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湖區魚類繁多,生態優良,禁漁效果顯著。然而,近期的鄱陽湖卻陷入了困境:裸露的湖床出現大面積的“魚坑”,野生魚群大量擱淺,壯觀的場面令人驚歎。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鄱陽湖是典型的過水性湖泊,水位漲落、魚群擱淺原本是自然現象,但本次的規模卻不同尋常,遠超正常範圍。同時,長江上游的水量也出現回升,雖不足以使鄱陽湖由“河相”轉為“湖相”,但至少為魚群帶來了一線生機。

鄱陽湖野生魚群擱淺,引發居民捕撈

據介紹,當地有成百上千人組團前往湖區撈魚,捕魚者多是環湖周邊的居民。在江西九江都昌縣萬戶鎮某村,村民幾乎全體出動,帶著麻袋、水盆、小型拖船前往撈魚,個個滿載而歸。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從擱淺規模來看,“魚坑”的面積幾乎一望無際,水坑裡密密麻麻全是魚。在較早乾涸的區域,地面龜裂形成大小不一的裂縫,縫隙中也有不少魚在做“最後的掙扎”。從規格和魚種來看,大的有半米以上,小的有十餘公分,最常見的是鯉魚、鯽魚,其次是鰱魚和鱅魚,偶爾可見黑魚、青魚和草魚。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對此,網友們的評論兩極分化,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並且雙方的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反對者對此表示擔憂,認為捕魚行為是“竭澤而漁”,不合規也不合法。理由很簡單,鄱陽湖是長江禁漁所規定的禁漁區域,嚴禁生產性捕撈和作業。長期乾旱給湖區的水生生物帶來重創,此時的“人為補刀”無疑讓漁業資源雪上加霜。

支持者則持不同的態度:鄱陽湖乾旱了80天左右,水域面積較豐水期縮小了90%,根據目前的形勢分析,擱淺的野生魚大部分難逃一劫。與其讓其白白死掉,還不如適度捕撈,順便還能減輕水質汙染。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兩種觀點究竟孰對孰錯,大家可在評論區見仁見智。但需要明確的是,鄱陽湖是長江重要的生態屏障,

野生資源受國家保護

,禁捕的原則和界限不容跨越。

《長江保護法》第53條明確規定: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在國家規定的期限內,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長江河口規定區域等重點水域全面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鄱陽湖正是長江最大的通江湖泊,江湖之間存在頻繁的水體交換:豐水期,水流由江入湖;枯水期,水流由湖入江。國內學者普遍認為,保護鄱陽湖的生態,就相當於在保護長江的生物多樣性。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正因如此,每當鄱陽湖因枯水而出現“魚坑”,當地漁政都盡力將擱淺魚群轉移到深水區域,減少資源損失;同時,積極勸阻前去捕魚的村民,所捕漁獲一律放生。今年的枯水期也是如此,但奈何規模太大,漁業部門人手有限,無法兼顧全湖,這才有了“千人組團”捕魚的場面。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當然,最好的情況還是:秋汛期間,長江主河道水位升高,江水倒灌入湖,鄱陽湖得到充足的水源補給,受困的魚群才有望得救。

對禁漁的影響:為何要分成兩類?

鄱陽湖的魚類資源有多豐富?

江西省的資源調查顯示,在鄱陽湖區發現的魚類多達

136種

,另有貝類

87種

,水生維管束植物

102種

,浮游生物的種類更多,已鑑定的種類不少於

266種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據統計,鄱陽湖的魚種佔全國淡水魚種數的

16.39%

,佔長江水系的

36.76%

。這意味著,長江的每10種魚,有3~4種都能在鄱陽湖找到。歷史上,湖區還分佈有多種“國寶級”的奇珍異獸:白鱘、白鱀豚、鰣魚、中華鱘、江豚、胭脂魚等都曾在湖區棲息,堪稱一座水生生物的博物館!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鄱陽湖魚類種類名錄(部分)

如今,鄱陽湖的水面近乎枯涸,“生態寶庫”的物種多樣性難免會受到影響。但對於魚類,影響要區分看待:一種是

定居性魚類

,另一種是

洄游性魚類

定居性魚類常年生活在湖中,繁殖、生長、發育過程都在湖內進行,野生種群沒有遷徙習性。這類魚的生活史和鄱陽湖的關聯度最高,缺少替代的避難場所,代表物種有

鯉魚、鯽魚、鮊魚、黃顙魚、鯰魚、烏鱧

等。現場的情況也表明,這些魚種恰恰是主要的擱淺魚種。

洄游性魚類則具有聚群遷徙的習性,避難能力更強,根據洄游範圍又可細分成兩類,一是在江-湖之間洄游,二是在海-湖之間洄游。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䲘魚

其中,前者在鄱陽湖中生長髮育,到了繁殖期便進入長江干流產卵,代表種有:

青草鰱鱅、䲘魚、鱤魚、赤眼鱒

等等。受習性影響,這類魚活躍於水體的中上層,可本能地向深水區轉移,趨利避害,因此在擱淺魚群中的佔比較小,䲘魚、鱤魚更是如此。

相比之下,後者的遷徙能力更強,洄游履歷可達上千公里,比如:長江刀魚、鰣魚等。刀魚和鰣魚均在海洋中生長、發育,性成熟後逆流進入長江,一路抵達鄱陽湖及周邊水域,最終完成終極使命:產卵。這類魚只在特定季節(春夏季)出現在鄱陽湖,秋冬季的枯水期對其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鰣魚

不僅如此,魚類的恢復速度也需要區分對待,湖區的魚類有大有小,習慣上將性成熟年齡為1齡的魚類定義為“小型魚類”,其種類佔鄱陽湖魚種總數的60%以上,是“魚庫”中的主要群體。

小型魚類壽命短,生長快,繁殖力強,很容易快速恢復。以鯽魚為例,幼魚在當年就能發育成熟,1冬齡雌魚可產卵1~2。8萬粒,3齡魚可產2~6。8萬粒,5齡魚可產11萬粒以上。鯽魚在總漁獲中佔13%~20%,產卵場的面積達300~500平方公里,2~3年就能看到明顯的恢復效果。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2000~2006年,鄱陽湖魚群的產卵情況

根據2000~2006年的魚類觀測,鄱陽湖魚類自然繁殖的規模多達35。80~50。49億粒,平均為44。75億粒,規模相當驚人。再者,四大家魚、鯉魚、鯽魚等還是常規魚種,亦是重點放流物件,擱淺的影響稱不上“毀滅性”,大家沒必要過於擔心。

長江水量明顯增加,為鄱陽湖“雪中送炭”?

正當野生魚群被困之際,長江上游的四川、重慶江段傳來了好訊息!

據長江上游水文局監測,近日四川境內的渠江、嘉陵江出現中到大雨,局地暴雨,重慶萬州、開州等五個區縣迎來暴雨,長江干支流出現明顯的漲水過程。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其中,嘉陵江於10月5日形成了2022年第1號洪水,水流湍急,江面變寬,為三峽水庫增添了儲備用水。截至10月10日13時,寸灘站水位為

163.24m

,武隆站為

168.88m

,三峽水庫出庫流量明顯增加,達到了

1.42萬m3/s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三峽水庫放水後,湖北、江西水位相繼上漲:漢口站的過境流量達

1.34萬m3/s

,江西九江站達

1.2萬m3/s

,鄱陽湖的水位也終於迎來逆轉。據澎湃新聞訊息,鄱陽湖星子站的水位已回升至

7.31m

,抗旱響應等級現已下調。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那麼,長江的來水是否會引發倒灌呢?在枯水期,江水的“倒灌”大有裨益,不僅能緩解鄱陽湖的旱情,還有利於動植物的保護、生物資源的恢復。但倒灌需要滿足一定條件:水文資料顯示,

星子站水位達到10.5~16.5m,漢口站流量大於2萬m3/s時最易發生倒灌

鄱陽湖出現大面積“魚坑”, 居民組團捕撈! 野生魚群陷入困局?

顯然,目前的水文條件不大可能引發倒灌。不過,長江上游來水增多,至少為鄱陽湖維持了基礎的生態水量,這已經是“雪中送炭”,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