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太久的味精也該正名了
一直被妖魔化的味精,也該正名了
經常會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說吃了味精“會頭暈”、“口乾舌燥”、“容易長白髮”、“化學品不安全”、“我們不吃味精只吃雞精”的言論。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媒體或偽健康營養師出來散佈言論說味精有毒,甚至還有板有眼地說某些溫度下會產生變異、有毒。
其實研究結果早就證明,味精和雞精一樣無毒無害,味精在高溫加熱後只會失去大部分鮮味,並不會導致任何疾病。所以味精的使用一般是飯菜或湯出鍋前加入,快速溶解後即可裝盤食用。這麼說也許沒人會信服,那就簡單科普一下味精的來歷吧!
1907年,日本人蒸發大量海帶湯之後得到了穀氨酸鈉,發現這個東西嚐起來像許多食物中的鮮味。說白了,這就是我們傳說中的味精。最初的味精是水解蛋白質然後純化得到的。現代工業生產採用某種擅長分泌穀氨酸的細菌發酵得到。發酵的原料可以用澱粉、甜菜、甘蔗乃至於廢糖蜜,使得味精的生產成本大為降低。
這個生產過程聽起來耳熟啊!沒錯,就是我們的醬油、醋或酒的生產過程,而且一直沿用傳統的生產過程。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味精的生產過程其實也並不需要什麼化學物品,這種傳統生產工藝註定了其結果,也就是我們看起來白花花的味精結晶體也算是個“天然產物”——跟一些偽營養師或不良商家言必稱的天然醬油、醋其實都是一夥兒的。
也許科普還不夠,那就加把料吧!三四十年前國際權威組織為味精做了數次站臺,證明了味精在國際主流社會餐桌上的地位:
1987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把味精歸入“最安全”的類別;1991 年,歐盟委員會食品科學委員會確認對於味精的“每日可攝入量”分類為歐盟體系最安全的類別“無定量”。
這裡反問一句,我們有沒有哪個雞精、蘑菇精、蔬菜精獲得過如此殊榮的呢?答案是,沒有!但為什麼在國內味精會被妖魔化並冠之以“有毒”的名頭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它看起來像化學物質,常見為白色晶體狀;第二、名字不夠萌,一個“精”字,像極了瘦肉精、香精、糖精……怎麼聽起來都不像個好鳥,畢竟大家都不曾喜歡過白骨精、狐狸精啊;第三、一些掌握媒體資源的商家作怪,某某樂在坊間最喜歡幹這事詆譭其他競爭品類,還打著“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旗號誤導使用者。
所以,味精在超市雖然貨架上不乏很多品類,但經常被家庭使用者選擇性忽略,而用得較多的則是飯店之類的公共營業場所了——所以,可憐的飯店也跟著捱罵,各類“聰明”人都勸身邊人儘量少在外面吃東西。
飯店:勸你妹啊!不用調味品你又胡扯口感不好。蒼天啊大地啊!誰能告訴我到底啥能用啊?海天醬油嗎?!
實際上,飯店不管怎麼掌握火候,用哪種“精”也都是沒毒的。味精和雞精等各種精一樣,都含有
穀氨酸鈉,這玩意在極端高溫下都會產生焦穀氨酸鈉。焦穀氨酸鈉也沒有毒性,不會致癌,只會讓鮮味降低。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面子上掛不住了。味精你不管怎麼說,總得有點毒吧?不然枉費了這麼多媒體、商家的口舌了。
sorry!美槑厙這裡還真不能給你們臉!再告訴一個讓你們被打臉的事實!
其實很多化妝品和營養品裡也含有前述味精被高溫加熱所產生的焦穀氨酸鈉,塗在嬌嫩的美女臉上不僅沒有毀容,還有美白效果!這說明了啥?焦穀氨酸鈉這點劑量,本身也是非常安全的。
最後,提醒一下不斷交智商稅且詆譭味精的人,如果多吃了味精,其結果和吃多了雞精一樣,會產生兩個後果:一是撐死,估計應該很少人達到這個量,但還要提醒一下免得低智無度;第二,導致鈉鹽吸收過多——現在連食用鹽都提倡低鈉了——調味品要適度或者少放,所以也沒必要厚此薄彼,雞精味精耗油這些調味品家族畢竟都是靠穀氨酸鈉撐門面的。
還有,不能急著結束啊!得問一下前面說“口乾”的朋友,是不是家裡人把味精當主糧吃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