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沈昌文《最後的晚餐》,以此紀念沈先生

點選文末右下角“在看”,告訴我你來過

回憶沈昌文《最後的晚餐》,以此紀念沈先生

回憶沈昌文《最後的晚餐》,以此紀念沈先生

回憶沈昌文《最後的晚餐》,以此紀念沈先生

文/圖雨雲

今天特別忙,忙著休閒,但我還是在朋友圈不間斷地讀到沈昌文先生去世的訊息。沈先生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擔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很多人都會記得他。那是《讀書》的黃金時代,也是許多人的黃金時代。

回憶沈昌文《最後的晚餐》,以此紀念沈先生

我讀沈昌文先生《最後的晚餐》,是09年冬季的事。那一年,我遇到特別多的事情,光腳就崴了三次,最後還打了石膏固定。但是,我卻並不覺得生活有多麼糟糕。我宅在家裡讀喜歡的書,甚至給當時在外地的女兒織圍巾。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翹著崴傷的腳翻閱了沈昌文先生的《最後的晚餐》,讀他文字裡的文化人,談《讀書》,談美食。當時記錄如下:

讀沈昌文的《最後的晚餐》,書的前半部談了很多出版界的人和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版自由,出版家多為文化人。五十年代起開始改變,出版機構負責人必須是黨的工作者。《最後的晚餐》有好幾篇談到陳原先生。談到陳原的著作,英語方面、地理方面、語言學方面等等,是學一門,精一門。不由人不讚嘆,以前的文化人真是了不起。

文化人談得多了,沈昌文就不只一次談到對陳原先生的愧疚。原來1958年的批“白專道路”,沈昌文跟著形勢否定了陳老的一切教導,把陳老勸他多讀書的事情也揭發出來。能看到這樣的自省文章真的很少,大多數人都會藏著,或者單方面歸究於社會環境,忽略自身的修復。就是現在,我們回首六十年的路程,也跳過了許多不該忘記的事件,集體失憶了。

《最後的晚餐》後半部是沈昌文談飲食,輕鬆活潑。我很喜歡。《帶著臭豆腐去旅行》更是精彩。文中引用了沈宏非的南北臭豆腐的精典概括,是這麼說的:“南臭熱烈豪邁,排山倒海,臭而烘烘;北臭則陰柔低盪,銷魂蝕骨,臭也綿綿。”沈昌文要帶著旅行的臭豆腐是王致和臭豆腐,讓我記住了王致和。到了超市就找王致和,不買臭豆腐也找王致和。

任何情況下,對生活不失望,努力地去生活,大概也是我從老一輩文化人的文字裡學到了。當時讀沈先生描述的美食,我是被感染了,滿口生津,臭豆腐裡也找到了親切感,也感覺是香的。當時也記錄下了我的週末飲食:

早晨是雜糧米糊,有黑米、紅米、薏米、小麥、芝麻、枸杞等;中午是水鴨燉黃芪、荸薺、薏米、百合等,還有青椒釀肉,紅燒花蛤與豆腐等;晚上是米粥,還有西米燉木瓜牛奶做小點。青椒釀肉是網上看到的菜譜,一看到就非要做了,勾起了我的青椒情緣,家鄉情緣,也不管上火不上火了,因為是真的好吃。

沈先生走了,享年90歲。

天堂是什麼?博爾赫斯說,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愛讀書的沈先生是有福了。那麼,現在,天堂應該也有了寫《吃遍中國》(《最後的晚餐》中一文)的沈先生睡夢中帶去的美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