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火燒圓明園五個字,深深印刻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這五個字代表的不僅是一座空前絕後宮廷莊園的毀滅,也代表著工業時代開始後,中國落後於西方各國時,被武裝入侵的慘痛記憶。

這座誕生於康熙時期,經過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上百年修繕經營的完美園林,是中國三千多年傳統文化和審美特色的體現。

它既展現了當時中國最頂尖宮廷建築的雍容華貴,又體現出了江南水鄉的溫婉優雅,甚至涵蓋了西方的建築藝術,是中國藝術史乃至世界藝術史上的瑰寶。

然而就是這樣一份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在英法聯軍攻佔北京之後,遇到了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英法聯軍的強盜暴徒不僅搶走了其中無數珍貴文物,甚至還將圓明園付之一炬,大火焚燒了三天三夜,將整個圓明園化為一片廢墟。

圓明園的毀滅,讓每個中國人都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

好在,隨著新中國成立,圓明園也迎來了重生,考古人員和文物學者經過多年努力,不僅根據現存的建築遺址建立了圓明園遺址公園、不斷從國外找回被掠奪走的上百萬件文物,甚至在對圓明園遺址的考古修復過程中,意外發現了5萬多件文物。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集六位皇帝之力,共建頂級園林

圓明園的起源,要追溯到清朝入關之前的關外生活。

入關之前,滿清的統治者及其統治下的臣民,在關外過著漁獵農耕生活,關外的氣候寒冷,人們普遍適應了這種氣候之後,再面對入關之後的中原生活,便難以接受。

即便隨著時代發展,滿漢文化相互交融之後,這種水土不服有了極大改善。

但對於堅持滿族傳統的統治階級來說,相比起北京的乾燥氣候和炎熱溫度,他們還是更向往關外的鳥語花香。

特別是隨著對紫禁城的完善與擴建,高高的宮牆將皇室成員的心也禁錮在了牆內,這一連串的因素疊加起來,讓皇帝們特別希望有一座足夠華美的園林可供享樂。

於是,當初修建紫禁城的設計師雷金玉被皇帝選中,開始建造圓明園。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其實那個時候,圓明園並不是唯一的園林,因為北京不少地區風景秀美,皇室成員已經建造了很多園林,西郊的暢春園,是康熙皇帝最喜歡的一座。

所以圓明園最初的修建標準,其實要比暢春園差得多,康熙皇帝將其修建完畢之後,就送給第四個兒子愛新覺羅·胤禛。

在這一時期,圓明園已經有了最初的模樣,但是距離後來那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世界文明史奇蹟,仍有一定差距。

康熙去世之後,愛新覺羅·胤禛登基為帝,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雍正。

圓明園本是是一座藩賜園,但是他的主人雍正當了皇帝,這座園林的地位自然也變得非同一般。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1724年,雍正主導開始了圓明園的擴建工程,擴建之後,佔地面積達到了3000畝,內部景觀各有不同,既有假山流水、湖泊曲橋,又有宏偉宮殿、亭臺樓閣。

在這一時期,圓明園的藝術價值突飛猛進,為後來的擴建奠定了基礎。

到了乾隆時期,圓明園又進行了大幅擴建,增加了許多風景,最重要的是把綺春園和長春園納入其中,形成了“圓明三園”的結構。

包括涵秋館、四宜書屋、凌虛亭、竹林院等等在內,總計600多座園林建築,成為世界園林史上不朽的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圓明園裡也並不全是中式建築,當時乾隆已經對歐美園林風格有了大致瞭解,也覺得可以引入圓明園,於是建造了一部分西洋建築,包括方外觀、海晏堂、大水法、萬花陣等等。

建築形式採取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風格,這一風格直至今日,仍是中外許多建築喜歡採用的風格。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而在當年,乾隆已經看中了這種風格的優秀之處,所以在圓明園裡,如果看到了歐洲風格的建築,並不一定是後代修建,而是當時目光如炬的乾隆執意安排的。

後來嘉慶、道光、咸豐三位皇帝也陸續對圓明園進行了擴建,一共六位皇帝,舉全中華之物力所建造的圓明園,可想而知有多麼恢宏壯麗。

可惜的是,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圓明園迎來了兩位強盜。

他們在孱弱不堪的清朝燒殺搶掠,用燒燬圓明園作為威脅,逼迫清朝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最終也確實將圓明園一把火燒燬。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英法聯軍進北京,製造文明史上最大慘劇

1856年,英國殖民者為了擴大在中國的利益範圍,藉口利用一艘名叫“亞羅號”的中國船,聲稱中國士兵侮辱了船上的英國國旗,以此作為理由大舉進犯清朝。

法國也緊隨其後,說一名傳教士在中國遭到殺害,而發動了戰爭。

戰爭之初,清朝軍隊在英法聯軍的攻勢下無力抵抗,咸豐不得不簽訂《天津條約》,對英法進行賠款,且開放通商口岸。

但英法聯軍並未止步於此,在大沽,清朝軍隊終於發揮神勇了一次,讓英法聯軍遭到了一場慘敗。

對於這場慘敗,英法聯軍感到十分憤怒,他們叫囂著要進行報復,於是他們在北塘登陸,直接攻佔了天津。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當時,咸豐皇帝數次下令,讓大臣與英法聯軍進行和談,但是數次和談都因為英法聯軍所提條件太過不公平而破裂,英法聯軍繼續進攻北京。

1860年10月18日,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慘痛的一天。

這一日,英法聯軍攻佔了北京,清朝皇帝咸豐已經以“北狩”的名義,帶著一眾親屬逃到了熱河,清朝軍隊也無反抗之力,英法聯軍毫無阻礙地在北京燒殺搶掠。

見到圓明園之後,英法軍隊及指揮官都被其磅礴壯麗的景觀,和其中收藏的奇珍異寶震驚。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第一天,英法聯軍的指揮官還下過令,讓手下搶奪文物的時候,以藝術價值、考古價值最高的文物為最優先。

然而從第二天開始,英法聯軍從上到下所有人,都已經在財富和文物面前失去了理智。

根本就沒有什麼藝術價值、考古價值高低的排名,因為圓明園裡收藏的是清朝六位皇帝從天下收集來的奇珍異寶,每一件都價值連城。

挑來挑去,挑不出最值錢的,便把所有文物席捲一空,這便是當時英法聯軍的想法。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除此之外,英法聯軍也希望透過在北京城郊燒殺搶劫並洗劫圓明園的方式,逼迫清朝簽訂北京條約。

因此在對待圓明園時,這群強盜沒有絲毫顧慮,拿著走就拿,拿不走就砸掉燒燬。

最終,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放火焚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不僅把上百年來無數能工巧匠的心血付之一炬,也把圓明園裡的三百多名皇宮工作人員,包括太監和宮女在內全數燒死,其罪行令人髮指。

直到清朝與英法聯軍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法聯軍才撤軍回國。

而此時,他們的船上已經裝著來自中國的大量珍貴文物,至今仍然沒有被全部找回。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三次挖掘修復,意外發現50000文物

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內國泰民安,歷史學家和文物學者終於有餘力、有時間來對圓明園進行考古工作。

根據專家們的調查,從目前已知的資訊來看,國內國外散落的圓明園文物至少有150萬件,而這個數量也僅僅只是粗略估計。

因為圓明園內文物的陳列手冊也在那場大火中被燒燬,所以已經沒有人能夠精確得知圓明園究竟流失了多少文物。

聯合國相關組織給出了一個數字,更是令所有人震驚:

全世界目前200多家博物館裡面存放著中國文物,這些博物館分佈在將近50個國家的國境內,總計中國文物有160萬件左右。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除此之外,各國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要比博物館裡面的中國文物多10倍左右。

在這些文物裡,最有名的當屬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

這些銅像被英法聯軍掠奪之後,流落到世界各地。

經過百餘年的追溯和查詢,其中牛首、虎首、猴首、豬首、馬首、鼠首、兔首、龍首得以透過各種途徑回到中國,然而雞首、狗首、羊首、蛇首仍然下落不明。

除此之外,還有圓明園玉印、乾隆玉璽、康熙玉如意、《圓明園四十景圖》等等,已經有無數被證明來自圓明園的中國文物陸續在國外被發現。

其中有的被愛國人士帶回了中國,捐獻給國家,也有一部分仍然留在國外的博物館裡。

要找回流落在外國的文物十分困難,不過在被燒燬的圓明園遺蹟裡,仍然有不少有待挖掘的歷史文物靜靜地沉睡。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隨著經濟發展和相關技術的成熟,從1996年開始,我國派遣了相關領域的專家,開始對圓明園進行考古挖掘修復工作。

這一工作連續進行了三次,每一次規模都十分龐大,但仍然只挖掘了5萬平方米左右的面積,而圓明園的園區有240多萬平方米土地,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全部挖掘完畢。

讓人感到慶幸的是,僅僅只是這5萬平方米的考古挖掘,就已經出土了50000多件文物,這些珍品在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得以重見天日。

這50000多件文物裡,有鎏金銅象首、黃釉琉璃構件、地天母銅像,以及各種銅器、玉器、瓷器,50000多件文物還需要經過相關修復才能正式展出。

不過從目前已經修復的幾百件文物來看,其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已經足以令學界專家目瞪口呆。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這些文物中,最值得一看的是鎏金銅象首,這件文物工藝複雜,顯現了清朝時期已經極高的鎏金技術和鑄造技術。

象首上鼻子、牙、耳朵造型十分精巧,神態栩栩如生,雖然已經經過戰火的侵蝕,但修復過後仍然金光閃耀。

可惜的是,鎏金銅象首被猜測為某個文物的一部分,可能是鼎也可能是爐,然而現存的只有這個銅象首,其他部件不見蹤影,還有待繼續考古挖掘。

除了鎏金銅象首,還有一座地天母銅像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這座銅像神態細緻入微,是乾隆時期收藏的,因為乾隆信奉的是藏傳佛教,早有收集佛像的癖好,而圓明園內的梵香樓,被認為是收藏佛像的所在。

據有關工作人員表示,梵香樓內的佛像總數量應該在800座左右,可是現如今只剩下這一座地天母銅像,其餘佛像均已遺失。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除了這些造型精美的文物之外,還有一些本身沒什麼藝術價值,但因為上面所刻文字珍貴而成為文物的物品,比如一塊普普通通的石碑。

這塊石碑上隱約刻著一些字詞,因為經過百年風吹雨打和戰火摧殘,只能隱約看清幾個字。

不過跟相關文獻進行對照之後,專家發現這是嘉慶皇帝所作的詩句,其描寫的正是“如園十景”之一的“披青蹬“。

如園十景原本只在文獻和歷史記錄中有記載,實際考古發掘中從來沒有找到實物。

這一次挖掘出來的50000件文物中出現了這樣一個石碑,上面的披青蹬詩句證明了嘉慶皇帝在位時,親自為如園十景寫過詩,這具有極為重大的歷史意義。

如果這塊石碑沒有出土,如園十景就是僅存在於文獻中虛無縹緲的東西,是這塊石碑,讓那段歷史從虛空中落到了實處。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 專家準備對其修復時, 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令人感慨的是,這些價值連城的文物,僅僅只是對圓明園進行考古挖掘一小部分後得到的,難以想象當年英法聯軍肆無忌憚地從圓明園拿走了多少件文物。

而值得慶幸的是,如果我們能把接下來上百萬平方米的圓明園土地全部進行考古挖掘,恐怕也能出土以十萬計的珍貴文物,幫助我們瞭解那個時代的歷史和文化。

希望在接下來的時光中,我們能夠儘快把國外遺失的中國文物收歸國內,也儘快把圓明園下潛藏的文物挖掘保護起來。

這些文物代表著的不只是我們的歷史,也時刻提醒我們銘記歷史的教訓,時刻警惕別有用心的國外勢力,不要讓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制造的慘劇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