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角抵就是摔跤嗎?

角抵戲出自什麼朝代

秦漢時期的角抵就是摔跤嗎?

角抵,原是中國古代一種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的人體活動方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當時它被稱為“角力”,並作為各國軍隊的訓練手段而得到統治者的重視。如《禮記》上說,到了農曆12月,天子就要命令將帥們進行包括習射、御、角力等在內的各種講武活動。然而,到了戰國,由於社會文化的變遷,原屬於軍隊講武內容的角力在活動形式和價值功能上都悄然發生變化,即角力從原來的軍事訓練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透過角力者雙方摔打較技而以供觀賞的“戲樂”。

當時的各國諸侯也經常用這種角力來相互炫耀、誇示,並樂此不疲,為此,有的史家曾發出了“先王之禮沒於淫樂”的嘆息。儘管作為戲樂的角力活動不合先王之禮,但對於武術而言,卻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

因為它標誌著一種源於軍事活動又有自己活動特點和價值功能的人體活動方式終於破土萌芽,它是秦漢角抵的濫觴,也是中國古代武術初始形態的主要特徵之一。

秦漢時期的角抵就是摔跤嗎?

角抵圖

秦王朝統一六國後,在“車同軌,書同文”的政治制度下,先前的角力被正式改名為“角抵”,從此以後,“角抵”一詞屢見於歷史文獻中。關於秦漢時期的角抵到底是種什麼形式,《史記》和《漢書》中有不少註釋。如東漢人應劭對“角抵”的註釋是:“角者,角技也;抵者,相牴觸也”,而另一位文穎則說得比較明確,他指出:“角抵者,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角力、角技藝”一語充分表明,秦漢時的角抵並非專指某一種活動形式。因此,前人有些論著中把古代角抵僅僅解釋是摔跤,恐怕有所偏頗。關於這點,我們還可從現有的一些秦漢角抵畫中得以佐證。

秦漢時期的角抵就是摔跤嗎?

比如,1975年在湖北江陵縣鳳凰山秦墓中出土了一把木梳,上面繪有一幅角抵圖:圖上共有三人,都是束髮裸身,下穿短褲。左邊一人腰繫白色帶子,伸雙臂,好像裁判之類,而右邊兩人腰繫黑色帶子,正作技擊拳鬥狀:一人左弓步,出右手;另一人則出右步,以左手破解其攻勢,同時用右手直擊對方,被擊者的頭稍稍後仰。寥寥數筆,便將雙方格鬥時的瞬間情景描繪得形神栩栩。另外,從人物的裝束與畫面上所繪有的幔帷情景看,其角抵的地點應是在官府或宮廷內。這與史料上記載的秦二世胡亥熱衷於在甘泉宮觀賞角抵是一致的。

秦梳角抵圖是目前所見到的唯一一幅秦代角抵圖,該圖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彌足珍貴。

漢初的幾十年,是社會經濟逐步恢復、發展的時期,尤其到了漢文帝時,更是呈現出一種繁榮景象。在這種背景下,漢代的角抵有了新的發展。它在原來“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的基礎上還吸收了其他的文體內容,從而形成了一種規模宏大的綜合性表演——角抵戲。角抵戲早在秦二世時已見端倪,當時宮內已將角抵與優俳一起演出,這也是史料中記載的“作角抵、優俳之觀”。角抵與優俳兩者從內容到形式本不相同,但是漢代卻由此發展形成了角抵戲。

角抵戲與角抵,是兩個既有一定聯絡又有各自內容的活動形式,不能混為一談。

秦漢時期的角抵就是摔跤嗎?

角抵戲

就內容而言,漢代的角抵戲除了兩兩相當的技力較量外,更多的是包括了諸如舞蹈、雜技、音樂、幻術等表演內容,規模宏大,盛況空前。所以,前人注角抵戲為“雜技樂也”,也有人稱此為“大角抵”“角抵奇戲”或“百戲”,東漢人張衡《西京賦》中所寫的“臨迥望之廣場,程角抵之妙戲”,就是指這類活動。明白了這一點,那麼《漢書·武帝本紀》中記述的“(元封三年)春,作抵戲,三百里內皆來觀”,顯然是指“紛瑰麗以侈靡”的角抵戲,並非什麼漢代的武術“打擂”活動。

秦漢時期的角抵就是摔跤嗎?

稍後,晉代的《西京雜記》中記述的一段關於“東海黃公”的故事對於我們瞭解漢代的角抵戲或許有所幫助。故事說的是從前在東海有位名叫“黃公”的人,年輕時練過法術,能制服毒蛇、猛虎等動物。據說他的法術很厲害,能興雲起霧。施展法術時,要將頭髮束起來,身上佩帶一塊赤金,還要把隨身帶的刀塗上紅顏色。可到了老年,他的力氣一天不如一天了,加上飲酒過度,原有的法術已經消退,不再靈驗。秦朝末年,在東海這個地方出現了一隻白虎,自負的黃公依然拿著那把塗了紅顏色的刀想去制服它,但最終力不從心而被白虎所傷害。後來,關中一帶民間就將此故事編成節目以作娛樂,漢朝宮廷就將此故事採進宮內,編成為角抵戲。

秦漢時期的角抵就是摔跤嗎?

東海黃公

“東海黃公”角抵戲在張衡的《西京賦》中也曾提到,其曰:“東海黃公,赤刀粵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很顯然,這一角抵戲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在表演形式上也符合兩兩相當的要求,其中一人執刀扮演黃公,一人扮演白虎。但是,它與各盡所能、隨機而動的角抵較技有著很大不同,因為“東海黃公”中的人虎搏鬥是預先編排好的,即執刀的黃公一定要被扮演白虎的人所制服,整個過程與後來武術對練中的“空手進刀”(空手奪白刃)非常相似。由於前者具有情節性,也更能突出舞臺藝術的表演,因此後來學術界有人把“東海黃公”視為中國古代戲曲的雛形。

文章轉載自《古代武術史話》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作者:周偉良

責任編輯: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