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吧!這些詞語竟然全都出自於佛教!

提起佛教文化,許多人覺得那是一個很神秘的彼岸世界,與現實人生了不相關。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與佛教不可分離,簡直如空氣一般。佛教自兩千多年前由印度傳入中國,經兩千多年浸潤碰撞,以佛經翻譯為主要途徑對漢語的演變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推動了漢語句法的發展,還為中國的翻譯方法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其深深滲透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很多日常習語皆來自佛教文化。

沒想到吧!這些詞語竟然全都出自於佛教!

據統計,今人丁福保所編《佛學大辭典》收有佛教語詞近三萬條。這些漢晉時期至唐朝八百年間諸位大師所創造的,加入我國詞彙系統從而變為新成分的佛教詞語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彙,從而奠定了其在漢語詞彙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寫的《俗語佛源》一書,其中記載趙樸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對一位青年學者推心置腹地說:“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的成份。……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在現代的生活中,我們一說話,就可能用到與佛教相關、來源於佛教的詞語。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說:“六朝尤其是唐以後的文學作品,其中源於佛教的成語,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成語百分之九十以上。”

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佛教用語“飛入尋常百姓家”了吧!

沒想到吧!這些詞語竟然全都出自於佛教!

想入非非

俗稱不切實際的胡思亂想為“想入非非”。如端木蕻良《曹雪芹》十九:“霑兒就愛想入非非,不理他也就沒事了。”此語出於佛經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處”。三界中以無色界為最高,無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為最高,又名“有頂天”。《楞嚴經》說:“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另據《俱舍頌疏·世間品三》說,此天據諸天之首,其中眾生定力深湛,已經沒有下地的“粗想”,但也並非闇昧無想,而是還有“細想”,故稱“非想非非想天”。

無事不登三寶殿

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三寶殿,即佛殿。佛教寺廟中,有禮拜、供養等法事方入佛殿,無事不得隨便在此走動吵嚷。後引申為有事才來。

剎那

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詞。

現身說法

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身說法。後來指以親身經歷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現身的意思已經由顯現人身變為親身經歷。

群魔亂舞

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冥思苦索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眾魔千方百計地來搗亂、搔擾。佛祖不為所動,魔王只好率領群魔退去。這一傳說說明:要想達到覺悟的境界,必須戰勝來自內心的貪慾,也必須戰勝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

“魔”是梵語“Mara”的音譯簡稱。漢語本沒有“魔”字,開始翻譯佛典時,人們只好借用“磨”字來表示。“魔”的本義是擾亂、破壞、障礙,指一切煩惱、疑惑、迷戀等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後來,產生了一批由“魔”構成的詞:魔王、魔鬼、魔界、魔宮、魔道、魔戒、魔力、魔掌、魔障、魔術、魔方,甚至還有食品魔芋等等。

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三生都很幸運,形容運氣機遇極好。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今日之果是當初之因的延續。眾生在嚐到苦果之後才“悔不當初”,而菩薩深明“因果”之理,終無懊悔。故曰“眾生畏果,菩薩畏因”。

《五燈會元·無衣懷禪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屍萬里。’曰:‘早知今日,悔不慎當初”。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出自《涅盤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愁眉苦臉

“愁眉”是古代一種化妝術。“苦臉”源於佛教。佛教認為人生就是個苦海,並稱人的臉形天生就是一個“苦”字:雙眉是草字頭,兩眼與鼻子合成中間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個“苦”字。

差別

在佛學上,這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差別”指事物的差異、不同,針對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離差別之見,才能達到開悟境界。如眾生平等,怨親不二,即是無差別境界。

執著

原為佛教語。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佛教認為,眾生虛妄的執著是很多的,主要的“我執”和“法執”。“我執”就是固執常一不變的主宰之“我”,從而產生種種“我見”;“法執”就是固執外境實有,從而產生種種虛妄分別的“法見”。

痴心妄想

指愚蠢荒唐、不能實現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稱為“無明”,是貪、嗔、痴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汙染之心,叫作“痴心”。

家賊難防

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舌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內賊。

愛河

愛慾浸染人心,使人溺沒而不能自拔,故喻為愛河。蘇軾有詩云:“欲平苦海浪,先幹愛河水。”

慾火

形容情慾熾盛如火。《楞嚴經》卷八詳明其業因、業相、業果皆如猛火。

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禪宗謂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現指心與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婆心

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禪門。有些禪師誨人不倦,絮絮叨叨,猶如老婆子饒舌,叢林中稱為“老婆心”、“老婆禪”。今演為“苦口婆心”。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淨的本心譬為蓮花。

一絲不掛

原是佛教用來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出自《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

臭皮囊

皮革製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這句俗語源於《四十二章經》:“天神獻玉女於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誑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愈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視為盛滿汙穢之物的皮袋子,這叫做“不淨觀”,專用以破除淫慾。

伸手不見五指

我們現在用來形容光線暗。其實,它本是佛教用語,出於《續燈錄》卷七:“伸手不見掌。”這句禪語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見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觀的虛妄分別與憎愛,因為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平等不二的。

天花亂墜

佛教傳說佛祖講經,感動天神,天上紛紛落下花來。現形容言談虛妄、動聽而不切實際。

面壁

佛教用語,指面對牆壁默望靜修。據說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寓止於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坐,終日默然靜修九年。後一些武術門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門戒條,掌門人便罰其在山洞、懸崖等孤寂之地面壁思過一段時間。金庸《笑傲江湖》中華山派弟子令狐沖曾被掌門人嶽不群罰面壁思過一年。

沒想到吧!這些詞語竟然全都出自於佛教!

天龍八部

原為佛教用語,指佛經中常見的“護法神”。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故稱。後被金庸用作書名。

女大十八變

《景德傳燈錄·幽州潭空和尚》“有尼欲開堂說法,師曰:‘尼女家不用開堂’,尼曰:‘龍女八歲成佛,又作麼生?’師曰:‘龍女有十八變,汝與老僧試一變看’”。

只重衣衫不重人

《五燈會元·黃龍心禪法嗣》“師曰:‘五陵公子爭誇富,百衲高僧不厭貧,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律師

原為梵文所譯,特指佛門中善於解釋律藏,諳熟律條禮儀的僧尼。現在則專指依法協助當事人進行訴訟,出庭辯護及處理相關法律事務的專業、專職人員。

道具

原指僧尼所用的符合律制且有助於資身修道的物品,器具。現在泛指從事文藝、娛樂排演時所用的各種器具。

此外,有不少詞語雖然源於佛教經典,其來源卻鮮為人知。比如:讚歎、究竟、浮屠、絕對、實際、緣分、隨緣、有緣、妄想、障礙、曇花一現、五體投地、水中撈月、不可思議、皆大歡喜等語詞在佛經中頻頻出現,都是佛法觀念日漸世俗化而廣泛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已成為漢語中通用的詞彙,數量之多,難以盡述。

在長期的語言演變中,相當多的佛教成語在意義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但究其語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記,在漢語成語的百花園中,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沒想到吧!這些詞語竟然全都出自於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