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大秦帝國》裡的纛旗文化

最近小編在看一本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剛剛看完第一章就遇到很多不認識的生僻字,其中經常出現一個詞是“纛旗”。纛旗按小說中的描述是王侯出行時,侍衛所抗的旗子,根據國家和官位不同而各有區別。

摘抄 《大秦帝國》裡的纛旗文化

所謂不懂就問,小編去查了查,纛,讀音dào。“大纛旗”是古代行軍中或重要典禮上的大旗。

摘抄 《大秦帝國》裡的纛旗文化

“大纛旗”長五尺、高三尺的三角旗。上下兩邊有齒牙邊,分紅黃綠白黑五色,齒牙邊有與旗同色和不同色兩種;旗心繡飛龍圖案,旗邊繡回紋或火焰紋,為軍旅帥營旗幟。上有飄帶,可作行進及列陣表演。

古代軍隊裡的“大纛旗”,與正方形帥字旗、長方形三軍令旗一樣都是表示元帥及大本營所在地的。

古代行軍打仗,軍旗充當著指揮作戰和識別身份等的作用,分為帥旗、令旗、識別旗等種類。將帥出戰,身後或身旁會樹起帥旗,稱為“大纛”,這是全軍士氣的匯聚點,對戰役勝負至關重要。旗上一般寫著主帥的官名頭銜,而不是主帥的姓氏。

摘抄 《大秦帝國》裡的纛旗文化

戰國時期,陰陽家學說甚盛,各大戰國的旗幟顏色與服飾主色都是極有講究。講究的依據就是該國的天賦德命。陰陽家認為,任何一個王朝和邦國,都有一種上天賦予的德性,這種德性用五行來表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德性。這個國家與王朝的為政特點,必須或必然的與它的德性相符合,它所崇尚的顏色即國色,也必須與它的德性相符合。惟其如此,這個國家才能在上天佑護下安穩順暢的執行。

摘抄 《大秦帝國》裡的纛旗文化

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大秦帝國》裡的各色纛旗吧~

黃帝政權是土德,就崇尚黃色,旗幟服飾皆為土黃。夏王朝是木德,崇尚青色。殷商王朝為金德,其興起時有白銀溢位大山的吉兆,是以崇尚白色。周王朝為火德,先祖得赤烏之符,自然便崇尚紅色。

摘抄 《大秦帝國》裡的纛旗文化

魏國從晉國而出,自認承繼了晉國正統,而晉國是王族諸侯,當然是周之火德,魏國便承繼火德,旗幟服飾皆尚紅色。

韓國也出於晉國,但為了表示自己有特立獨行的德性,便推演出木德,旗幟服飾皆為綠色。

摘抄 《大秦帝國》裡的纛旗文化

趙國亦出於晉國,卻推演出更加特殊的“火德為主,木德為輔,木助火性,火德愈烈”的火木德,旗幟也就變成了七分紅色三分藍色。

摘抄 《大秦帝國》裡的纛旗文化

齊國較為微妙,論發端的姜齊,並非周室的王族諸侯。且春秋中期以前的天下諸侯,尚沒有自立國德的僭越行為,所以姜齊仍然以天子德性為德性,旗幟服飾皆為紅色。即或稱霸天下的齊桓公,也是尊王的,自然也是紅色。但到了田齊時代,戰國爭雄,齊國既不能沒有自己的天賦德性,又不能從傳承的意義上接受火德,於是齊國推演出“火德為主,金德為輔,金煉於火,王器恆久”的火金德,旗幟服飾變成了紫色。

摘抄 《大秦帝國》裡的纛旗文化

楚國是蠻夷自立而後被冊封,很長時間裡楚國是旗有五色而服飾皆雜,中原諸侯嘲笑楚國是“亂穿亂戴亂德性”。進入戰國,楚國便推演出“炎帝后裔,與黃帝同德”的土德,旗幟服飾變成了一色土黃。

摘抄 《大秦帝國》裡的纛旗文化

燕國之水是煙波浩淼的藍色大海,於是燕國的旗幟服飾就選定了藍色。

摘抄 《大秦帝國》裡的纛旗文化

秦國沒有確定宣示自己的德性,但卻是舉國尚黑,令列國百般嘲笑,說秦國蠻荒之地不懂王化。秦國卻是不理不睬,依舊黑色不改,在戰國眼裡成了一個乖戾怪誕充滿神秘的西部邦國。

摘抄 《大秦帝國》裡的纛旗文化

————————以上圖片均來自百度百科

以上文章部分來自網路以及孫皓暉《大秦帝國》第一章六國謀秦(ps小編髮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完成作業,還有是覺得這本小說裡面提到纛旗很有意思,想分享給大家看看。之前沒做好註明實在很抱歉。小編有機會一定自己寫一篇有關纛旗的文章,勞煩各位看官高抬貴手,您實在看不過眼,就留個言,讓我刪除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