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抵的名與實的考究與角抵戲在漢代的發展

角抵戲與唐代歌舞有什麼區別

導語:

角力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到三皇五帝時期,直至秦漢時期改名為角抵,漢代時出現百戲,便將角抵歸於百戲之中,取名角抵戲,根據很多文獻資料,人們多視角抵為一般的體育運動。但很多人並不知道何謂“角抵”與“角抵戲”,

而角抵的內涵歷代變遷

,其本意是“以角抵人”,是一種肉搏活動,可見前身是角力。角抵具有競技性和觀賞性的雙重特點,其競技性一直被歷代沿傳,唐朝時期專指摔跤的體育活動,而觀賞性的一面在漢代突然爆發,雜技、歌舞等興盛起來。

直至百戲的出現,民間的一些雜技、歌舞等逐漸被視為角抵的組成部分,並伴隨著角抵的內涵擴大化,很多學者認為“角抵”與“角抵戲

"既有關聯性,又有各自的概念

。角抵戲在漢朝時經歷了一波三折,卻一直未隕落,不斷地雜糅了各種雜戲,其中出現了著名的作品——《東海黃公》,開創了戲曲的先河,也標誌著角抵達到了鼎盛時期。

角抵本義為角力

角抵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時代,在《述異記》中描寫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祭祀”蚩尤神“的場面:在冀州這裡的百姓,”兩兩三三“個百姓會戴牛角而”相抵“,這種祭祀活動因有一定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被稱之為”蚩尤戲“。這個戲劇起源於蚩尤與皇帝打戰時,頭上戴著一個象刀劍一樣的裝備,在開戰之時手腳並用,用頭上的角抵人,敵人難以防備,因此蚩尤族節節勝利。這種”

頭戴牛角而相抵

“的方式,逐漸演變為”以角抵人“的戲。

角抵的名與實的考究與角抵戲在漢代的發展

明代所繪畫的”蚩尤戲“

”以角抵人“應是角抵的簡寫,其本義是人與人之間近距離的徒手肉搏,展現的是力量的博弈,

角力是角抵的本義和前身,因而具有競技性的特點

。角抵最初是一種作戰技能,後來演變成一項訓練兵士的專案,在《禮記·月令》中寫到孟冬之月適合練兵,將軍要講解武功,士兵要勤練箭術和馬術,同時也要”角校才力“,可見角力作軍事訓練專案。戰國時期,角力從一種單純展現力量搏擊的訓練演變成了炫耀威武、宣揚軍事力量的活動,各國之間透過在盛大的演武大會上,兩國的選手比賽來彰顯本國的軍事力量,這便是戰國時期的”講武之風“。

角抵的名與實的考究與角抵戲在漢代的發展

角抵的壁畫圖

在”講武之禮“的影響下,加之當時戰亂不斷,弱肉強食的社會風氣下,人們對強大的武力極為推崇,因角力透過激烈地對抗方式取得最後的勝利展現的是兩種力量激烈地博弈,具有強烈的競技性與觀賞性,因此角力展現了在娛樂方面的潛質,這便是角抵走向了戲劇的發展的前兆。

正式更名為角抵

根據《漢書·刑法志》中寫道”

而秦更名為角抵,先王之禮沒於淫樂中

。“從角力到角抵的名字變更背後是武力的弱化與娛樂的增加。角力與角抵同為徒手搏鬥,但其內涵不同,角力是一種軍事訓練專案,講究力量和技巧的變化,而角抵則是注重娛樂性的對抗性表演節目,人們透過選手體能上的差異,獲得觀賞上的愉快。為何角抵會有更名的機會,角抵只不過是”稍增講武之禮“中的一項,且是將什麼更名於角抵呢?

在秦漢時期,民間就流行有”蚩尤戲“,其早有角抵的別名,是因其表演的特點是”

頭戴牛角而相抵

“而有其名,正如蘇鶚的《蘇氏演義》中寫道”

蓋始於戴角,遂有是名耳

“。角抵是秦朝更名的,是將哪種戲名更為角抵的?既為更名,絕不是將”蚩尤戲“更名為角抵。而是經過戰國時期提倡”講武之禮“,各國廣泛吸收各地的”淫樂“——民間戲曲來與”講武之禮“相融後便產生了新的戲,取名為”角抵“,而”頭戴牛角而相抵“的”角抵“,只不過是百戲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因此”角抵“雖為原來的詞,

但其概念卻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角抵的名與實的考究與角抵戲在漢代的發展

”頭戴牛角而相抵“的蚩尤

這類似於”馬戲“,其原意是以”馬“作戲而得名”馬戲“,後來卻被用來廣泛指以象、熊、虎等動物作戲。角抵的更名背後也為政治需要,秦朝統一後,秦始皇禁止民間私藏兵器,怕民眾造反,於是收天下兵器,罷黜講武之風,讓尚武的民風在角抵中得以宣洩。角抵在此背景下,尤為興盛,據《史記·李斯傳》記載李斯為見秦二世才”

方作觳抵俳優之觀

“,演出節目豐富,表演時間長,令人流連忘返,可見角抵具有強烈的觀賞性。

角抵的名與實的考究與角抵戲在漢代的發展

秦代的歌舞戲曲,節目眾多,類似秦二世的”俳優之觀“

角抵的豐富與雜糅

漢初時,由於國家剛剛建立,積貧積弱,在《後漢書·夫餘傳》裡寫到”

角抵戲以遣之

“,可見當時,角抵作為娛樂活動遭到統治者罷黜。直至漢武帝時期,國家興盛,文化娛樂興起,角抵也重回舞臺中央。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大觳抵“演出的情景,而”大觳抵“是相比較前朝的角抵而言的,是因有規模廣,程度深的意思,由”觳抵奇戲歲增變“可證,說明角抵在不斷擴充驚奇的表演方式,因此深受世人喜愛,以致於達到興盛。

角抵的名與實的考究與角抵戲在漢代的發展

角抵圖

雖然角抵在不斷吸收各種奇異的表演方式,但被西漢人仍稱”角抵“,只不過會在其後加一個”戲“,如《漢書·武帝本紀》裡寫到的”

元三年,作角抵戲三百里來觀

“,可見角抵又稱”角抵戲“,但兩者間卻無明顯的區分。

但直至漢元帝時期,角抵被而認為是與”治兵振旅“背道相馳,限制角抵戲的表演,據《漢書·刑法志》中寫的”

以貢禹議,始罷角抵,而未正治兵振旅之事業

。“但角抵與軍事卻是毫無聯絡的。東漢時期,角抵的含義又得到擴大,據文穎的說法,

具有對抗性的比賽類專案都可以稱之為角抵。

角抵的名與實的考究與角抵戲在漢代的發展

西漢-角抵圖案銅印

除了角抵的含義進一步擴大外,其內容也在不斷雜糅外來的各種雜劇,不斷推出驚異的表演方式。根據《西京賦》中的描寫,角抵雜糅了舉鼎、爬杆、鑽刀圈、跳丸、走索等雜技型表演還設有華美的舞臺背景和背景音樂,穿插著各種驚險的表演,如吐火、吞刀等具有魔術幻術為一體的總和表演,這正是角抵走向鼎盛的主要原因。

角抵的名與實的考究與角抵戲在漢代的發展

樂舞百戲圖

漢代角抵戲的盛況

據《魏書·志第十四》中寫到漢朝興盛繼承以前的經學,樂師雖然能完整地演奏曲子,但卻並不知道其中的真義,但因許多經學和樂譜慘遭秦朝時的毀滅了,漢樂府的出現就是為了收集民間歌舞而設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任命李延年掌管漢樂府,並重視俗世音樂的價值,廣泛收集民間樂舞。在此背景下的角抵作為俗世中的戲曲也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

漢朝的國家富庶,加之實施對外開放的政策,從西域傳過來的奇書、幻術等具有西域特色的魔術幻術融入到角抵戲中,展現出驚奇的畫面,吸引方圓數百里的百姓前來觀看,這便是《史記·武帝本紀》中描寫的情景。漢朝角抵戲中最著名的莫屬《東海黃公》,描寫的是一個名叫東海黃公的人,身懷異能,到了年老之時,飲酒過度,秦朝末年時在東海發現白虎,自恃老當益壯,降虎反虎吃的故事。

角抵的名與實的考究與角抵戲在漢代的發展

東海黃公圖

縱觀漢朝角抵戲的發展,漢初遭罷黜,但猶未斷絕,漢武帝時期,因吸收許多新意,元帝時期因未”治兵振旅“而限演,但不絕如縷,至東漢時期,又得到興起,包羅永珍。漢武帝時期,角抵的興起與增加了的新意,絕非偶然,

是緣於古代勞動人民在漁獵生活中人與獸鬥、人與人行為的藝術再現

,它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勇敢機智,同時也反映了王公貴族喜愛珍禽野獸的愛好有關,也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勇氣。傳統的角抵在詞語方面,

雖然失去了獨立性

,但一直卻未隕落。

角抵的名與實的考究與角抵戲在漢代的發展

秦梳角抵圖

結語:

”角抵“的本義是”角力“,指近身搏擊,而”角抵“一詞源於”頭戴牛角而相抵“,為其簡寫,專指民間流行的”蚩尤戲“。因”以角抵人“被運用到軍事訓練專案中,直至戰國時期,弱肉強食的社會下,百姓崇尚強大的武力,角抵因具近身進行激烈的對抗性,有作為娛樂節目的潛質。在秦朝時則擴大了所指,由專指近身搏鬥到戰國時期”稍增講武之禮“之後的各種戲的統稱,到了漢代所指的事物與秦朝相同,依然對各種雜戲的統稱,充分展示出觀賞性。

角抵不僅其概念範圍一直有所變化,而名字也是在變化的,從角力、角抵、角抵戲,雖然細究它們的表演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別,但在語言上是趨近混同,但角抵與角抵戲是彼此獨立的,角抵專指摔跤,角抵戲泛指各種舞臺戲劇表演。同時漢代興盛的角抵戲是在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百家爭鳴的政治背景下,蚩尤戲以及其他先秦古劇為遺產的基礎上,融匯了各國的民間、宮廷歌舞而形成的的結晶,因此出現《東海黃公記》這樣的戲曲節目,也是順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