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大宋大名鼎鼎的唐介,包拯曾贊他為“真御史”。唐介是與北宋宰相王安石、龍圖閣大學士包拯以及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同朝的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還是宋代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曾外祖父。

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唐介像

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桐封世第

解縉(1369-1415年),江西吉水人,明代有名的才子,任過宰相。解縉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永樂大典》,在他經過全州短短的時間,已瞭解的便發現他寫下了近十首詩,真可謂解縉過全州詩興大發。其中有一首詩便是《過全州》:

陶生巖畔草青青,唐介墳前江水聲。

兩岸鷓鴣啼不盡,畫船撾鼓過全城。

從詩中看來,宋朝宰相唐介死後是葬於全州了。當時讀詩後便感到驚訝,因為此前也聽一些全州的學者談到唐介與全州有某種關係,這難道是真的嗎?可這麼一個有名的人,他的墓在全州,從前怎麼沒有聽說過?也許是自己孤陋寡聞了!

後來,從全州永歲堔口村《唐氏族譜》中發現,在族譜中有12名進士,其中就有參知政事唐介。但這裡並沒有唐介墳。不過,我倒相信唐介墳在全州某個地方了。

2010年筆者應邀協助桂林市七星區搞桂林古蓮文化街建設時發現,唐介居然是興安人,葬於高尚鄉,這讓我有點意外。我們決定把興安縣的副宰相唐介做到文化街去。但也有資料說唐介是江陵(今屬湖北,原籍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為搞清楚史實,我們幾個寫作組的人決定實地前往那裡探個究竟。在興安縣高尚鄉茗田村果然發現有紀念唐介的唐氏宗祠,族人說其墓就在附近江東村大宜山(古稱龍山)。

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唐氏宗祠

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村後靠山

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墓道竣工典禮

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茗田村唐氏宗祠內

一位唐姓人士還帶我們到大宜山唐介墓地看了,墓碑中央果然刻著一行大字:“故中丞御史三司宰相唐公諱介字子方墓”。

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唐介墓碑

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桐封世第

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唐宋介公墓旁詩文

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唐介的詩

唐介南下過淮河因船遇險,自作詩一首:

聖世非狂楚,請淮異汩羅。平生仗忠義,今日任風波。

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大臣李師中贈唐介詩

大臣李師中贈唐介詩:“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如山。並遊英俊顏何厚,未死奸諛骨已寒。”

有墓作證!這樣,不僅否定我原以為唐介墓在全州的觀點,也否定了唐介墓在其它地方的說法。再看《興安縣誌》,也考證唐介是興安高尚人。我們便以唐介是興安人的名義,為他在七星區古蓮文化街塑了像。

2016年,與興安縣文史專家劉建新聊天時我才發現,我們弄錯了!劉建新也去了唐介墓,他讀完了墓碑,其中有:“興全嫡脈乃介公數次奉旨巡視嶺南,執家道經全義縣即興安縣,見其山川秀麗,民風淳樸,甚喜之,遂派第六子之問公孫紹陵公居於興安縣南大宜山”。原來,這不是唐介真正的葬身處,而是其孫唐紹陵一支後人為唐介建的一座紀念性墳墓!記得唐建新先生拍攝的照片也顯示了這是唐介的衣冠墓。可悲的是,與我們一樣犯錯的人還有不少。《廣西通志》《桂林府志》均記為興安人。有人稱:“1988年,在文物普查中,於興安高尚鄉江東村大宜山(古稱龍山)發現唐介先世墓地。墓後巖壁刻有‘宋唐質肅公先世墳’八個大字。另據大宜山文昌閣一塊刻於明朝天順年間的石碑,上述八個大字早有記錄。”

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高尚介公本傳

劉建新對歷史極為認真,他對興安縣有些將錯就錯,以假亂真的做法非常反感。他告訴我:“全州鳳凰唐介墓的說明文字也是老老實實記載為湖北江陵人。”這說明唐介墓還真在全州。他還說:“你們全州也有幾處唐介墓啊,明代解縉過全州詩就有‘唐介墳前江水聲’之句。清朝全州一個唐姓子孫就反駁了唐介是興安的說法。”

這又讓我湧起了尋找唐介墓的興趣。

鳳凰鎮確實有唐介後人。該鎮實充村(也叫石衝村)就是,但唐介墳在河邊,這裡離河邊很遠,況且他們遷自興安縣,那是唐介死後很多年的事了,這村應該無唐介墓。那麼唐介墓究竟在哪兒呢?臨桂縣五通鎮唐氏族長唐金祥老人介紹,桂北有唐介後裔字江陵南遷,分別在全州、興安、臨桂各縣葬有唐介公衣冠冢:全州縣是冠墓,興安縣是衣墓,臨桂縣是靴子墓。當然,這是他個人的觀點。我還是想尋找全州的“唐介墳”。

大宋宰相唐介墳在興安,還是在全州?

高尚唐氏溯源碑

全州縣才灣鎮小塘村委古俗塘村有唐介後裔,其《唐氏家譜》說:“餘又求諸興安五都野中,有大宜山,山側為文昌祠,祠豎天順間一碑,文無足採,末惟別書一行,雲:宋質肅公先世墓,又一行雲:紹定四年,遠代孫唐瓊等請重立,亦鮮事實,祠傍冢亂,不可辨然。此雲先世墓而已,介墓故不在此,明甚。又明解大紳商交址過全州,詩云:陶生巖畔草青青,唐介墳前江水聲。所云陶生者,宋侍郎崇也,墓在安道鋪道側;‘介’當作‘諫’,宋政和五年進士,官通判,墓在青草埠前,湘水乃解所經過之地,蓋‘諫’‘介’聲相近,而訛耳。質肅公雖同出晉陽一族,當其居諫院參知政事時,尚籍江陵,至說書公始遷全州,豈有未遷之前如太公之五世葬周?必無是理也。”

這個唐姓族人到興安縣實地考證,否定了唐介葬於那裡的說法,也否定葬於全州的說法。其說法是比較有道理的。再說,《宋史·唐介傳》說唐介為官時多次同王安石爭論。王安石強詞奪理,而神宗又偏袒他,唐介不勝羞憤,背上發疽而死,年六十歲。

唐介死於為官時,應該沒有來廣西,他葬於興安縣高尚的說法不足信,葬於全州的可能性也極小。不過,唐介“冠墓”在全州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只是筆者尚不知道哪裡有他的“冠墓”?

再錄桂林晚報 2009-04-28 史海·閒情《臨桂的唐姓人家怎麼來的?》(記者周公)載:現五通三里橋附近的老虎提兒嶺上,還保留著清代建唐介公的“靴子墓”;全州縣的鳳凰村有唐介公的“冠墓”;興安的高尚,則有其“衣墓”。

蔣廷松原創

越南革命者在龍州舊址觀光記

程思遠為什麼在李宗仁迴歸中能起重要作用?知道他的歷史就懂了

南寧五象新區龍崗片建設得真好,娛樂好玩的設施挺多,你說要錢嗎

一個令共產國際顧問翻譯的女兒感動的人:廖榮輝

難以忘懷的南疆往事(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