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文言文讀懂中華古老文化

大家在學習文言文時多多少都感覺到辛苦。為什麼呢?因為那和我們現在的文書模式差別有些大。那有沒有朋友會想,那古人在諮詢不發達的時候又是怎麼學習古文的呢?

學好文言文讀懂中華古老文化

大文豪蘇東坡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有一段時間,蘇東坡痴迷於煉丹,他寫文章講煉丹的好處,以及如何煉丹,文章寫得好,以致很多人以為他修行很好是煉丹專家;有一段時間,蘇東坡痴迷於釀酒,他寫文章吹噓惠州的酒味有多美,寫釀酒的配方以及如何釀酒,文章寫得好,以致很多人以為蘇東坡真是釀酒專家;有一段時間,蘇東坡痴迷於制墨,他流放到海南,條件太差只好自己制墨,他寫文章介紹制墨的流程工藝和效果,文章寫得好,以致有人以東坡制墨秘訣來做廣告賣墨。

蘇東坡去世後,有不少人找蘇東坡的兒子蘇邁求教,蘇邁說自己父親就釀過一次酒,是酸的;就制了一次墨,還把房子點著了;煉丹之事更不靠譜,差點把自己給弄死。

學好文言文讀懂中華古老文化

文言文,是一門語言。雖然它和現代漢語有千絲萬縷之牽連,但它仍是一門獨立的語言。所以學文言文,應該有學語言的心態。學語言要有恆心有毅力要堅持要刻苦。

福不唐捐:一個人做的任何努力,都不會白白浪費。我們從小到大經歷的很多事,對學習文言文都有幫助,如:成語、詩詞、典故、歷史等。甚至看電視節目,也會有幫助。只是這樣很慢,慢到這一輩子也不一定能精通文言文。

學一門語言,容易急於求成,若一段時間看不見結果,會覺得枯燥無聊,然後放棄。學文言文,也會遇到這種情況。此時告訴自己:福不唐捐。平時的積累很重要。偶爾看了幾章《論語》,過幾天忘了,覺得很沮喪。不用沮喪,福不唐捐。抓住一切機會去了解學習。例如在看此文時,遇到一些“古文”引用,不要跳過,試著去理解其中的意思。這對學習文言文都有幫助。所以,福不唐捐,提醒我們平時多積累,覺得枯燥時,也不要放棄。

學習文言文是為了什麼?要看懂那些古代經典!如何學習文言文?看懂那些古代經典!

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等學會文言文,再好好去看古代經典!

學習文言文,千萬不要只停留在字句的意思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二章

老子說,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後面是進一步解釋。看到這裡,懂了字面意思,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照自己的生活。周圍有哪些人是“不爭”、“處下”?自己能做到嗎?

什麼是經典?經典是那種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就算初讀也好像是在重讀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經典能讓我們看見在生活中看不見的東西,甚至在黑暗中發現自己的原型而深感慚愧和悲憫。

《論語》就是一本經典中的經典,一個人的閱歷越豐富,看《論語》就越容易產生共鳴。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學習文言文,要用到自己生活中。如果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不能增長智慧,懂一堆知識又有什麼用?!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

文言文的特點,所謂的特點,是跟現代文相比。

首先,文言文中的字詞數量多。

目前常用的漢字,只有三千多字,次常用的也有三千,合起來也就是六千多字左右。而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繁體字、異體字、通假字。因為古代印刷技術不發達,書本大多用手抄。一方面形狀近似的容易抄錯,一方面只要音同就直接借過去了。這就形成了通假字。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離騷》

大意是:我有了這麼多內在的美德,又不斷加強外在的修養。

其中的“能”,很多學者說應該是“態”(同“態”)。因為從韻腳和含義上講,念成“態”更合適。那為什麼寫成“能”呢?可能是抄錯了啊!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論語·泰伯》:

其中的“亂臣”,就是指治世之能臣。“乿”字左側上下是兩隻手,去捋順一團絲,自然就有治理的意思。文字學是個很大且很有意思的話題,等以後有機會再講。

其次,文言文中的字音變化大。

古音和現代讀音差別大,古音反而和現代某些南方方言接近。魏晉時期五胡亂華,很多漢人東遷南遷;金人入侵,北宋滅亡,整個都城遷到南方;蒙古入主中原時,更多人向南遷移。這些變化導致南方的某些方言,保留了古音。例如,在古音中,受蒙古人的影響,才出現 j、q、x 這三個聲母,以前沒有。現在廣東人說話仍然沒有 j、q、x :如(香港)Hongkong,(國家)Guoga。

文言文中的讀音,還分成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音韻學也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不多講了。沒關係的,不懂古音也能學得會文言文。

另外,文言文的句子簡短,有不少固定的句式和語法結構。如否定句和感嘆句時,需要賓語前置,文章中省略主語很常見,還經常出現對仗和押韻,這些現代文中比較少。具體就不一一贅述。

講完特點,可以正式進入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了。

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方法,所以,我講的方法只能供大家借鑑。另外,任何事情都不要試圖走捷徑,學語言更是如此。所有的捷徑,最終都會成為彎路。

1 從讀一本完整的書開始。

有多少人完整讀過《論語》二十篇?

《論語》應該是中國流傳最廣的一本書吧。但完整讀過一遍的人,少之又少。我們經常看見標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平時總聽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但絕大多數人卻沒有完整的讀過《論語》。可能和我成長的環境相關,從小到大,我不知道身邊朋友有誰完整讀過論語。我完整認真地讀《論語》,也是在碩士畢業十年後才開始。

《論語》真的很難讀麼?那些註解《論語》的書都很厚,甚至有好幾本,但整個《論語》二十篇,也不到一萬兩千字。如果白話文一萬兩千字,讀完不過二十分鐘的事。文言文難懂一點,如果看註解,只用知道其意思,四個小時應該能看完一遍。

完整讀完一本古代經典,我們會對古代的經典有直觀的瞭解,對學習文言文,也會建立起信心。以後再有人提“子曰”,我們會很淡定!

我完整讀的第一本古代經典並不是《論語》,而是《老子》,《老子》更短,八十一章只有五千字。我相信很多人也沒有通讀過一遍。

看看古代經典到底有多長:《論語》共二十篇,11750字;《老子》八十一章,約5000字;《詩經》總共 305首詩,39234字!《楚辭》只有34000字;《孟子》十四篇,34000字;《莊子》內七篇只有17000字,加上外篇雜篇也只有80400字 ……

看完一本書,沒有那麼難,更何況還有人做了註解!

讀第一遍時,不用所有註解都看。懂意思就不用看註解,不懂的句子,或者感興趣的段落,可以看看字詞註解。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 ……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

——《孟子·公孫丑下》

這段看上去有點長,但仔細讀起來並不難。“充虞路”應該是個人名,“不豫”的意思能猜一猜,如果不懂,可以看註解,就是“不開心”。知道這兩點,整段話意思就好懂了。那個“去”的意思,是離開。理解錯了也不影響整段的含義。

第一遍只用看字詞註解,而不要看後人的解讀,或講作者的思想,或對生活的借鑑等,那些都不用看。等你自己看完一遍了,有自己的理解了,感興趣再來看。

2 從作品到全集。

古代有很多文章,既短又美,《桃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就是如此,我特別喜歡。

我老家在岳陽,所以讀《岳陽樓記》很有感觸。後來我找來范仲淹的詩詞和傳記來閱讀。閱讀完了之後還不過癮,還寫了一篇萬字長文《范仲淹的略傳》。

看了《桃花源記》,我對陶淵明的作品感興趣,又看了《歸去來兮辭》。很喜歡,並背了下來。買了一本《陶淵明集箋註》回來看。陶淵明全集啊,很厲害吧!其實,陶淵明留下來的所有作品,詩詞才一百二十多篇,散文六首,辭賦兩篇。總共不到一百四十篇左右。

王國維先生認為中國最偉大的四位詩人,分別是: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如果我們看完《陶淵明集》,就閱讀完了四分之一。不覺得很有成就感麼?

再看屈原。為何王國維對屈原評價如此之高?王國維說:

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王國維《文學小言》

古人稱謂很有講究,一般不會直接稱名,而是稱字。

淵明繼承了屈原的氣節,李白繼承了屈原的浪漫,杜甫繼承了屈原的憂傷,蘇軾說:“吾文終其身企幕而不能及萬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我開始看屈原的傳記,聽相關的音訊,再接下來找了《楚辭》補註,開始讀《離騷》。以前讀不懂《離騷》,覺得太長太亂,還有很多字不認識。但真開始讀的時候,發現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畢竟有註釋嘛!更關鍵的是,《離騷》真的很美!不懂意思也很美!給你看幾個句子:

“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餘心之所急。”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

《離騷》總共兩千多個字。如果我們真想讀完,也不難的!讀完《離騷》再讀《楚辭》其它部分,如《九歌》《招魂》等,會容易很多。這之後,我覺得屈原這個人是真偉大啊!忍耐不住,寫了一篇文章《我想寫篇文章紀念屈原》

從知道單個作品,到了解作者的經歷,再看他的其它作品,乃至全集。這是我現在用的方法。好處在於,有興趣做指引,不會覺得枯燥。而且,瞭解作者的經歷之後,對理解作者的所有作品,都會有幫助。另外,同一作者的作品,用詞、風格會差不多,這樣也方便相互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