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天空,不僅是酒與菊,還有云彩朵朵

第一次讀卡爾·波特《空谷幽蘭》,才知現今中國,仍有無數隱士,生活在群山繚繞、遠絕人煙的山野。“隱士”不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文化,根植於我國傳統文明,歷代不絕。巢父、許由、伯夷、叔齊、莊子。絕世離俗,自潔其志,不墮塵網。然而要說古來第一隱,影響最大的當屬陶淵明。陶淵明絕對是古來隱士第一人,“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的天空,不僅是酒與菊,還有云彩朵朵

陶淵明的一生很是貧窮,“家徒四壁,短褐穿結,簞瓢屢空”。雖然如此,他卻既不屬於一般的寒門,又不屬於上層的世家門閥。他的曾祖陶侃曾被東晉追贈“大司馬”,但到了陶淵明這一代,早已門庭衰落。從小就在家世儒學傳統影響下的他,頗有用世之志。這在他的一些詩中偶爾有所流露。然而,他是不幸的,終其一生都沒能找到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機會。他又是幸運的,在仕途失望之後,他實現了自己歸隱田園、詩酒為樂的人生理想。

與酒的不解情緣

陶淵明特別愛喝酒。如果要問他愛喝酒到什麼程度?說他是“酒鬼”,我想也不為過。不過,他可比一般的酒鬼厲害多了。不但愛喝酒,能喝酒,而且喝完酒之後還能寫詩。在他現存的一百五十多首詩中,有二十首詩,都題名為《飲酒》。可見他對酒的喜愛。

陶淵明對酒,可謂“一往情深”。他有三個關於酒的趣味小事故,最能展現自己與酒的不解之緣。

陶淵明的天空,不僅是酒與菊,還有云彩朵朵

這一年陶淵明剛當上彭澤令。當時還是井田制,有公田與私田之分。公田收穫的糧食是陶淵明一家一年的全部收成。他卻準備將所有的公田都種上秫谷。秫谷也就是黍米,可以用來釀酒。並說:“讓我有足夠的酒,能經常喝醉就夠了。”他的妻子兒子聽到了,堅決不同意。一定要種粳。粳是一種主要用來食用的穀物。陶淵明拗不過,沒辦法,只能種五十畝粳,但剩下的一傾五十畝地還得全種秫谷。

還有一次,刺史王弘非常敬仰陶淵明,於是親自拜訪他。卻因其他原因,被陶淵明拒之門外,堅決不見。王弘可是陶淵明的小迷弟,怎麼可能就這樣放棄?於是派人悄悄跟著陶淵明。一次偶然,得知陶淵明準備前往廬山遊玩,於是立馬讓陶淵明的好友王通之等人,拿著酒,在半道攔住陶淵明。陶淵明一看,有酒?那沒問題啦,一個字“喝”。結果喝高興了,連要去廬山的事兒也忘掉了。這時王弘悄悄出場,不動聲色的坐在酒席上。陶淵明也不介意,觥籌交錯之間,從早上喝到了傍晚。王弘邀請陶淵明一起坐車回去,陶淵明也不拒絕,一路有說有笑。以後,王弘每次相見陶淵明,都會提前在林澤間等著他。

陶淵明的天空,不僅是酒與菊,還有云彩朵朵

由此可見陶淵明對酒的痴情。似乎只要有酒,什麼事兒都好說。還有一次顏延之和陶淵明做了鄰居,他倆是十分要好的老朋友。臨走時送了二萬錢給陶淵明,結果你猜怎麼著?陶淵明把錢都給了酒館,並對酒館主說:“我隨時來喝酒。”

在陶淵明的時代,正是“魏晉風流”盛行的時候。“酒”早已成為名流雅士的必備飲品。而在這裡,“酒”也不僅作為陶淵明的一種人生樂趣,更是其隱士精神、灑脫情懷、曠達胸襟的人格外現。一種忘懷人世憂愁的媒介。當“酒”與陶淵明聯絡在一起時,酒也不再只是酒,而成為了一種文化象徵的載體。賦予了酒別樣的人文意義。“好飲酒”的習慣,千年以來,也成為曠達灑脫之文人豪士們的精神依賴。

清幽高潔的山野之菊

宋人周敦頤曾說:“菊者隱逸者也。”其實這句話最早可上溯至陶淵明。因為菊花與人文歷史最親密的接觸,便是從陶淵明開始的。陶淵明之前,雖然也有關於菊花的名作。但成就最大,影響最廣的還是要屬陶淵明。他賦予了菊花不一樣的人文意義。加之我國自古便有“香草美人”的比興傳統。菊花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陶淵明精神的表徵。象徵著他的隱逸情懷,高潔品質。

陶淵明的天空,不僅是酒與菊,還有云彩朵朵

黃菊又稱為秋菊、黃花,即可用於藥用,又可用於日常食用。經常出現在古典詩詞之中。然而菊花作為一種文學意象,在陶詩中出現的程度,其實並不頻繁。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高的評價,除了陶淵明自身非常喜愛黃菊,且在家門前時常種植之外。更主要的原因還是他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太過有名,影響太過廣大。

這便使得菊花在一定意義上也就代表了陶淵明的人格品質。後世也往往用菊花隱喻陶淵明精神。

自由自在的陌上流雲

雲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往往給人一種超脫俗塵的自由之感。隨風飄散,南來北往,自由自在。“雲”作為一種意象也時常出現在陶淵明的詩文之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這是陶淵明對自己心跡的表白。雲在這裡,不僅作為一種意象,用來形容自己的心跡。更成為了一種象徵,代表著陶淵明對自由世界的嚮往。

陶淵明的天空,不僅是酒與菊,還有云彩朵朵

陶淵明的前半生,始終過著“心為形役”的生活。他曾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他的內心深處一直是痛苦的,無奈的。為了生活之資,他不得不選擇出仕。然而這又違背了自己嚮往自由的“心”。不出仕,又無法養活家人。於是在迷茫、痛苦以及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而出仕了三四次。然而每一次出仕,都只換得一次次的失望。

作為大將軍陶侃的曾孫,他也有過想要重振家業的志向。為了實現抱負夙願,他兩次出任記室參軍。然而仕途的坎坷,時局的黑暗,使得他在現實面前遲疑了。尤其是在劉裕代晉,建立宋朝之後而一發不可收拾。雖然陶淵明的詩文中極少對時局政治的描述,但仍可以從中發現端倪。他所作的詩文,都是以晉帝年號紀年,而在劉裕代晉之後,卻往往是以甲子紀年。在古代,這代表著士人忠貞不仕二姓的高潔品質。

終於在他四十一歲的那年,他辭掉了彭澤令。從此徹底與世俗世界決裂,開始了自己後半生的躬耕隱逸生活。雖然家貧如洗,生活艱苦,卻樂得自由。

陶淵明的天空,不僅是酒與菊,還有云彩朵朵

陶淵明在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無論是他的詩文藝術成就,還是他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尤其在他的人格魅力,隱逸的實踐上,成為了後世士大夫們的精神歸宿,在他們仕途失意之時,往往回溯到陶淵明,從他的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

酒與菊與雲,三個意象,也就分別代表了陶淵明的灑脫心境、隱逸情懷、自由精神。深識酒味,在酒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諦,以達到物我兩忘。久坐捧菊,寄託隱逸高潔的人格。陌上白雲,隨風飄散,自由自在,追求人生價值的實現。陶淵明是我國傳統文明繞不過的坎,也成為了現代人的精神依託。從陶淵明的身上去發掘新的意義,用現代意識去燭照陶淵明精神,以使陶淵明精神來安撫和修補現代文明下,我們傷痕累累的心靈。

參考資料:

《晉書·陶潛傳》

《昭明文選·陶淵明傳》

顏延之《陶徵士耒》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陶淵明集》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