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航空製造業慣例,拆解一下殲-20的生產成本

製造業成本費用率一般多少

其實這是一個悟空問答裡面W君早就回答過的問題,今天又推給了W君,看了之前的答案,有回覆說W君算帳不對的。所以今天咱們細分一下,給大夥一個相對詳細一些的答案。

一架飛機,尤其是軍用飛機在設計之初就會進行成本規劃,否則軍方很難確定自己未來需要裝備多少架新型戰機,以及評估這架戰機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否則的話,分分鐘各種設計師都會搞出一架功能全面吊打世界上所有戰機的“怪物戰機”,但軍方的預算恐怕連一架都買不起……到這裡,就沒有大家說的“為了保衛祖國的天空,花費多少錢都是應該的”段子了,畢竟理想和現實還是有差距的,不能光看著遠方的理想還得顧及當下的錢袋子。

按照航空製造業慣例,拆解一下殲-20的生產成本

之前給大家說過,殲-20的研製在整個研製專案中的投入是371億人民幣。這個資料來自於央視官方的報道。在研發過程中一共製造了8架原型機,也就是我們說的黃皮機。

按照航空製造業慣例,拆解一下殲-20的生產成本

如果按照投入371億,換了8架飛機來算每架飛機要分攤46。3億多的成本,顯然會成為世界上最貴的戰鬥機。

但賬並不是這樣算的。首先我們得明確一點,殲-20的研發專案是為了能讓我們造出殲-20戰鬥機嗎?顯然不是!

在殲-20之前,我們並沒有任何隱身飛機的技術,殲-20的專案是讓我們具備設計、製造、生產、檢驗、評估隱身戰鬥機的全系列工作流程上的能力。例如檢驗和評估,確定設計出來的殲-20是否能成為一架隱身飛機的客觀評定標準,這也是專案中真正最花錢的部分,否則就成某些專家聲稱制造出來一架隱身飛機,但實際上這架飛機根本無法隱身的事情了。

例如印度搞的這個隱身飛機計劃,聲稱10年內能製造出隱身飛機。

按照航空製造業慣例,拆解一下殲-20的生產成本

雖然現在這架印度飛機還在PPT階段,但可以預期的是10年後印度連

評估

一架飛機是不是隱身的技術都搞不出來,那麼大家怎麼能認為印度最終在10年後可以造出隱身飛機呢?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2014年(也就是我們的殲-20戰機服役前的三年)才開始公佈出來的專利技術——“隱身飛機散射特性快速現場評估系統”

按照航空製造業慣例,拆解一下殲-20的生產成本

這是一套真正在現實使用中的對隱身飛機隱身特性進行評估和維護的專業系統,其實我們是在2012年左右的時間才真正開始搞這個的。不僅僅用於對隱身飛機的設計進行評估,而且在殲-20進入服役狀態下,這套裝置還是一個評估飛機在使用過程中隱身效能變化特性和修復隱身效果的裝置。

這些裝置的研發成本也包含在了殲-20的371億投入經費當中。

就拿這套裝置來舉例子,美國的同類裝置是在研製F-117的過程中逐漸開始設計研發的,從1973年F-117立項的時候這套裝置就開始在搞,一直搞到了F-117首飛了5年後,也就是1986年洛克希德才取得了真正的測試方式和測試能力。只不過還是在模型階段的測試,全尺寸測試則是到了1999年洛馬才真正做到。

按照航空製造業慣例,拆解一下殲-20的生產成本

以至於洛馬當年做各種F-117的測試的時候都是採用縮比例模型進行。

按照航空製造業慣例,拆解一下殲-20的生產成本

直到1999年開始實施處於特定機庫設施的測試平臺後,美國發現F-117在飛行後會出現不可修復的隱形效果削減現象。

按照航空製造業慣例,拆解一下殲-20的生產成本

才真正的在2009年退役了所有的F-117戰鬥機。而F-22和F-35的隱身效果檢測一方面用地面測試間來做,另外一方面則是讓另外的作業飛機攜帶雷達到空中進行測試和修復。其實這方面我們做得比美國還要先進。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美國在1979年到1999年一共在隱身評估裝置研究上就花費了84億美元的成本,所以在殲-20的專案總額371億人民幣的投入中,我們的測試評估系統可以說是白菜價了。

於此類似的補課內容還有很多,甚至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最終分攤到8架殲-20的原型機上真心的就沒多少錢了。

最終一共只有大約40億用來製造這8架原型機,當然了更細緻的資金劃分,W君就不能說了,這也就是W君告訴大家的,每架原型機價格在4。5億-5億人民幣之間。

其實這也是一個航空器設計製造的國際慣例,在研發上投入的費用往往只有相當小的一個部分(10%-15%)被用來生產原型機。更多的資金會用在理論研究和周邊配套設施的研發過程中。

例如現在價格2。7億美元的量產波音777客機,它在當時的研發成本是70億美金,2。7:70看似是比較高的比例,這裡就有波音自己的成本節約方式了,波音777其實是完全在計算機內設計出來的第一架飛機。波音公司當年動用了2200臺高效能圖形設計工作站對777進行總體設計,在設計評估之後僅僅生產了41段實體試驗模型,波音777就進入了量產。

按照航空製造業慣例,拆解一下殲-20的生產成本

而正常的飛機設計,往往會製造更多的原型機並且做更多的實體技術驗證,在這裡原型機本身的建造成本就會在總計劃成本中進一步降低佔比。

進入批次生產後,殲-20的成本預計也就是原型機成本的1/2。這裡主要是因為大部分專門臨時建造的治具被真正能夠工業化生產的裝置替換掉了。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工和物料的成本。這樣一來很多需要透過手工製造和調教的部件就可以透過機器來進行,而且原型機上不合理的設計和在生產中效率較低的部分也可以進行修正。整體上就會導致量產機的成本相較於原型機會更低一些。

按照之前的計算,4。5億多的成本可以繼續降低下一半左右,大約是可以做到2。3億人民幣左右的生產單價。但考慮到現在的物價增長,一架殲-20的價格會在2。8億左右。如果再附加其他支援裝置和周邊的備件,一架有完整作戰能力的殲-20部隊拿到手裡的價格會在3。5-4億之間。

按照航空製造業慣例,拆解一下殲-20的生產成本

這也是一個相對合理一點點的價格,雖然我們的2021年軍費是1。35萬億人民幣,但是不是都用來購買裝備的,龐大軍隊的衣食住行訓練維護都會花費這1。35萬億人民幣,真正能夠用來購買裝備的費用其實並不多。所以說也沒有必要非得把殲-20吹到十幾二十億人民幣一架,那麼高的價格太沒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