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產業】做好“茶文章” 廣東打造生態茶業大省

【茶產業】做好“茶文章” 廣東打造生態茶業大省

在世界茶葉貿易版圖中,廣東地位顯赫,清朝時期的廣州十三行開闢了改變世界的茶葉之路,而今廣州芳村成了茶葉“華爾街”、中國茶葉市場“風向標”。近年來,乘鄉村振興戰略之東風,廣東人勇立潮頭,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經濟,廣東茶產業發展迅猛。

據統計,2019年廣東省茶葉種植面積108。3萬畝。作為全國茶葉的集散中心,廣東繼續保持全國茶葉消費第一大省的地位,2019年茶葉消費量達到16萬噸,同比增長4。4%。珠三角地區年人均茶葉消費量高達2公斤,居全國之首。

10月31日—11月2日,第三屆廣東茶葉產業大會在梅州市大埔縣舉辦,大會以“長壽之鄉嘉應茶 一芽一葉吐芳華”為主題,旨在全面打造廣東茶葉產業發展交流平臺,全面展示廣東省茶葉產業鏈成果,探索茶葉產業創新發展之路,塑造粵茶品牌,弘揚粵茶文化、客家茶文化,繼續做強做優廣東茶產業,使廣東率先成為全國生態茶葉大省。

【茶產業】做好“茶文章” 廣東打造生態茶業大省

強化新理念 制定新標準

發揮茶園生態效益助推茶產業升級

南朝梁武帝時期,東莞僧人建雁塔寺於鐵爐嶺(今茶山鎮)並沿山種茶,拉開了廣東種茶的序幕,廣東就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廣東省地貌複雜,氣候特點多樣,獨特的氣候環境造就廣東六大茶類齊全,紅茶、綠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分佈於粵東粵西粵北各地。得益於這片土地盛產名茶,形成了廣東人愛茶、飲茶、銷售茶的良好氛圍。

在廣東的茶葉產業版圖中,茶葉生產區域特色鮮明。粵東地區主要生產以單叢茶為主的特色烏龍茶,產區主要有潮州、揭陽、汕尾市;粵北地區主要生產以英紅九號為主的特色紅茶、以單叢茶為主的特色烏龍茶,產區主要有清遠、韶關、梅州市;粵西地區主要生產大葉種綠茶、紅茶和特色烏龍茶(臺灣品種為主),主要產區有湛江、雲浮等市,客家綠茶產區主要有梅州、河源、韶關等市。近年來,廣東江門新會的柑茶發展勢頭迅猛,深受消費者青睞,正成長為中國第七大茶類。

【茶產業】做好“茶文章” 廣東打造生態茶業大省

茶葉品質的好壞,除了與加工技術相關外,更與茶園的生態環境有著密切關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廣東茶人深諳自然真諦,把改善茶園的生態環境,提高茶葉品質作為推動茶產業升級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廣東是全國首個制定生態茶園標準的省份。

2018年9月,廣東茶產業聯盟釋出了《廣東生態茶園建設標準》。同年12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聯合廣東七家茶葉企業起草《廣東生態茶園建設規範》團體標準,並啟動首批廣東生態茶園認定申報工作,進一步推動了廣東生態茶園建設。

廣東省人民政府在《關於印發廣東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粵府〔2017〕118號)明確指出,2020年要建成100個生態茶園,併力爭在五年內實現全省生態茶園面積佔比達30%—50%的發展目標,將廣東茶產業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迴圈、綠色和生態農業典範。

圍繞廣東省特色茶葉產業發展定位,目前進一步整合及應用示範一批適應廣東省各區域品牌產區的生態茶園建設關鍵技術,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茶園模式,並持續開展生態茶園認定工作,輻射帶動全省各茶葉產區。

在技術標準方面,根據不同茶類、不同地域情況,廣東研究試驗適合當地可操作性的生態茶園建設方法,形成了《DB44/T 2209—2019廣東茶園生態管理技術良好規範》《DB44/T 2210—2019茶毛蟲綜合防控技術規程》等標準,並在企業示範應用,有效地提高了企業生態茶園的建設能力,進一步加快了廣東省生態茶園建設步伐。

同時,大力推動生態茶園建設與認定,顯著提升了廣東茶產品品質。示範運用“廣東茶區茶園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生態茶園有機替代培肥關鍵技術”面積5萬畝,輻射20多萬畝,農藥、化肥用量分別減少25%、30%以上。

目前,全省有無公害茶葉產地認證企業49家,涉及茶園面積5萬多畝、茶葉產量約7000噸;綠色食品(茶葉)認證企業30家。

研發新技術 培育新品種

科技創新提高茶產業效益

廣東人對於茶的執著追求,不僅有對茶園的精耕細作,推進生態茶園的建設,更有對產品的不斷創新,研究更適合現代人口味的茶品。

廣東人擅於將嶺南特色佳品與茶葉跨界混搭,除了有早期的“荔枝紅茶”,更有“陳皮普洱”“小青柑”等新品出現,體現了嶺南人敢為人先、相容幷蓄的品格。

小青柑茶是在2014年以來讓低迷茶行業煥發生機且令茶葉界矚目的明星產品。截至2017年,短短3年時間就到達近百億的銷售產值,這在茶行業裡是個傳奇。如今銷售產值逐年攀升,被業界譽為中國六大茶類以外的第七大茶類。

以新會柑普茶、英德柑紅茶、梅州柑綠茶等為代表的“廣東柑茶”業態,其品質、品牌和文化孕育了一個巨大的優勢特色產業。

廣東柑茶的創新發展體現在三個科學結合,一是把陳皮保健功效與茶葉的保健功效相結合,兩者相輔相成;二是滋味風味的結合,兩者都是廣東傳統農產品,滋味口感都很協調,消費者都比較喜歡;三是把廣東兩大產業有機結合,協同發展。

小青柑的創新研發是廣東推進茶品創新研發的典型案例。推動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對茶葉茶品、種植技術、加工技術的創新研發。

為提高茶葉產業的生產效率,推動茶葉生產標準化,廣東省積極推進茶葉產業數字化建設。

在廣東省英德市英九莊園,智慧生產線正在有序執行,從茶葉智慧萎凋、揉捻傳輸、發酵控制到自動烘乾,成功完成了從靠人工檢驗向自動控制轉變,茶葉加工全程實現了連續化、自動化和清潔化。

構建茶產業數字化體系,就是從茶園到茶杯的標準化建設,要用數字說話。比如生產環節中,需要什麼樣的植物多樣性才能實現生態平衡;一畝茶園究竟要施多少肥;加工環節各階段如何控制,成分是如何變化的……智慧生產線每個環節都有監控顯示茶業的溫度、溼度、重量等各種資料,透過數字化達到精準生產。

同時,透過建立“水肥一體化+氣象預報+病蟲害監測+安全監控溯源”技術一體化雲平臺,整合應用計算機、農業物聯網、自動控制、氣象預報、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形成以營養診斷為核心智慧化生產管理體系,對茶園生產進行高效有序的管理,進而不斷提高茶葉的品質和產量。

如果以前一個工藝需要四五十人,現在全智慧工廠只需要3—5人就可以實現這個工作,它帶來的價值是效率高、成本降低,還有質量的提升。

梅州市大埔縣楓朗鎮是廣東茶葉技術創新專業鎮。近年來,為了加快發展,開拓市場和適應廣大消費者的需求,楓朗鎮聘請多名專家教授成功研發了高香型新品種“香妃翠玉”,具有葉形橢圓,葉厚,香氣濃郁,回甘持久,耐沖泡,齒間留香等特點。該專案技術加工高香型茶經濟效益高,每公斤新增效益200元以上,大幅度提高茶葉經濟效益。

一系列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落地,是以茶葉科技服務和振興地方茶產業興旺、促進廣東鄉村振興的最好例證,有力推動著廣東的茶葉產業事業持續走在全國乃至世界前列,更為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發展新思路 走出新路徑

三產融合帶動鄉村振興

一山千行綠,阡陌茶飄香。秋高氣爽,站在海拔近千米的梅州市大埔縣西巖山上,微風習習帶來秋日的清爽。

極目遠眺,萬畝茶園無邊無際,層層疊疊的茶田拾級而上一直延伸至山頂。正值秋茶收穫、製作的季節,村居民宿中不時飄來陣陣茶香。玻璃棧道上站著賞景的遊客,品讀著周圍茶葉品種、茶葉故事的介紹,好一幅秋日茶園風光。

為進一步提升茶產業品種、品質、品牌,2019年,大埔縣充分整合資源,籌措2億元資金投資建設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並以“一核一軸兩翼多園區”空間佈局,把西巖萬畝茶文化產業園打造成為三產融合示範區及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示範帶,以點帶面,加快推進產業園建設。

如今,大埔縣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周圍的配套設施正逐步完善,喜迎八方遊客。

以茶為媒,大埔縣大力發展茶具、茶點、茶文化旅遊產業,把茶園變公園、農副產品變旅遊商品,西巖萬畝茶文化產業園的建設成為大埔縣經濟發展新增長點和農民群眾增收新亮點。目前,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茶葉種植面積7。31萬畝,佔全縣茶葉種植面積的67。7%,年產量4933噸,年產值4。86億元。

茶為國飲,愛茶之人不僅愛好茶,更愛美麗的茶園。廣東不斷實現茶葉業態創新,推動茶產業一二三產聯動發展,茶產業與文化旅遊業深度融合正是其中典範。

地處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的梅州雁南飛茶田,是廣東融茶葉生產和旅遊度假於一體的生態農業示範區,景區內連片茶園1000多畝。打造成以客家文化和茶文化為主題的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旅遊精品景區。“雁南飛茶中情”的品牌形象在全國乃至東南亞地區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成為世界客都——梅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客廳和城市名片。

英德積慶裡紅茶谷坐落於英德市橫石塘鎮,毗鄰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佔地面積近2萬畝,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是目前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英紅九號種植加工基地。經過多年的經營與發展,積慶裡紅茶谷已成為一個以特色農業為核心,以生態農業旅遊為發展領域的綜合型產業基地。置身於積慶裡茶園,群山環繞,三面環山,一面近水,蔥蔥蘢蘢,層層疊疊,延延綿綿,滿目蒼翠,使人置身於如畫如詩般的“茶海”之中。

三產有機融合的茶園不僅是出產茶葉,也是旅遊、觀光、休閒、體驗、購物之地,更是傳播茶文化的天然載體。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廣東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就有針對性地指出,按照特色小鎮建設規劃,遵循產業集聚發展規律,重點扶持建立一批茶葉、花卉、水果、漁港風情、濱海旅遊等特色小城鎮。

放眼未來,廣東省茶產業的發展將更生態化、更科學化、更多元化,為全省鄉村振興、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2020年廣東十大好春茶”名單

綠茶類

●紫金縣尤峰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寶洞綠茶)

●紫金縣瓦溪鎮再湖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牛湖金萱)

●河源市客家紅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康禾紅)

●紫金縣高坑龍嶺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萱紫綠)

●紫金縣青林峰茶業有限公司(青林峰綠茶)

●開平市大沙裡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大沙裡)

●始興縣車八嶺茶業有限公司(車八嶺綠茶)

●開平市天露山僑香名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崗坪)

●廣東天億實業有限公司(韓山岩露茶)

●東源縣仙湖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百信仙湖茶)

紅茶類

●紫金縣敬梓客家皇茶場(椪風蟬茶)

●廣東農聯惠農業有限公司(農聯惠)

●陽西縣東水茶業有限公司(東水山茶)

●英德創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創美茶業)

●紫金縣金豐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金豐號客家茶)

●開平市大沙裡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大沙裡)

●河源市客家紅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康禾紅)

●東源縣上仙湖茶業開發有限公司(萱湖)

●廣東龍聖茶業食品有限公司(龍聖)

●廣東德高信食品加工有限公司(T三有機茶)

烏龍茶類

●梅州市順興茶業發展有限公司(順興滿堂香)

●潮州市潮安區鳳凰鎮文濤茶廠(文濤)

●潮州市潮安區鳳凰高峰茶業有限公司(高峰綠寶)

●梅州市雲歧聖峰生態農林發展有限公司(金梅春)

●廣東凱達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凱達)

●廣東九霖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九霖單叢茶)

●豐順縣鳳畲茶業發展有限公司(鳳畲茶業)

●深圳市寶安區登鳳軒茶業鳳凰鎮登鳳軒茶場(登鳳軒)

●潮州市瑛楠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松間照葉)

●潮州市家鄉人茶業有限公司(宋茶薈)

其他茶類

●紫金縣青林峰茶業有限公司(青林峰黃茶)

●開平市大沙裡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大沙裡黃茶)

連結

梅州茶葉種植面積全省第一,擁有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產業園成農民致富“聚寶盆”

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梅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走進廣袤山區,從梅江區清涼山、梅縣陰那山到大埔縣西巖山再到五華縣登雲嶂、七畲徑……漫山連片的茶園成為梅州一道獨特的風景。

作為廣東重要的茶葉主產區之一,梅州被命名為“中國單叢茶之鄉”,茶香已在梅州土地上縈繞千年,對全省茶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土壤“長壽”,好山好水為梅州帶來了嘉應好茶,清代初期梅州就相繼出現多個名茶產區,誕生了九大歷史名茶,“茶鄉”美名遠揚。

近年來,梅州市積極利用山地資源大力發展茶葉生產,與省內其他主產區相比,梅州六大茶類齊全,呈現以客家綠茶和烏龍茶為主、其他茶類共同發展的格局,產品更為多元。

小小茶葉正在形成規模化大產業。全市茶葉面積佔廣東省茶葉總面積四分之一,2019年全市種植面積為29。71萬畝,位居全省第一,總產量達2。09萬噸,約佔全省茶葉總產量的五分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建立4個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31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茶葉專案。

搶抓當前良好機遇,梅州透過建基地、扶龍頭、樹品牌、拓市場,做強嘉應茶優勢傳統產業,全力促進農民耕山致富。目前全市共有63家茶葉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其中省級龍頭25家、市級龍頭38家。據統計,這些龍頭企業建成茶葉基地14。3萬畝,帶動農戶9。9萬戶,戶均年增收0。8萬元,帶動效果明顯。

如今,獨特的“客家茶”地域香及客家茶文化,成為廣東茶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6家茶葉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合作社示範社;無公害農產品(茶葉)認證數量21家,綠色食品(茶葉)認證數量8家,有機農產品(茶葉)認證數量18家;44家企業獲得SC認證;有49個茶葉產品獲廣東省名牌產品稱號;10個茶葉產品被評廣東省“十大名茶”。西巖烏龍茶、馬圖綠茶、蕉嶺綠茶、清涼山茶、大埔烏龍茶、七畲徑茶、梅縣綠茶等7個產品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茶產業】做好“茶文章” 廣東打造生態茶業大省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茶產業】做好“茶文章” 廣東打造生態茶業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