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