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蹴鞠、失傳已久的棋盤遊戲——漢唐“彈棋”的神奇

長棋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遊藝活動十分豐富,上至宮廷貴族,下至普通百姓,在生活閒暇之餘,常有各式各樣的娛樂活動。尤其是古代生活優裕貴族世家子弟,

"鬥雞走馬,弋獵情戲"

,閒暇之時常常舉辦諸如射獵、投壺、鬥雞、走馬等休閒娛樂活動。隨著古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豐富多樣的休閒娛樂活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鬥禽、棋戲、射獵等活動成為重要的休閒方式。談及古代棋戲,

在人們熟知的圍棋遊戲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古代棋戲,即"彈棋"。

彈棋之戲是漢唐時期的重要體育遊藝活動,形成於漢代,發展於魏晉,興盛於隋唐,而終衰於宋。

彈棋從宮廷遊戲逐步走向民間,成為宮廷貴族、文人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所追崇的娛樂遊藝活動,更是引得文人以詩賦述其佳趣,

"飲酒對春草,彈棋聞夜鍾"

,別有一番趣味。

彈棋之戲

在漢唐時期,人們的休閒娛樂活動中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其產生

與古代蹴鞠遊戲相關

,並形成獨特的遊戲方式,可謂是棋局之上的

"指尖蹴鞠"

指尖上的蹴鞠、失傳已久的棋盤遊戲——漢唐“彈棋”的神奇

漢唐彈棋之戲的起源

關於彈棋之戲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它的具體如何形成則存在差異。一種說法是彈棋之戲始於漢代宮廷,由朝臣發明。魏晉學者葛洪的《西京雜記》中記述:

"漢成帝好蹴鞠, 群臣以蹴鞠為勞體, 非至尊所宜。作彈棋以獻,帝大悅。"

這一說法認為較為朝臣因為擔心漢成帝沉迷於蹴鞠而傷害身體,耽誤朝政,便創造出將蹴鞠轉移到棋盤上的“彈棋”進獻給漢成帝。另一種說法與之十分相近,只是將皇帝換成漢武帝,朝臣換成東方朔,

"侍臣東方朔因以此藝進之,(漢武)帝就舍蹴鞠而上彈棋。"

指尖上的蹴鞠、失傳已久的棋盤遊戲——漢唐“彈棋”的神奇

這兩種說法大同小異,其共同之處便是

彈棋之戲形成於漢代宮廷,並且與蹴鞠相關

,也可以說是蹴鞠的變體遊戲。雖不知最早由誰創造,但始於漢代時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南朝的史書《世說新語》中則有一種迥異的說法:

"彈棋始自魏宮內, 用裝奩戲。"

這一說法存疑較多。

《太平御覽》進一步更正記述為“

(曹魏)宮人因以金釵玉梳戲於妝奩之上, 即取類於彈棋也。"

《後漢書》亦記述:” (梁) 冀善彈棋“的記載,表明彈棋並非魏宮所創。其合理解釋應該為東漢末年,亂世紛爭,社會動盪,後來

曹魏宮人們為娛樂消遣,便仿效漢代宮廷的的彈棋之戲的玩法,以金釵玉梳戲於妝奩之上,使"彈棋"得以復興。

無論哪種說法,彈棋之戲的起源早於曹魏則無疑。

指尖上的蹴鞠、失傳已久的棋盤遊戲——漢唐“彈棋”的神奇

最初,彈棋之戲是

漢代宮廷以及士大夫之間

的娛樂遊戲,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彈棋之戲從亂世之中得以復興,並相當流行,但當時彈棋作為一種”雅戲“,一般多在上層社會流行。

魏晉時期的諸位皇帝魏文帝、梁元帝以及曹丕等貴族子弟,常以彈棋之戲為樂,並以詩歌著有《彈棋賦》。

曹丕曾在《典論》說道:

"餘於他戲弈之事少所喜,唯彈棋略盡其巧,乃為之賦。"

更是懷念與”京師馬合鄉侯、東方安世、張公子“一起彈棋的美好時光,”恨不得與彼數子者對。“可見,魏晉時期的彈棋是一種流行於上層社會的競技娛樂活動,流行範圍較有限。至唐朝時期,彈棋之戲十分盛行,在社會中廣泛普及。

漢唐彈棋之戲的興盛

唐朝時,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各式各樣的休閒娛樂活動日益豐富,彈棋之戲亦得到長租發展,形成前所未有的興盛之勢,成為全社會普及性的遊藝活動,而且相較漢魏時的彈棋更具有趣味性和觀賞性。《天中記》記載:

"唐順宗甚好彈棋"

,當時的

"吉達、高絨、崔同、楊同願"皆是彈棋之戲的名手。

唐朝時期,宮廷已不再是彈棋的主要實施地, 它在文化人中已經廣為流傳。在唐代詩文中有不少關於彈棋的描寫,唐代彈棋之戲的繁盛,在詩歌文學中亦能直接反映。唐詩中關於彈棋之戲的遊戲者,有宮廷貴族、士大夫、文人進士、宮女、軍官士兵以及普通百姓,可以說,

彈棋之戲是唐代盛行的一種具有普及性的公眾娛樂活動。

指尖上的蹴鞠、失傳已久的棋盤遊戲——漢唐“彈棋”的神奇

王建《宮詞》描寫了唐代彈棋的打 法,其詩云:

"彈棋玉指兩參差,先打角頭紅子落。"

詩中的”玉指“便是玩彈棋的女性手指,手指”兩參差“是兩指交叉彈子的遊戲動作。唐代翰林學士王涯作《宮詞三十首》:

"炎炎夏日滿天時, 桐葉交加覆玉墀。向晚移燈上銀罩,叢叢綠鬢坐彈棋"。

詩中描寫的便是唐代宮女彈棋娛樂的情景,盛夏的夜晚, 宮女群坐於梧桐樹下彈棋,悠閒而美好,亦是大明宮女自日常娛樂生活的真實反映。

唐代詩人對彈棋亦甚為追崇

,杜甫、王 維、白居易亦常以彈棋之戲休閒放鬆,更有不少詩歌描寫彈棋之戲,並且詩中的彈棋之戲不再只是簡單的遊戲,而是感懷的寄託之物。諸如杜甫懷念席謙與畢曜兩位友人時,有詩云:

"席謙不見近彈棋,畢曜仍傳舊小詩。"

王維見民間少年遊俠意氣風發,不禁感慨,有詩云:

"不逐城東遊俠兒,隱囊紗帽坐彈棋"。

更有岑參

"彈棋擊築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

的瀟灑恣意。就連白居易亦對彈棋之戲甚是熟練,

"彈棋局上事,最妙是長斜"

可見其獨特見解。唐代詩人。如此深受歡迎的彈棋之戲,離不開其趣味十足的遊戲方式。

指尖上的蹴鞠、失傳已久的棋盤遊戲——漢唐“彈棋”的神奇

漢唐彈棋的遊戲方法

漢代產生的彈棋之戲,簡單說來是在棋局之上,

藉手指或其它物品 (如手巾等)的力量將棋子彈出,與另外的棋子相互碰撞,

以定勝負的娛樂遊戲,類似於棋盤之上的”指尖蹴鞠“。彈棋之戲所使用的棋盤是根據蹴鞠場來設計的。《彈棋賦》曾記述:

"圓鞠方牆, 仿象陰陽。" 棋盤象徵著天與地,棋子分為黑白兩色,象徵著陰與陽。

彈棋的棋局設定以及遊戲方式隨著彈棋之戲的逐漸流行而不斷髮展。

最初,漢代宮廷與士大夫之間流行的彈棋是

"用棋二十四色,色別貴賤"。

魏晉時期,彈棋之戲得以復興,並且相當流行,這時的彈棋遊戲法是

"先立一棋於局中,餘者間白黑圓饒之"。

然後雙方互相彈擊。相傳魏文帝曹丕玩得一手好彈棋,他能

"用手巾角拂之,無不中者"。

唐代彈棋之戲的棋盤為二尺大小的方形,多為玉製,質料好的有藍田美玉,光滑如鏡。

棋子有二十四個,分黑白各十二子。棋盤的中心最有特點,其形凹凸不平,

如同倒置的缽盆,最中心又如小壺狀。

指尖上的蹴鞠、失傳已久的棋盤遊戲——漢唐“彈棋”的神奇

漢代最初的彈棋之戲玩法,目前無文獻可考,早已失傳,但許多魏晉以及唐朝的文獻中依然有相關記載,可以知道漢唐彈棋之戲的大致遊戲方式。彈棋之戲在開局前玩者做好準備,並

在棋盤上撒下用以潤滑的滑石粉

,排好計數用的籌,招待好觀眾。彈棋一般兩人對局,

各執六枚或者二十四枚棋子

,遊戲開始時,

玩者用手指彈擊對方的棋子,使對方棋子從棋盤上拿下, 最終以拿到對方棋子的數量多者為勝。

遊戲時,棋子是旋轉著飛入棋局的, 並且還要會在棋局之上進行滑行。對局雙方要有實戰術運用。

指尖上的蹴鞠、失傳已久的棋盤遊戲——漢唐“彈棋”的神奇

漢唐時期的彈棋之戲玩者眾多,技巧更是花樣百出,

打法複雜,技多勢險,

有先

打角頭子、壺邊子、中央轉鬥、橫擊、緣邊

等;技法上亦十分豐富,

有轉指、交指彈擊、拂擊

等;棋勢有旋風花勢、零落勢、度隴、烏跂、懸星等。據說, 技藝高超者, 可一擊數中。《彈棋賦》曾記述彈棋之技巧:

"不疾不遲,如行如留,放一弊六,功無與

。"

在出手時, 應當不快不慢,才可以做到一擊六中。可見,彈棋之戲亦如球場蹴鞠,亦要講究”彈“的技巧,這也是遊戲的樂趣所在。然而,如此充滿趣味的休閒遊戲,最終卻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彈棋之戲的衰落

彈棋之戲傳承至宋代,僅在宋朝初期還可見其蹤跡,其後南宋之時已幾乎銷聲匿跡,其玩法也從此失傳。

宋朝後期以及諸多明清學者再論彈棋之戲時,也只能引經據典,盡心考究。

指尖上的蹴鞠、失傳已久的棋盤遊戲——漢唐“彈棋”的神奇

彈棋之戲的消逝,與宋代的社會環境與主流文化有重要聯絡。歷經唐末五代的混亂建立起來的趙宋王朝,其社會結構中,名門望族的勢力與政治特權已經大不如魏晉隋唐之時,取而代之的是透過科舉之路造就政治前途計程車大夫階層。

宋代士大夫階層追崇的是自我奮鬥、世代累積的功名意識,為了最大限度維持家族已有的門第和榮耀,重視家法族規,強調治學修身。

並且宋代士大夫階層積極復興儒學, 天下學者

"凡論心性義理, 一以程朱為宗"

。在家法族規嚴明以及儒家思想束縛下的宋代士人更多的是對家族和朝政承擔責任,而非追求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隨性休閒娛樂,

側重娛樂休閒的彈棋之戲便被"功名學問"所替代

此外,宋朝商品經濟發達,夜市開放,在汴京、臨安的街市上店鋪林立,勾欄瓦舍遍佈,這為士庶階層的休閒娛樂提供了更方便的悠遊場所、時間以及去處,並形成更加豐富的娛樂活動,相比之下,

彈棋之戲在中下層參與者的休閒選擇中更加不佔優勢,

而由於

圍棋、象棋

憑藉其”雅“而”智“成為文人士大夫的休閒時尚,愈加興盛,彈棋之戲愈加暗淡。

指尖上的蹴鞠、失傳已久的棋盤遊戲——漢唐“彈棋”的神奇

結語

彈棋之戲是中國古代娛樂遊戲棋戲中的一種,其與人們所認識的一般意義上的”棋“不同,它更像是”指尖蹴鞠“。彈棋之戲從漢魏初興,唐朝時發展至鼎盛,一直到到宋朝漸至衰落,其興盛於衰落的整個過程有將近千年的歷史, 其興也偶然, 敗也有時。縱使歷史沉浮,彈棋之戲的技法也只能在史書中窺探到,其獨特趣味大概也只能在讀唐詩時,得以感受一分”縱酒兼彈棋“的休閒恣意。

參考資料

:《西京雜記》《世說新語》《太平御覽》《後漢書》《典論》《天中記》《宮詞三十首》《彈棋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