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音節的拗救有什麼用處?可以增加詩的強度與聲律美,且看分析

詩到了“近體”的完成,音律節奏的美,幾乎到達了巔峰。“律”是一種嚴格而固定的規則,這種規則的美,自然也是一種束縛。往往由於聲律的過分固定,不免因辭害意。詩人才士,總耐不住任何束縛,幾乎是在律詩初盛的唐代,便同時有了故意失粘的拗句,用以創新音調,由於拗句不合於“律”,便往往陷入“古”,為防“古”、“律”雜糅,詩人對拗句,往往從聲律上去“救”,拗而能救,就不算是一種“病”,反而在平板無味的陳腔濫調中,躍生出新的音調與力量。

詩詞音節的拗救有什麼用處?可以增加詩的強度與聲律美,且看分析

拗救的法則,不外乎避免律句與古詩句法的混淆,以及避免詩句犯“孤平”的錯誤。“拗救”在修辭上發生的效用,拗救的音節非但能使聲調新美,還能使詩風特別強勁,宋人對於拗句的效用,已有如此的看法,如範晞文說:“五言律詩,固要貼妥,然貼妥太過,必流於衰。茍時能出奇於第三字中下一拗字,則貼妥中隱然有峻直之風,老杜有全篇如此者,試舉其一雲:“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行。親朋盡一哭,鞍馬去孤城。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別離已昨日,因見古人情。'”(《對床夜語》卷二)

詩詞音節的拗救有什麼用處?可以增加詩的強度與聲律美,且看分析

範氏已指出拗句可以造成“峻直之風”,健崛駿爽,自然能增加詩的強度。元代的方回,有拗字使“骨格峻峭”之說。清代的袁枚也主張“因拗轉峭”。民國以來,王力對詩律最有研究,他也說:“造成了拗救的局面,在聲調方面,更覺得鏗鏘可喜。”說法幾乎是一致的。

試就範氏所舉杜甫的《送遠》詩來分析,發現許多該平的關鍵詞,卻用仄聲;該仄的關鍵詞,卻用平聲。本詩該平用仄,表現出一股悲抑吞聲的情感;該仄用平,造成那平聲字特別突出、特別強烈的感覺。拗救的極致,就在能與情感發生密切的關聯。

詩詞音節的拗救有什麼用處?可以增加詩的強度與聲律美,且看分析

如“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行”,“滿”字該平用仄,拗在仄起出句的第三字,就得用下句第三字來救轉,下句“君”字該仄用平,就是雙拗救轉的法則。上句由於“拗”,成“仄仄仄平仄”,仄聲多了形成悲抑的氣氛,下句由於“救”,成“平平平仄平”,“君”字在句眼上拗成平聲,非常響亮,使主角特別突出。

再則“親朋盡一哭,鞍馬去孤城”,“盡”字該平用仄,也增加了“一哭”的悲抑氣氛,但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三字,可以不救,只要第一字是平聲就可以了。

再則“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歲月”二字該平而都用仄,使全句成為“仄仄仄仄仄”,當然悲抑的氣氛更濃。五言仄起出句拗三四兩字,必須用下句第三字來救轉,下句的“霜”字該仄用平,使“霜”字特別響亮,寒冷的意味也就被強調出來。

再則“別離已昨日,因見古人情”,“已”字該平用仄,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三字,第一字又不是平聲,唐人偶或用下句第三字拗平來救,如韋應物的《簡盧陟》詩:“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如此一救,使下句“知音人”成為三平落腳,與古風的句式相混,所以往往拗而不救。

詩詞音節的拗救有什麼用處?可以增加詩的強度與聲律美,且看分析

以上是近體中五言拗句的例子,至於七言拗句的例子,如趙翼說:“拗體七律,如“鄭縣亭子澗之濱”、“獨立縹緲之飛樓'之類,杜少陵集最多,乃專用古體,不諧平仄。中唐以後,則李商隱趙嘏輩,創為一種以第三第五字平仄互易,如“

溪雲初起日沈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

人倚樓'之類,別有擊撞波折之致。至元遺山又創一種拗在第五六字,如“來時珥筆誇健訟,去日攀車餘淚痕'、“太行秀髮眉宇見,老阮亡來樽俎閒'之類,不可列舉。”(《陔餘叢考》)

趙氏所舉杜詩,為《題鄭縣亭子》及《白帝城最高樓》二詩,“鄭縣亭子澗之濱,戶牖憑高發興新”、“城尖徑仄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是古風式的律詩,後人也稱為拗體,如吳瞻泰稱讚《鄭縣亭子》詩,以為“拗體詩必如此煉句,方老方秀”(《杜詩提要》卷十一)。

詩詞音節的拗救有什麼用處?可以增加詩的強度與聲律美,且看分析

其實杜甫的拗句式樣甚多,這還不能算是拗救的標準例子。七言律詩中拗第三字或拗第六字,杜詩都有例子,趙氏以為拗救是中唐以後所創,當然是錯誤的。

至如所舉“山雨欲來風滿樓”、“長笛一聲人倚樓”都是以第五字的平聲來救第三字的仄聲,這樣既可避免孤平,又可使“風”、“人”等實體的主題字樣,出現在音響的關鍵-詩眼-之上,特別有力而突出,如果寫成“山雨風來欲滿樓”、“長笛多聲且倚樓”格律雖順適,剛健的筆力則消失了。

詩詞音節的拗救有什麼用處?可以增加詩的強度與聲律美,且看分析

所舉元遺山詩,都屬七言平起出句拗第六字,而用下句第五字拗平來救的例子。“來時珥筆誇健訟,去日攀車餘淚痕”(《高平道中望陵川》),用“餘”字救“健”字;“太行秀髮眉宇見,老阮亡來樽俎間”(《望蘇門》),用“樽”字救“宇”字。格律拗折,像澗曲湍回,激湍的音節,自然與不漪不波平弱的聲勢有別。

趙氏所謂“擊撞波折之致”正是從錚錚縱縱的音節中體味出來的。至於古詩的音節,原本比律句為強,七古則

尤加

健舉,句法字法,講究

“撐得住,拓得開”(見《詩友詩傳續錄》),撐得住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強度”,拓得開就是“張力”。

遺貌取神,這種詩詞手法很神奇。杜甫與蘇東坡擅長運用,不學可惜

比喻是詩歌創作中重要的藝術手法,但用好不易,名家如何運用的?

相題行事,命題作文,李白杜甫等詩詞大家為何也會馬失前蹄?

寫詩如繪畫,技法其實是相通的。學會烘雲托月,詩詞寫不好都難

寫詩如繪畫,技法其實是相通的。學會點染映襯法,寫好詩詞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