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垮掉還是反抗,一段精神療傷之旅

凱魯亞克是什麼

1948年,一個26歲的青年和他的朋友,在美國66號公路上開始了一次次狂野不羈的旅程,後來這段充滿刺激與頓悟的旅程誕生出一部重要作品。這個青年的名字叫傑克·凱魯亞克,這部作品叫《在路上》,這部書的問世為傑克·凱魯亞克帶來巨大聲譽,奠定了他在文學上的地位。

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垮掉還是反抗,一段精神療傷之旅

作家馮唐說:“凱魯亞克35歲出版的《在路上》是本奇書,這本書讓他一輩子、幾輩子都夠了。只要人類社會還有書店存在,人類還讀書,百年後,千年後,這本書還會立在書店的書架上,還會讓文藝青年熱血沸騰。”

凱魯亞克他以自發性“狂野散文”的寫作方式著稱於世,認為寫作的瞬間不可複製,重視文字的節奏感以及潛意識體驗的傳遞。

小說的創作過程很傳奇 ,凱魯亞克將自己關在房間內,伴隨爵士樂、烈酒、藥物,在一卷30米長的打字機紙上一氣呵成的,僅僅用了20來天。

我一輩子都在這麼追趕讓我感興趣的人,因為吸引我的只有瘋子,他們瘋狂地生活,瘋狂地說話,瘋狂地被拯救,他們渴望同時擁有一切……

薩爾是《在路上》的主人公,小說開篇:“我和我妻子分手不久之後,第一次見到了迪恩。那會兒我剛從重病中恢復過來,至於生病我懶得多說什麼,總之和我們令人疲憊的可悲的的分手有關,也和我覺得所有東西都死了的感覺有關。隨著迪恩·莫里亞蒂的出現,我的生活解開了新篇章,你可以管這段日子叫我在路上的人生。”

在經歷離婚以後,薩爾對他的中產階級生活已經喪失了信心,感覺生活猶如一潭死水,作為一個作家,他急於想擺脫現狀,這時,他遇到了迪恩,一個四處遊走尋找刺激的流浪漢,他們開啟了一段在路上的瘋狂時光。

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垮掉還是反抗,一段精神療傷之旅

二戰之後的美國,隨著工業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在物質方面得到極大滿足,但也讓一些人的深陷

“精神危機”

之中,迷惘、找不到方向,他們被稱為“垮掉的一代”,薩爾和迪恩就是代表人物。他們渴望著上路,希望自己一直在路上,一路放蕩不羈其實也是自我麻痺、自我逃避。

你的路是什麼路,哥們兒人?聖人的路,瘋子的路,彩虹的路,孔雀魚的路,隨便什麼路。

“我們上路了!”這個亢奮的口號一直刺激著薩爾。

為逃避現實,逃避生活中的失敗,薩爾選擇了不停歇的流浪。

他與迪恩、瑪麗露等年輕人,幾次橫跨美國大陸,最終到了墨西哥。他們在路上,打破道德束縛和傳統秩序的桎梏,用飄忽不定的行程幫助自己逃離現實生活的壓抑,有蘋果餡餅、冰激凌、酒精和雪茄陪伴著他們。但是一停下來,哪怕片刻停留,廉價的小旅館讓他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只有在路上才會給他自由,給他踏實的感覺。

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垮掉還是反抗,一段精神療傷之旅

詩人北島在《宣告》裡說,“我並不是英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

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薩爾終於意識到,肆意妄為、麻木不仁並不是自己上路的初衷。

薩爾是一個逃避者、反抗者,也是一個信仰的找尋者

。和迪恩用身體在路上進行體驗不同,當他意識到,迪恩的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和生活哲學,並不完全正確。當迪恩最後一次來看望薩爾的時候,薩爾的內心已經很堅定,不再動搖,他選擇了音樂會,他開始了自己的生活,這種生活不再依賴迪恩。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過,“未經自省的人生沒有意義。”

薩爾開始自我反省,開始進行自我精神療傷,他在追尋著更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找尋信仰的真諦,他的路變了,開始像朝聖之路,就像藏語電影《岡仁波齊》,一群普通人從家鄉到岡仁波齊,2000多公里,他們一步一作揖,一步一磕頭,四季變遷,心無旁騖,向著信仰出發,穿越春夏秋冬。

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垮掉還是反抗,一段精神療傷之旅

最終,薩爾找到了精神家園,不再放逐自我。

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從身體自由到精神自由,這就是在路上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