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螺旋槳戰機,為啥只有兩個扇葉?其中到底有什麼原理?

螺旋槳在人類現代的交通運輸業中已經非常常見,比如遠洋巨輪都是要靠螺旋槳驅動的。螺旋槳原本是活塞式戰機的動力來源,在二戰中非常常見。但不同於我們現在看到的四扇葉螺旋槳,二戰時期戰鬥機的螺旋槳一般只有2個扇葉。

為什麼要採用這樣的設計呢?

其實這是受到發動機的限制。在二戰期間的發動機當中,幾乎沒有能讓戰鬥機以1000公里時速飛行的存在。因為發動機動力有限,所以螺旋槳自身只能用兩個扇葉。螺旋槳主要的用途是為飛機提供向上的升力,但當發動機動力有限的時候,兩葉螺旋槳就已經夠用了,強行新增一個扇葉的話,就有可能因為空氣補償的原因讓扇葉的效能消失。

二戰期間的螺旋槳戰機,對螺旋槳的轉速要求並不高,在相同的動力條件下,螺旋槳的葉片越少,空氣阻力就會越小。所以兩扇葉的設計才在二戰中大行其道,如果增加一個扇葉的話,不但無法提高動力,還會讓螺旋槳的轉速減少。

這種設計其實是當時的飛行器設計師經過了無數次實驗總結出來的結果。當時的科學家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螺旋槳的推力大小,跟空氣質量和加速度的乘積是正比關係。想要達到完美的平衡狀態,兩扇槳葉的設計是最靠譜的。

但是隨著發動機功率的提升,二戰期間而出現了許多多槳葉設計的螺旋槳戰機,比如P38“閃電”戰鬥機就採用了三槳葉設計,P-47“雷電”採用了四槳葉的設計。當人類的發動機功率越來越高,對螺旋槳的槳葉要求也越來越高,後來的一些螺旋槳戰機甚至有五葉片的設計。

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