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勇善戰,令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李廣為什麼一生也未能封侯

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這兩首流傳千古的唐時邊塞詩,都是在讚頌一個驍勇善戰,令敵軍聞風喪膽的人物,他就是漢代名將,被譽為“飛將軍”的李廣。

“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

這是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感慨像李廣這樣威名遠揚,蜚聲海內的一代名將時運不濟,竟然一生都沒有封侯列土,留給後世無盡的遺憾和感慨。

“李廣為什麼不能封侯”?這個千古疑問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原因?藏著什麼樣的隱情呢?

李廣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李家世代為將,當年荊軻刺秦王失敗後,奉命攻燕追獲燕太子丹的秦國大將李信,就是他的祖先。

李廣身材高大,孔武有力,兩臂如猿,少時便能馳馬如飛,加上李家世代相傳的射箭之術,當時無人可以和他匹敵。以良家子弟應徵入伍後,在與匈奴的戰爭中,殺死,俘虜了很多敵人,被任命為郎中,後又擔任護衛皇帝的騎常侍,有一次力殺猛獸,漢文帝讚歎:憑你的勇武,如果生在高帝時期,封個萬戶侯也不在話下呀!

《史記》,《漢書》均載有李廣的幾個傳奇故事 ,足以說明他的蓋世神勇。

在上郡抗擊匈奴時,一個被皇帝派到李廣身邊學習軍事技術的宦官名中貴人,一次帶著幾十名騎兵外出,碰到三個匈奴人,本以為手到擒來,沒想到三個匈奴人左右開弓,弦響人倒,頃刻間幾十名漢軍騎兵就被射殺殆盡,只有中貴人帶著箭傷狼狽逃回,報告李廣。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中最善於射箭的射鵰手”,於是馬上帶人去追。追到後命士兵左右擺開,自己單人匹馬與三個匈奴射鵰手對射 ,射殺了兩人,俘虜了一人。但在回營途中,突然遇到幾千名匈奴騎兵。當時李廣手下騎兵不足百人,實力太過懸殊,眾人都驚恐萬分,急欲策馬奔逃,被李廣制止,他說現在逃跑,幾千名匈奴騎兵在後面追趕,箭如雨下,我們一個也活不了。但如果我們不動,匈奴人肯定以為我們是來誘敵的,必定不敢過來。於是命令士兵反而前進兩裡,並全部解鞍下馬休息。匈奴人果然疑惑,不敢過來攻擊,僵持到半夜時分,匈奴人悄悄退走,李廣等人得以全身而退。

還有一次李廣從雁門郡出擊匈奴,被數倍於己的匈奴人包圍,一番死拼後,李廣因傷被俘。匈奴首領聞之大喜,令人一定要把活的送來。於是匈奴騎兵在兩匹馬之間用繩子結了一個網架,把李廣放在上面。李廣假裝昏迷,當匈奴人放鬆警惕時,突然飛身躍起,一把將一個匈奴少年推落馬下,順勢搶了他的弓箭,策馬飛奔。匈奴人派了幾百騎兵追趕,李廣利用繳獲的弓箭飛馬回身,箭無虛發,射殺了許多匈奴騎兵,匈奴驚懾

中不敢再追,於是李廣得以脫身。於是從此匈奴送給他一個“飛將軍”的稱號。

李廣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有膽識謀略,在當時享有盛名。但總是無法因功封侯。他的堂弟李蔡,武藝、名聲都不如他,卻早已封侯拜相,位列三公。就連他手下很多軍官士兵,也有很多已封侯,但李廣總是陰差陽錯,不能如願。是真的時運不濟,還是他自身的性格品質有著難以彌補的缺陷而造成的呢?

我分析有以下幾點。

驍勇善戰,令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李廣為什麼一生也未能封侯

李廣

一,胸無大義 目光短淺

早在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就追隨一代名將周亞夫南征討賊,在昌邑城下,李廣身先士卒,殺敵無數,率軍大敗吳楚聯軍,奪了他們的帥旗,威名震驚天下。日後論功行賞,封侯列土似乎指日可待。可就在這時,李廣幹了一件蠢事。

他私自接受了梁孝王的大將軍印信。

梁孝王劉武,漢景帝的同母弟弟,因母親竇太后的寵愛,景帝的憐惜,尊貴無人能及,地位在所有諸侯王之上,封在當時面積最大,最為富庶的梁國。但他自恃驕寵,不知滿足。一直覬覦景帝之位,有非分之想。為此,他曾大肆擴充軍隊,鍛造兵器,訓練士卒,培養死士,為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做著充分的準備。

他早聞李廣之名,這次昌邑之戰,又親眼目睹了李廣的英勇。心想如果日後能有此猛將相助,大業可成。雖然現在不能明目張膽地把李廣收至麾下,但先給他許諾,奉上大將軍印信,如果李廣接受了,日後就能為他所用了。

於是他召來李廣,一番讚許後,說他是將帥之才,理應統率千軍萬馬,隨即奉上大將軍印信。

這時,李廣應該嚴詞拒絕。為將多年,他應該知道,梁孝王此舉是僭越行為,因為只有皇帝才有權封賜大將軍,授予印信,諸侯王根本沒有這個資格。一旦接受, 就有謀反之嫌。

他更應知曉君臣大義,忠臣不能事二主,不能有二心。雖然當時天下紛亂,戰局未明,雖然劉武這個諸侯王的實力足夠強大。但景帝猶在,大漢猶立,這是他唯一效忠的物件。這關係到是非黑白的大義,關係到為將者的人格品質。

但從一個區區騎都尉到統帥三軍的大將軍,這個誘惑實在太大……最終,權衡在李廣心中的權益戰勝了道義,他捧起了這個影響他一生禍福的印信。

這事後來被朝廷知悉,李廣私受諸侯王印信,理應重罰,但因昌邑之戰立有大功,功過相抵,不予責罰。就這樣,李廣原本觸手可及的封侯列土的機會付諸東流。

但此事的影響遠不止如此。

武將不忠,在權勢利益面前沒有君臣大義,這是大忌,這樣無論你如何勇冠三軍,在君王眼裡也會處處提防,不堪大用了。漢景帝肯定會因為這件事對李廣有所忌憚,並會囑咐繼承人,此人日後要小心提防,不可委以重任……。雖然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從李廣日後的遭遇來看,這次過失足以影響他的一生。

驍勇善戰,令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李廣為什麼一生也未能封侯

李廣

二 心胸狹窄 呲牙必報

《史記》和《漢書》都讚揚李廣愛兵如子,與士卒同甘共苦。軍中缺水時,但凡士兵有一人沒喝到水,他滴水不沾;軍中缺糧時,只有有一個士兵沒有吃到飯,他粒米不進。

但有一件事,被史書所載,被天下人盡知,成為他永遠的汙點。

李廣那次失敗被俘,雖然逃回,但作戰不利,損兵折將,按律當斬。用錢贖罪後成為平民,居住在終南山下藍田一帶。

有一天夜裡,他帶了一個隨從到鄉間飲酒,回來時經過霸陵亭。剛好霸陵亭尉喝醉了酒,就大聲呵斥他們,並阻止他們透過。隨從對霸陵尉說:“這是前任李將軍”!霸陵亭尉酒在頭上,哪管這些,依然呵斥道:“別說是前任李將軍,就是現任李將軍也不行”!於是將他們扣留在霸陵亭下一晚。

不久後,匈奴入侵,李廣又被起用為右北平太守 ,率兵抵禦匈奴。李廣便請求帶霸陵亭尉一起前去。但一到軍中,立即斬殺了他,再上書向皇帝謝罪。

因大戰當前,皇帝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致書讓他放心打仗,不要把此事放在心上。但此事皇帝心中真的會沒有芥蒂嗎?一個被削職為民的罪將剛被啟用,不想著如何立功報國,卻大敵當前,就因私人恩怨斬殺無罪軍尉,不會影響士氣嗎?竟然還先斬後奏,實在是罔顧法紀,不過大戰在即不便追究 ,但這樣的人,以後還堪大用嗎?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為將者心胸狹窄,呲牙必報為統兵之大忌。三國名將張飛就是這樣被手下所害。

霸陵亭尉雖酒後口無遮攔,羞辱了李廣,但並無殺身之罪。李廣將其召至軍中,公報私仇,予以斬殺,心胸實在是不夠寬闊。

反觀同代稍前的名將韓信,心胸與李廣更是天差地別。

韓信在不得志時被一屠夫羞辱,從其胯下鑽過,在當地成為笑談。但韓信封王拜相,萬人之上時,卻並沒有為難屠夫,反而舉薦他為都尉。心胸度量,可見一斑。“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不也是應該的嗎?

三 言而無信 殺害降虜

李廣有次找到著名的望氣家王朔,問自己久久不能封侯的原因。王朔回答,將軍自己想一下,可有什麼特別令自己悔恨的事嗎?

李廣長嘆一聲說:“我做隴西太守的時候,有一次羌人叛亂,我引誘他們投降,答應他們投降後既往不咎,但後來又把他們全部殺害了。這就是我最為悔恨的事”。

王朔點了點頭,那就是了,作為將帥,沒有比殺死已經投降的人罪過更大的了,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呀!

為將之道,信義猶重,理應一諾千金。諸葛亮七擒孟獲,憑信義平定南中。晉時名將羊祜,在與吳國對峙的前線,依然能恪守道義,善待敵方軍民,他死後 ,吳國軍民也為之痛哭。這就是用信義不戰而屈人之兵。

而出爾反爾,大肆殺俘的將帥,在歷史上都沒有好下場。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天下震驚。但不久後戰功累累的他就被秦王賜死。項羽曾在新安殺害二十萬秦軍降卒,雖勇猛無雙,戰無不勝,最後也落得身死國滅,還被人大卸八塊。

作為軍將,不能恪守誠信,嚴守道義,雖能以武力震懾敵人,卻不能以恩德降服敵人,是不可能建立大的功勳的,這樣看,李廣不能封侯,不也是很正常的嗎?

驍勇善戰,令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李廣為什麼一生也未能封侯

李廣

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時是在漢武帝元狩四年,那時他已經六十多歲了。皇帝以他太老為由,不想讓他去,經不住他反覆上疏請求,才勉強答應了他,但私下囑咐大將軍衛青,李廣年歲已高,且命運不好,不可委以重任,讓他正面對敵。

在探明匈奴單于位置後,衛青把作為前將軍的李廣調到道路曲折,水草缺少的東路,迂迴合圍單于。李廣反覆力爭無果,怒而出發,果然迷了路,沒有按時趕到戰場,再一次面臨重罪處罰。

李廣喟然長嘆,我一生與匈奴大小交戰七十多次,終於有了與單于正面交鋒的機會,可大將軍卻把我調到東路,而且又迷了路,難道這不是天意嗎?我老了,不想再遭受審問屈辱了。於是揮刀自刎 ,一代名將,竟以這樣的方式,悲慘隕落。天下人都為之悲傷。

李廣雖然盡其一生也未能列土封侯,但他的驍勇善戰和傳奇經歷也足以讓他名垂青史。細思一代名將因他的一些過失導致的一生的悲劇,還是讓世世代代的人們為他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