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童玉女殉主葬 突顯奴隸制遺風——貴縣羅泊灣漢墓發掘紀事

金童玉女殉主葬 突顯奴隸制遺風

——貴縣羅泊灣漢墓發掘紀事

巫惠民

【提 要】 本文透過回憶,紀敘貴縣羅泊灣西漢一號墓發掘的全過程。重點分敘發掘經歷的三個高潮,一波三折,梅開二度,終結碩果。其中披露許多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

【關鍵詞】 貴縣漢墓發掘 人殉 青銅器 銅鼓 漆木器

【作 者】 巫惠民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副研究員 南寧 530022

金童玉女殉主葬 突顯奴隸制遺風——貴縣羅泊灣漢墓發掘紀事

▲ 貴縣羅泊灣1號2號漢墓位置圖

金童玉女殉主葬 突顯奴隸制遺風——貴縣羅泊灣漢墓發掘紀事

▲ 貴縣羅泊灣1號漢墓封士堆

金童玉女殉主葬 突顯奴隸制遺風——貴縣羅泊灣漢墓發掘紀事

▲ 貴縣羅泊灣2號漢墓封士堆

三十年前,參加羅泊灣漢墓的發掘,是自己四十年考古生涯難忘的一次經歷。

1976年6月下旬,貴縣化肥廠擴建廠房,施工中推土機掘出鎏金車馬器。一些不法分子垂涎欲滴,把黑手伸向這裡。當地文化主管部門急報廣西區文化局,資訊驚動廣西區黨委宣傳部。廣西區文化局指示:廣西博物館速派考古人員赴貴縣協查此事。

廣西博物館迅速派出考古先遣組,急奔貴縣,會同當地文物部門聯合現場勘查,確定是古墓車馬坑出土的鎏金車馬器。同時還發現新的盜洞,情況危急。先遣組速向區、地、縣黨政領導彙報。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有地、縣宣傳、文化、公安、城區政府、化肥廠和考古專家組成的發掘領導小組。首先開展國家文物政策法令的宣傳。派出民兵,加強巡邏。封堵盜洞口,日夜值班,確保墓區安全。緊接著,從各縣抽調文物幹部,吸收部分中學史地教師和工人、農民組成亦工亦農考古訓練班。區博物館派出考古專家負責教學,採取邊發掘邊學習的方法。一場廣西規模空前的考古發掘大會戰在貴縣西江之濱的羅泊灣拉開序幕。

一、關注:羅泊灣漢墓發掘新進展

貴縣羅泊灣大坡嶺是一座高7米、直徑60米饅頭形的大土堆,古墓就深埋下面。在土堆西側,有一口長約200米、寬約100米的大水塘。據老鄉祖輩相傳,水塘是當年墓主人驅使奴僕們挖土築墓形成的。我們從水塘折射波光粼粼的漣漪中,彷彿還依稀看到2000多年前築墓人艱辛勞作的身影和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生活的猙獰嘴臉。

經過各方籌備,1976年7月9日,羅泊灣漢墓發掘開始。推土機在大土堆周邊隆隆響起,考古人員指揮機手推土作業,仔細觀察土質變化和出現的考古現象。四天後,首批珍貴文物破土而出。在土堆南面20米發現被破壞的長方形車馬坑,經清理出土一批金光閃閃鎏金車馬器。一些不實傳聞:“羅泊灣古墓挖出金子了!”訊息不脛而走,迅速在城鄉擴散。群眾從四面八方潮水似流向墓區。這裡成了人頭湧動的鬧市!發掘領導小組採取緊急措施,抽調警力,劃分警戒線,加強保衛力量。同時,向群眾宣傳國家文物保護政策,要求圍觀者給予配合和支援。向城鄉各單位發出通知,說明以後會有計劃組織參觀,出土文物會在縣城展出。經過宣傳,工地恢復了平靜。發掘工作繼續緊鑼密鼓的進行。

金童玉女殉主葬 突顯奴隸制遺風——貴縣羅泊灣漢墓發掘紀事

▲ 羅泊灣1號墓平、剖面圖

金童玉女殉主葬 突顯奴隸制遺風——貴縣羅泊灣漢墓發掘紀事

▲ 貴縣羅泊灣1號2號漢墓隨葬品

金童玉女殉主葬 突顯奴隸制遺風——貴縣羅泊灣漢墓發掘紀事

▲ 紅陶灶 貴縣新村22號墓出土

金童玉女殉主葬 突顯奴隸制遺風——貴縣羅泊灣漢墓發掘紀事

▲ 漆繪提樑銅筒 羅泊灣1號墓出土

金童玉女殉主葬 突顯奴隸制遺風——貴縣羅泊灣漢墓發掘紀事

▲ 人面紋羊角紐銅鐘 羅泊灣1號墓出土

金童玉女殉主葬 突顯奴隸制遺風——貴縣羅泊灣漢墓發掘紀事

▲ 翔鷺紋銅鼓

7月15日,清理南面墓道封土,發現舊盜洞。用“洛陽鏟”打洞探查,盜洞下方2米多的地方,發現木槨,盜洞未穿槨室蓋板。為了提高發掘進度,縣委動員縣直機關、廠礦和部隊廣大幹群和官兵,參加義務勞動。積土迅速清除,土層剖面顯現經層層夯實的泥牆。挖出一層被烘燒過的土層後,南北長14米、東西寬96米橢圓形墓坑口露出,坑壁四面經夯實和火燒。發掘工作進入攻堅階段。從墓坑口下挖1米左右,繼用探鏟探查深度。穿過一層青灰色膏泥後,鑽孔有氣體冒出。這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的經驗,預示墓室密封可能儲存良好。這是一座大型豎穴土坑木槨墓。

7月24日,廣西區黨委喬曉光書記對發掘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盡一切努力,保證發掘、保管、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辦訓練班很必要。”此前,玉林地委也對貴縣黨政機關作出指示,要求他們對發掘工作給予密切配合和支援。

隨著墓口周邊填土的挖掘和清理工作進度加快,坑口下挖深度加深。到8月上旬,清理至下部一層經烘烤夯實的黏土層,已接近墓槨板。挖過黏土層,出現覆蓋槨板上的草簾。接著下層是青灰膏泥。8月10日,由28根大方杉木並排平鋪而成的槨室蓋板全部揭露。由於墓室進水,蓋板有部分斷裂和下陷。但墓室規模非同一般,工作人員情緒雀躍。

羅泊灣漢墓發掘最新戰況急報廣西區文化局和國家文物局。王冶秋和華應申局長作了重要指示:一要加強領導,作好充分準備,要細心清理,提取文物,做好記錄;二要注意竹、木、漆器和絲織品的出土,這幾種器物易在墓中儲存。如竹簡出土,最好放置搪瓷盆內,並墊上海綿;三要有彩繪漆棺,馬上拍彩照。注意棺蓋上放置的器物如帛畫;四要清理槨室,先清隨葬品,後吊棺材。吊車應注意安全,千萬不要打壞器物。開棺時,找一個有經驗的木工;五要準備好存放器物的地方。做好在當地搞展覽的準備;六要留心小件器物的出土,如長沙馬王堆二號墓,兩件銅印證明是利倉侯的;七要注意邊疆文物、民族文物的出土。

8月13日,開始用捲揚機起吊槨室蓋板,工地一片沸騰。地、縣黨政領導、自治區文化局華應申局長、區黨委宣傳部賀亦然部長、國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長先後到發掘現場巡視指導工作。

前線戰鬥捷報頻傳,後援部隊緊急增援,各路人馬,雲集貴縣。

廣西區文化局召開緊急會議,專題研究貴縣羅泊灣漢墓發掘,如何貫徹執行喬曉光書記指示。華應申局長要求區博物館從人力、物力、財力等全力支援前方工作。

廣西博物館動員全館力量,組成以考古、攝影、美工、修復、後勤等專業人員參加的資料組和技術組,開赴前線。並運出一批供田野考古技術使用的物品:石膏、蒸餾水、酒精、包裝用棉、紙、繩等;

以廣西醫學院副院長、解剖學和人類學家方中祜教授為首的人體解剖教研室專家、教授組成人員也應邀前往貴縣;

自治區、市、縣新聞媒體也非常關注發掘戰況。廣西電影製片廠、電視臺、各報社記者,整裝待發,隨時準備赴貴,捕捉珍貴的新聞鏡頭。

羅泊灣漢墓的發掘,引起了文物界和新聞媒體的關注、群眾的關心、領導的關懷。對戰鬥在第一線的考古工作者是極大的鼓舞。南方仲夏三伏天,酷熱難耐。大家工作在烈日下,汗水與驚喜交融;搜尋在泥濘裡,收穫與失落撞擊。古墓盜洞若隱若現,變化撲朔迷離。為了尋訪漢代墓主人的“家”,我們在迷霧中苦苦追尋。在工地捲揚機的隆隆聲中和我們“相見恨晚”的期盼眼神裡,羅泊灣漢墓神秘的面紗被層層揭開。

二、驚歎:盜墓透水考古破常規

隨著鋪蓋在槨室上面的28根杉木蓋板被捲揚機起吊完畢,墓室一片澤國。抽水機日夜作業,把水抽乾,漢墓漸露“廬山真面目”。原準備等候國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長一行視察桂平返貴縣後開棺,也因墓內棺槨結構遭破壞只好取消計劃。從墓室觀察盜洞由封土南面呈曲尺形挖至墓道盡頭,它躲開了我們的“探鏟”的偵察,所以原打洞探查估計有誤。盜賊順盜洞匍匐進入墓道盡頭,(在墓坑接近槨室蓋板填土中發現盜賊遺棄鐵臿一把。)直至槨室封門,用斧、鑿之類的利器,劈開墓門,(封門口留下很多斧劈散落的木片)破門進入墓前室,繼又連劈中室與後室隔板,進入中、後室。前、後室分置單層漆棺各一具,已被盜賊揭開棺蓋,棺位移動;後室放置雙層漆繪套棺一具,為墓主人陵寢,也被鑿開兩個大洞。槨室由蓋板、壁板、底板、枕木組成。分前、中、後三室,共12個槨箱,估計耗費大型杉木近千立方米。槨葙內所有隨葬物品被洗劫一空。面對整座古墓槨室被盜滿目瘡痍的面孔,大家高漲的情緒也降至冰點。在場的地、縣領導情不自禁地呢喃:“是不是一座假墓?”還反覆詢問:“下面還有東西嗎?”在我們的工作經歷裡,古墓被盜是常見的事。古代盜墓,是一門非法職業。一些大型古墓,王家陵寢,是盜賊窺竊的目標,所以古代王陵設守陵官兵,常年守護。改朝換代後,一些王陵也免不了被盜的厄運。如桂林市堯山明代靖江王墓群十有八九被盜。古代地方官吏和豪紳的墓葬被不法分子盜掘,就不足為奇了。

按照考古工作正常程式,古墓發掘,先推平封土,尋找墓邊,確定墓道和坑口。然後從墓口逐層下挖,清除墓內填土。挖至隨葬器物層時,要細心清掃周圍泥土,使器物完全暴露,編寫器物座標號,位置不能隨意移動。然後進行考古記錄、攝影、測繪。最後,提取文物、包裝運回室內修復整理(漆木器還需人工脫水)編寫發掘報告。以上程式,始末工作我們可以循規進行,中間作業,我們只能破常規而為之了。“下面還有東西嗎?”結論就等我們涉足泥塘“抓魚摸蝦”了!

首先,我們考古人員和訓練班學員,分成兩組,一組下墓室作業,把大量被盜賊破壞的什物,如碎木塊、草蓆殘片、石塊等搬出墓室。再由二組人員排隊傳遞,把什物運離墓區。用“螞蟻搬家”的方法,將槨室清理,使其面目還原。接著勘查、搬運三具棺材:主棺位於後室,為雙層漆棺,外髹黑漆,內施朱漆。棺北端墨書“北”字。棺槨組合為榫卯結構。內外棺兩側板被鑿成兩大洞口,側板與擋板已脫榫向外下塌,頂板疊壓在底板上。棺位已向西南偏移。蓋板上可以看到一木製長柄圓扇,長1。2米,徑0。4米,已受水泡腐朽,手動即碎。棺蓋上還有一層精細的絲織品印痕,似為帛畫,惜朽不可取。兩具單層棺,均為外髹黑漆,內施朱漆,棺位移動。一具位於後室前部東邊箱,棺蓋脫出,翻倒一側,棺內僅存無字玉印一枚;一具位於中室中部槨箱,已浮動,棺蓋脫出。三棺之內隨葬器物被盜竊一空,屍骨無存。墓主人乞求:“沐浴淨身,與靈魂同在,齊登極樂世界——天堂”的美夢破滅。看著這三具殘破的棺材被捲揚機搖搖晃晃地吊離墓室。我遐想翩翩,歷史給這些封建權貴們開了一個玩笑,你從一間屋裡錯誤地走進另外一間屋裡,到頭來,只能錯誤走到盡頭!蒼天也不會接納你的。

8月18日,國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長在貴縣對參加羅泊灣漢墓發掘的工作人員作了報告。首先對戰鬥在發掘第一線的考古工作者表示慰問。接著,闡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意義。其中就地震、水文和邊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為經濟、政治服務的現實性作了具有說服力的論述。最後對羅泊灣漢墓被盜,鼓勵大家,不要氣餒,要再接再厲,做好後續發掘工作。並指出,古墓出土了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證明工作是有收穫的。與會者,受到很大的鼓舞。

我們開始分頭下墓室作業。在泥濘中尋覓“珍寶”。槨室封門內外,槨箱邊緣和墓室交界處是我們偵察的重點地區,“魚蝦”往往就深藏在這些角落的泥土中。盜賊把墓內金、銀、銅、鐵、陶、瓷和珠寶玉石器等盜竊一空,在挾帶髒物潰逃中,會惶恐失措丟失一些器物。八月廿六日上午,我就從墓前室封門與墓道交界處,在被盜賊用斧劈下墓門的碎木屑夾雜泥濘中,手摸出一件被盜丟棄的谷紋玉杯。當時驚喜交加,把杯周邊泥土抹去後,面對這件“劫後重生”的珍貴文物,回到人民手中,是多麼喜悅!經過清洗編號後,第二天,縣文化局姚副局長破例將這件玉杯拿回縣委大院,縣領導班子成員紛紛爭睹這件珍寶的“尊容”。

古墓槨室內工作一片繁忙。大家從泥濘中打撈被盜剩餘的文物,送上墓坑口外一處原化肥廠建築工地備用的水池,另一組考古人員對文物進行清洗,分類編號登記包裝。墓雖被盜,但也出土了不少廣西未見過的文物。如漆木器,小件銅、鐵、陶器、玉石器、各類南方植物種實等。文物編號超過數百件。其中除谷紋玉杯外,還有盆、盒、耳杯等漆器。木尺、竹尺、銀針、銅鏃和種類繁多的織機木質構件等。在眾多的木器中,有一件“從器志”最為珍貴,字型為隸書。是陪葬器物的清單,記錄了墓主人死後陪葬的物品名錄。清單所列衣、食、用、玩、禮樂、兵器等。有中原物產、也有本地產品,十分豐富。可惜被盜墓賊洗劫所剩多為殘破器形。記得在清洗眾多破碎漆器時,有一片破舊的小紙片附在一件漆器上。工作人員疑為墓葬出土的西漢古紙,細心把紙標本包在小盒內,準備送檢。當時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古紙出自陝西西安市霸橋東漢古墓,距今1800多年。而貴縣羅泊灣古墓如果最後確定為西漢時期,此紙比霸橋紙早三四百年。紙標本不久送到北京,請中科院科技史研究所鑑定,最後否定是西漢古紙,送檢紙標本為現代進口包裝牛皮紙。後來,我們自查,原工地清洗文物的水池,是化肥廠基建使用的灰漿池,包裝水泥袋破碎後,碎紙流入池內,魚目混珠,給我們誤取了。實踐證明,考古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嚴把科學關,是我們考古工作者應遵循的工作準則。

墓槨室逐漸清理完畢。考古工作人員開始測繪墓道和墓室前、中、後室平、剖面圖。繼續拆除和起吊槨室隔板、底板等。考古發掘工作接近尾聲。8月下旬至9月初,墓內不斷滲出泥水,我們繼續抽水,底板枕木下方不斷向上冒氣泡,明示槨室枕木下方還有空間。解開疑團,探查原因,又為我們考古發掘提出新的任務。

三、感慨:人殉突顯奴隸制復古風

9月2日至15日,是羅泊灣漢墓發掘掀起的第二次高潮。

考古人員又對墓室底部發動火力偵察。在墓前室底板冒氣最多的地方,用鋤、鎬等工具,挖開枕木下底板,發現下面有一縱放方木和一具大圓木。在圓木上方發現一件帶蓋陶器。我拿起揭蓋觀察,是一盛滿青梅的三足陶盒。果青綠飽滿,前後不超過十秒,即把蓋合上驚喜道:“內有寶貝!”話音剛落,即將陶盒遞上墓邊。照相的同志第二次把陶盒開啟,盒內青梅漸呈暗黑色,表皮已收縮起皺。沒有在第一時間內捕捉到青梅出露的鏡頭,深表遺憾。二千多年前的鮮果,曇花一現,失去本色。此情此景,只有留在自己永不消逝的記憶裡!

“羅泊灣古墓又發現寶貝了!”訊息很快傳開,參觀人群,流向墓區。地、縣部分領導成員也分別到工地參觀指導工作。為了迅速清除圓木周圍的填土,用電鋸鋸開枕木底板,搬掉壓在圓木上的什物和泥土後,一具圓木棺露出全貌。在棺蓋上部殘破竹笥內,除已發現的三足陶盒外,還發現漆耳杯三件,一件杯底刻劃“胡”字。還有木梳一件。棺外南側有米字紋陶罐一件,漆盤一件。棺北端有殘竹籃一件。偏東貼棺蓋上有漆盤一件。圓木棺葬在古墓中室底板下。棺蓋上刻“胡偃”兩字。圓木棺為特大型杉木剖為對半,中鑿槽,未髹漆。棺長2。7米,寬0。6米,深0。52米。屍骨浸在棺內水中。內陪葬漆奩1米、殘木簡1米、竹笛1米,右手握青梅2個。足穿鞋襪。用竹蓆包裹入葬,屍骨完整。人骨鑑定,死者為25歲女性。首具殉葬棺出土後,我們窮追不捨。在十多天裡,緊張有序把墓室枕木底板全部清除。挖去填土,又先後顯露六具殉葬棺。其中圓木棺三具,方木棺7具。總共出土7具殉葬棺。1男6女,男性13歲,女性16至26歲。這些棺木均用特大型杉木。3具劈成方形,4具保持圓形。把杉木對半剖開,中間鑿成長槽,未髹漆,均用竹蓆或草蓆包裹屍體入葬。葬具粗糙,葬式均為仰身直肢葬。屍骨基本儲存完整。四棺有隨葬器物、三棺無。隨葬品有樂器、漆木器、陶器、銅器、琥珀器、化妝品等。這些隨葬器物對鑑定殉葬人的生前身份,具有象徵意義。如五號棺殉葬人為13歲男性少年,陪葬器物有木柺杖1根,帶鞘鐵劍2把,鐵書刀1把。其生前身份是墓主人相近的侍從(書童);一號圓木棺殉葬人為25歲女性。其棺蓋上刻有“胡偃”姓氏,隨葬漆耳杯底刻“胡”字。隨葬器物最多。有竹笛等樂器。死者愛吃的青梅也入葬。顯而易見,其身份是墓主人生前得寵的舞樂伎;二號圓木棺殉葬人為18歲女性,棺蓋墨書“蘇偃”姓氏。陪葬器物僅次於一號棺“胡偃”。有漆木器耳杯、盤、盒、梳、篦、陶器、化妝品黛墨等。其身份也是墓主人生前相近的侍奴;四號圓木棺殉葬人為20歲女性,隨葬品有琥珀珠、銅帶鉤等飾件,還有陶紡輪等。其身份為墓主人生前的手工家奴。此外,三號方木棺殉葬人為20歲女性,六號方木棺殉葬人為十六歲女性,七號圓木棺殉葬人為26歲女性。三棺內均無陪葬物品,死者身份是墓主人生前一般家奴。這裡值得細述的是七號殉葬人屍骨完整,揭棺蓋時,頭骨東側有長約50釐米的結辮黑髮一束,從頭部下垂至左肘部。並有黑地橘紅回紋錦殘片數塊漂浮在屍骨上,為死者衣裳之類的織物。色澤耀眼靚麗。曝光後,傾刻色彩消失,殘片朽不可取。這是7具人殉中唯一能看到鮮豔衣物和下垂髮辮的殉葬女性。面對安臥在棺中的青年女子的屍骨,我思緒萬千,這是墓主人毒殺奴婢殉葬的犧牲品。儘管殺生者替殉葬人穿上華麗的錦緞繡衣入葬,髮辮結紮整齊擺放並垂落在胸肘下,好似儀態端莊自然,其實內心充滿了無奈和憤怒。她有親人、知己,有七情六慾。但在封建牢籠的禁錮中無法釋放出來。她懷著對親人的眷戀,對生活的嚮往,悲憤走向死亡。真是知音傾訴濃情未盡,餘音繞樑蕩氣迴腸。我彷彿聽到了殉葬人從陰暗的墓主人陵寢中發出悲壯的吶喊聲!

其餘六位殉葬人,也是以同樣命運被封建統治者推向了不歸路。她(他)們也會向蒼天怒吼的!

羅泊灣漢墓七位家奴是在主人誘迫飲鴆酒毒殺後被分別裝殮入棺的。人骨鑑定,沒有因掙扎引起傷痕和骨折,因而屍骨均儲存完整。這七具殉葬人骨,已安放在廣西醫科大學解剖大樓標本廳內,為今天發展人民醫學教育事業服務。

我們帶著絲絲傷感,結束了羅泊灣漢墓發掘,撤離了工地。漢王朝已廢除奴隸制,殉葬不該出現人殉。以往廣西各地漢墓發掘,只見以木俑、陶俑、滑石俑等替代人殉。而此墓用七人殉葬,僅此一例,血淚斑斑,令人髮指。面對七具殉葬男女的屍骨,我們憤怒聲討封建統治者倒行逆施的罪行,對死者表示同情。

人殉是奴隸制社會的產物。羅泊灣漢墓主人是何許人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用七人殉葬,開歷史倒車呢?

首先,要考證羅泊灣漢墓的具體年代。

從墓葬結構考察:有大型封土堆,豎穴深埋,斜坡墓道,墓壙上圓下方,槨室周邊填充青(白)膏泥等,這是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大型豎穴土坑墓的特徵;

從墓葬陪葬器物考證,許多文物具有戰國至西漢早期器物的特徵。如四山紋銅鏡,漆、木器器形和紋樣,鼎、鍅、壺器物組合等。兩湖地區西漢早期墓也常見。可以推斷,羅泊灣漢墓年代為西漢早期。

其次,要考證羅泊灣漢墓主人的身份。

羅泊灣漢墓出土漆耳杯,漆盤等器物底部有“布山”烙文。據史籍考證“布山”原為秦置桂林郡屬下的縣,西漢初仍沿襲秦制。秦王朝在統一嶺南的戰爭中,派出許多將士南下。南征將領趙佗戰後留在南海郡任龍川縣令。任囂任南海郡守時,趙被舉薦任南海郡尉,掌握軍權。秦亡,趙佗舉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最後以南海郡為大本營,成為與西漢王朝分庭抗禮的割據政權——南越國的最高統治者。兩廣地區同屬南越國統治範圍。布山縣即今天的貴縣,也是昔日桂林郡的治所。羅泊灣漢墓主人,興師動眾,不惜耗費巨資,營造如此龐大的地下墓穴。具有雙層棺槨,三墓室十二槨箱,相當於秦漢時期王、侯一級官吏的葬制。同時還陪葬大批珍寶,用七人殉葬。只有郡守或郡尉一級的高官,才能擁有如此巨大的權力。出土的“從器志”陪葬器物清單中,有“中土瓿”,“中土食物”等記載,證明隨葬品中,有許多是中原地區帶入嶺南的,墓主人具有中原人生活習俗。由此可見,羅泊灣漢墓主人,是從中原進入嶺南,任郡守或郡尉一級的封建官吏。而非本地部族首領。

我國商周奴隸制社會,奴隸主濫殺奴隸,用活人殉葬,在商、西周奴隸主墓中,屢見不鮮。東周以後,奴隸制崩潰,我國進入封建社會,人殉之風被禁廢止。嶺南地區,秦漢考古發掘,用人殉是少見的。當時南方社會生產力相對落後。羅泊灣漢墓主人用七人殉葬,是南越國封建割據政權奴隸制殘餘勢力復辟使然。八桂地處九州邊陲,歷史程序滯後,正所謂山高皇帝遠,猴子稱大王。雖然羅泊灣漢墓主人用鴆酒毒殺替代奴隸主生殺,用薄棺下葬取代奴隸主濫殺活埋,好像有一絲進步,但撕破這一層人身依附關係的遮羞布,面對七具屍骨,她(他)們生為主人的奴僕,死為主人殉葬的冤鬼。魔鬼殺人,異曲同工。這是對歷史的反動。羅泊灣西漢一號墓主人就扮演了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跳樑小醜,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遭世人的唾罵!

四、追蹤:柳暗花明峰迴路轉覓遺珍

為了感謝貴縣黨政領導機關和廣大市民對羅泊灣漢墓發掘工作的支援和關注。十月舉辦“羅泊灣漢墓展覽”備受各界人士的歡迎。該墓早年被盜,觀眾無法看到古墓隨葬器物的全貌,這是美中不足的憾事。展覽剛結束,羅泊灣化肥廠工地動土,又傳來激動人心的訊息,在殉葬坑底部挖出青銅器。區博物館考古隊打道回府,重返羅泊灣漢墓發掘工地。從10月底至11月15日,羅泊灣漢墓發掘又掀起第三次高潮。

考古隊進入發掘現場後,聽取了化肥廠有關人員介紹發現青銅器的經過。對墓室底部殉葬坑進行全面清理,搬運周邊剩餘槨板和墊板殘片。並對已發現青銅器的地方進行重點搜尋。在槨室頭箱底板下,殉葬坑北端,揭去一層淤泥後,下面露出長2、寬1米的兩塊平鋪木蓋板。在紅色生土層中兩個豎穴隨葬器物坑露出端倪。兩器物坑之間相距1米。揭開蓋板後,坑內放置大小疊放的器物,經清除面上泥土後,初步觀察是各種青銅器。這一重大發現,令大家歡喜若狂,墓坑上下一片歡騰。考古人員苦苦追尋的珍寶終於謀面了。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親臨現場指導工作的貴縣部分領導,對羅泊灣漢墓發掘,終於“柳暗花明,峰迴路轉珍寶重現”表示祝賀。圍觀群眾紛紛猜測,“羅泊灣又挖出財寶了!”群眾紛至沓來。羅泊灣漢墓發掘工地,再次成為貴縣群眾關注的焦點。

在一片慶豐收的祝賀聲中,考古隊員冷靜下來,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新的戰鬥。大家忙著清理器物坑內外泥土。仔細清除坑內埋藏青銅器表面的汙泥。探查兩坑之外是否還有遺漏的器物坑。最後,對器物坑內文物進行詳細記錄、編號、照相,繪製器物分佈圖和坑壁剖面圖,填寫出土器物卡片。在器物坑西坑內,一面大銅鼓倒置,鼓腔內疊放銅盆、銅盤、礫石共7件。銅盤內放置木柄銅勺,銅盆上橫放杯形銅壺一件。坑正中放木製革鼓一面。坑西北角豎放竹節銅筒一件,坑東端錯落置放鐵釜及釜架、銅蒜頭扁壺、銅盤口鼎多件。在器物坑東坑內,比西坑埋藏器物更豐富,器形也繁多。西端大銅盆覆蓋銅缽、匜、桶、鋗、葫蘆瓢共七件。坑中部置放帶蓋銅桶和陶甑各一件。坑東部擠放銅桶、小銅鼓、銅鍅、壺、匜、由銅鼓改制成的銅三足案、銅九枝燈、銅鼎等。三足銅案上放置彩繪銅盆,筒形銅鐘和羊角鈕銅鐘等。林林總總,目不暇接,令人心曠神怡。考古隊員豐收的喜悅心情,達到了沸點。

器物坑內出土的精美青銅器,器型多樣,種類繁多,具中原型別,也有不少本地產品。從製造工藝標準考量,有很高的青銅鍛造技術水平。器身胎骨輕薄,深埋地下1000多年,沒有鏽蝕,器物完整無損。有的器物底部還有鍛造留下的輻射線,器物光亮如新。在國內也是罕見的。此外,有一些器物身上留下有記重、記量的銘文。如“百廿斤”、“八斤四兩”、“二斗二升”、“一斗九升”等,對秦漢時期度量衡和今日重量尺度容積對比研究,具有重要的參比價值。

一件由銅鼓改制的銅三足案引起了我們的極大關注。

銅鼓是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物。器物坑內出土兩面大小銅鼓。還有一面由銅鼓改制的銅三足案,均屬石寨山型銅鼓。同時,還出土銅羊角鈕鍾、銅筒形鍾、銅桶、銅盤口鼎等南方少數民族日用器物。證明墓主人與當地民族有著“入鄉隨俗”、“與越雜居”的民族融合關係。銅鼓是越人首領進獻給墓主人的珍貴禮品。令人費解的是有一面銅鼓鼓面被改制成銅三足案,案中有燒烤痕跡。疑似主人作烤火用的炭盆。銅鼓是古代越人貴族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有關記載,史不絕書。如“銅鼓……重貲求購,多至千牛。”(鄺露《赤雅》)“仲家……或掘地得鼓,富家爭購,即百牛不惜也。”(田汝成《炎徼紀聞》)“鼓聲宏者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號稱王。”(《雲南紀遊》)雲南晉寧石寨山春秋墓出土的青銅貯貝器上有奴隸主殺人祭銅柱的慘烈場面。祭臺上端莊陳列十六面銅鼓,彰顯奴隸主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羅泊灣漢墓主人邈視“漢法”,無視越人貴族權力崇拜,是什麼力量驅使其逆行呢?

1。墓主人是中原人士。從隨葬品看到,許多器物具有濃郁的中土氣息。一些青銅器和漆器上鏤刻或烙印有內地地名,如“犛”、“析”,嶺南地名如“布”、“布山”、“蕃”等。證明墓主人從內地到嶺南,官宦生涯,浪跡天下(南北)。他無視“止從死”廢人殉的秦漢王朝律令,我行我素。與越人貴族相處,表面上接受禮物,相敬如賓,背地裡化珍珠為芥末,為我所用,改制銅鼓為烤火盆就是個例。因為大權獨攬,地方酋長也只能叩首稱臣。

2。從出土的青銅器等觀察,多為墓主人生前日用品,是從中原地區帶入嶺南的。這些青銅器使用年代久遠,表面磨損嚴重。其中有用焊接、補丁、堵漏等修復,疤痕清晰可見。如三件銅匜補丁就有六處之多。此外,銅盆、銅盤、銅缽、銅鋗等器物修補痕跡,也留下斑斑點點,這些歷史印記,說明古代青銅器多為統治階級和達官貴人所用,鑄造材料珍稀,價格昂貴,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墓主人對損壞器物反覆修補再用,不忍捨去。把銅鼓改制成烤火盆,是“節儉”和“再利用”使然。鼓變案、權物互換。二千多年前,南越官吏與越人首領在表演“鳳凰變烏鴉”的魔術,只有在田野考古舞臺上,才能看到這罕見的一幕,這就是考古學迷人的魅力吧!

羅泊灣漢墓出土的幾百件珍貴的青銅器、陶器、玉石器、漆木器等中,許多均是國家珍貴文物。在1995~1997年全區文物藏品定級評審中,經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鑑定的國家一級文物,全區被確認的一級文物共284件,羅泊灣漢墓就佔28件,其中一面翔鷺紋銅鼓被評為國寶級、國家一級文物(廣西僅評出二件),其餘大部分被審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考古人生,充滿機遇和挑戰,有豐收的喜悅,也有失落的無奈。羅泊灣漢墓發掘一波三折,梅開二度,終結碩果。這出田野長劇,謝幕已三十年。昔日趣聞軼事,仍時而浮現腦際,令人追思和懷念。

文章原載《廣西博物館文集第四輯》,轉載自廣西博物館網站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