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紀的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戰火之災,動亂的後遺症

16世紀50年代,90年代和17世紀20年代之後的數十年,歐洲的軍事活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期間雖然有短暫的和平期,不過這種短暫的和平屬於虛假的曙光。早期近代的歐洲就是一個無盡的鬥爭漩渦。如果說人文主義者們腦海中的中世紀是\“黑暗的\”,那麼這個黑暗的想象源頭素材,恐怕就是他們所處的時代本身。

近代史上歐洲因宗教矛盾、領土紛爭、繼承問題等等所引發的一系列戰爭是極具聯絡性並且毀滅性頗大的,而且牽扯麵越來越廣。17世紀40年代的歐洲大陸期曾經出現過一個短暫的相對和平期,但是這個緩和期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歐洲的經濟分化開始更加嚴重,社會凝聚力越來越弱。

三十年戰爭是早期近代歐洲所有戰爭中最具有代表性者之一,單以三十年戰爭來說,其直接反映出了當時歐洲內部極端複雜的矛盾。三十年戰爭是一場由三個戰場相互聯絡而組成的戰爭,並且只有一個是真真正正的打了30年的。第一戰場是德意志地區,戰亂時間為1618-1648,德意志地區爆發戰爭的起因是宗教問題,但後續牽扯麵越來越大,甚至把北歐的瑞典都拉了進來,這個戰場也是整個三十年戰爭中最複雜的戰場,真正意義上的打了30年的大戰,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不聊生,赤地千里。

第二戰場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與尼德蘭共和國之間的戰爭,尼德蘭雖是共和國,但這仍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家內事,持續的時間也相對較短,從1621-1648年斷斷續續的進行了27年,烈度也較第一戰場德意志地區低出不少。

16、17世紀的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戰火之災,動亂的後遺症

第三場戰爭則是最具有國家性質的,它是法國波旁王朝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殊死搏鬥。當時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實際上已經脫離了三十年戰爭的主戰場,它的主要敵人就是法國,雙方的戰爭目的就是爭奪歐洲霸權。戰爭從1635年一直持續到1659年,雙方的戰爭目的是單純明確的。也正因如此,法西戰場上的三十年戰爭在當時可算是一個全新型別的戰爭。3個戰場相互重疊,把整個歐洲都捲了進來。

法西之間的衝突尤其值得注意並且影響深遠的。雖然其持續時間不如德意志戰場之久,但其所消耗的人力財力物力是其他兩個戰場加起來都比不了的。首先哈布斯堡帝國當時實際意義上的核心就是在西班牙,因為宗教問題和一系列的經濟紛爭,統治下的一系列王國又開始不斷地叛亂,統治者們試圖擺脫哈布斯堡的帝國框架從而為自己和其臣民們找到另一條出路,叛亂首先爆發在加泰羅尼亞(1640-1659)和葡萄牙(1640-1659),然後蔓延至義大利,那不勒斯和巴勒莫在1647年先後發動了叛亂。所以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不僅僅要對付最大的敵人法國,內部的不斷叛亂也是讓其如坐針氈的。

16、17世紀的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戰火之災,動亂的後遺症

和哈布斯堡王朝一樣,當時法國的波旁王朝也好不到那裡去,亨利四世數次改宗,最後連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上了,才算是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固的王室政府。結果太平時日沒持續多久,他的好兒子路易十三一拍桌子就又把法蘭西扔到了三十年戰爭的渾水裡,災難又來了。並且這次的規模更大,消耗的資源也就更多。

稅收暴漲達到了空前的幅度,因為過重的稅收,大範圍的區域暴亂,民眾暴亂,甚至貴族領導的暴亂接連爆發。即便是一代名相黎塞留也只能堪堪維持,根本沒法從本質上解決問題。1643年路易十四繼位,國王年齡不到5歲,法國君主的權威性大受損害。所有的包袱都被甩給了當時的紅衣主教馬紮然,馬紮然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家,對內政策上也不向黎塞留那樣強行壓制,主張軟化問題最終解決問題。但是他所接到的是一個爛攤子,而且已經爛到不能再爛了。法國軍隊在多條戰線上維持著一場大型的國際戰爭,國內資源已經嚴重透支,即便是戰爭立刻勝利都是杯水車薪。

當時波旁王朝的法官、公職人員、稅務官的薪水幾已全部停止發放,稅務官即便竭澤而漁也無法收到稅款。銀行家和商人們鑑於法國惡劣的經濟狀況也停止了對波旁王朝的戰爭貸款。

馬紮然使出渾身解數,促使各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合約》,德意志、尼德蘭的戰事停止了,但西班牙卻拒絕停戰。法國的經濟終於撐不住了,投石黨之亂(Frondes)爆發。此次動亂又分為兩個時期,第一階段最高法院時期就是純粹的經濟崩潰引發的暴亂。第二階段為親王黨時期,經濟問題依舊重要,但更可怕的是各路親王和貴族對王室的不信任和離心傾向的爆發,王室出逃,紅衣主教被迫流亡國外。若不是馬紮然高超的斡旋技巧,盡最大可能避免武力衝突(只是避免而不是消除,因為他根本沒有辦法消除內亂中的戰事),波旁王朝可能在當時就崩潰了。

16、17世紀的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戰火之災,動亂的後遺症

所以對於法國和西班牙來說它們所面臨的是內亂和對外戰爭的雙重消耗,法西又是鄰國,戰事一旦開啟就很難控制,戰爭開始變得沒完沒了。而且對外戰爭持續的越久耗資就越大,內亂就越嚴重。法西爭端的結果是,法國財政崩潰,偃旗息鼓恢復經濟。西班牙雖有殖民地輸血,但戰爭結束後也基本算是跌落神壇了。30年戰爭,尤其是其中的法西爭端,可說是兩方俱損,沒有贏家的。

當然,因三十年戰爭所引發的內亂還不僅僅包括法國和西班牙,孤懸一隅的不列顛也未能倖免之。1639年蘇格蘭反對斯圖亞特王朝爆發起義,1641年愛爾蘭有發生暴動,緊接著的就是大規模的內戰,1646年查理一世在內戰中落敗並在1649年被送上了斷頭臺。一代梟雄克倫威爾開始了他的征服行動,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都在鐵蹄之下遭了殃,我們可以說這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但這仍舊是一場極度血腥的內戰,更確切的來說這是\“三個王國的倒塌\”。

16、17世紀的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戰火之災,動亂的後遺症

當然,三十年戰爭的內亂和後遺症不僅僅發生在英法西,當時的東歐強國波立聯邦也沒有幸免,波立聯邦是當時的東歐一霸,曾多次擊敗俄國和奧斯曼土耳其,並且還在烏克蘭建立了大量的莊園,希望能夠藉此發一筆橫財。不過很可惜,戰爭費用和後遺症不是光靠種田就能付得起的,1648年哥薩克人大起義一夜之間就把波蘭人在烏克蘭苦心經營的農莊化為烏有,順帶著把當地的天主教會也給取消了。之前瑞典人的入侵已經很大程度上的消弱了波立聯邦的軍事實力,這次暴動更是讓東歐一帶進入了一個新的動盪期。

以上所舉的和未舉出的種種戰爭和暴亂都多多少少要聯絡到三十年戰爭,尤其是之後的各種暴亂所發生的時間點又頗為集中,當時的人們將這些一概理解為\“上帝之怒\”、是凡人過分爭鬥罪有應得的下場。歐洲幾乎因此完全喪失了它的基督教屬性,種種矛盾和利益撕破了臉皮,赤裸裸的被擺在了前臺——雖然宗教問題和衝突仍舊存在。

16、17世紀的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戰火之災,動亂的後遺症

因為龐大的戰爭消耗,當時歐洲各國都不再遵循傳統的規範,王室不再顧忌百姓的死活,商人、貴族和平民也不把王室當回事了,雙方基本上處在了一種公開的戰爭狀態。雖然這些矛盾在後來被經濟的恢復所抹平了,但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因為雙方的互信已然崩塌了,權威性出現了裂痕。三十年戰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事件,《威斯特伐利亞合約》只不過是承認了既成事實而已,僅僅一張條約並沒有創造出什麼新型國際秩序。它只是告訴了所有人:因為戰亂,歐洲已然四分五裂,並將繼續四分五裂。

經濟變化也是當時的一個顯著問題,航道中心的轉移使得原本繁榮的南歐和義大利一帶慢慢衰落,新的港口城市興起了。且隨著之後的利益雪球越滾越大,歐洲各個地區的貧富差距開始拉大。而且17世紀全球的氣候也在變化,這對於全世界的農業生產都產生了影響,一定程度上的擾亂了商業和殖民貿易活動。歐洲本就是伴著炮聲和槍響進入近代史的,而後者給前者的回禮就是更大規模的戰爭、更嚴重的災害乃至於遍及全歐的暴亂和內戰。

16、17世紀的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戰火之災,動亂的後遺症

而且戰爭和混亂也影響到了近代歐洲科學的發展。當時的歐洲的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對宇宙和外部世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研究了。但是因為戰亂、經濟不景氣再加上氣候突變,很多成果不得不停留在圖紙上,很多對自然世界和宇宙的理解都變成了推測性的、偶然性的甚至是有爭議的命題。

戰爭是殘酷的毫無人性的,之所以將三十年戰爭拿出來為例就是因為他的空前殘酷和破壞性之嚴重。近代歐洲的崛起是商業經濟的繁榮和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戰爭是各種矛盾無法調和的最惡劣結果,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兩敗俱傷的行為。

某種程度上來看,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能促進科學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軍事技術是建立在已經成熟或基本完善的技術之上並將其改造為殺戮機器的。火箭、原子彈、飛機等均屬此類。如果硬是要說戰爭對科技和經濟有什麼貢獻的話,那麼只能十分勉強的說是戰爭促進了某些尖端科技被的被認知程度(當然這種認知方式是以大規模殺戮的形式所展現出來的)。如果是經濟方面的話,只能是厚著臉皮的說戰爭促進了軍火貿易的繁榮吧。

參考文獻:《基督教歐洲的鉅變》【M】馬克。格林格拉斯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