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日記: 垂死於彩虹之上的人—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凱魯亞克是什麼

本文作者“蟲二”,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當你把人們同他們的河流分開,你得到的是什麼?”

“你的道路是什麼——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條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呢?”

——傑克·凱魯亞克

豆瓣日記: 垂死於彩虹之上的人—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傑克·凱魯亞克

從二十世紀“迷惘的一代”到“垮掉派”,我們給某一時代或某一地域範圍內的作家群體貼上了標籤,分類排列,秩序井然,美感全無,陷入文學理論的集體崇拜。而所幸的是所有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包括重視結構的俄國形式主義,都無一不對讀者群體揮臂吶喊著——回到文字。回到文字,意味著每一個作家都是獨立之個體,這些文字詮釋他們獨立之精神。

“思潮”一詞的精妙就在於此,你無法概括持久湧動的潮水,我們所觀得的僅僅是這潮水襲來的方向,以及它所攜帶的驚人力量。

兩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初,作家們對於“心靈之戰爭與和平”的關注被削弱了,海明威捏著魚鉤和手稿回到海岸,菲茨傑拉德帶著宿醉著奔走於療養院,沃爾夫醒著做夢想要返回已不存在的家鄉。人與他人、社會的關係被擴充套件放大,作品明顯帶有自傳的意味,講述著曾經“美國夢”的破碎過程。

豆瓣日記: 垂死於彩虹之上的人—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流浪是這另一群體的求索方式,這種追求直觀表現為放縱,喋喋不休地講述他們的真理,保持著天生的真誠,這也意味著在其他方面,他們並不令人滿意,因為從不犧牲自我去取悅於人。相信自我的真理,是下達給作家的命令。對於我個人而言,“垮掉派”群體與海明威一行作家的“夢碎”相比,則更像是造夢者,他們在別處立起了全新的夢境,這夢包羅了貧窮、困頓、精神藥品、性慾和失望,這也成為美國小說眾多支流的傳統敘述模式之一,視角和人物塑造沒有過多修飾,技巧性時有時無,簡直像個孩子。

直到當下,這種自以為是、率真無禮、甚至顯得有些頭腦簡單的敘述方式依然是某種美國文學的特色。對於歐洲文學已經開始嘗試的實驗性和先鋒性寫作,以及其對於婚姻與家庭關係的嚴謹態度,“垮掉派”報以的是汽車後座的性愛,刺激性的混合酒精,晝夜循壞的放縱。你能夠感覺到同一時期歐洲文學大多數情況下是冷靜的,而在“垮掉派”,敘述者已經進入瘋狂。

“我看見這時代最偉大的頭腦毀於瘋狂”

豆瓣日記: 垂死於彩虹之上的人—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我一輩子都喜歡跟著讓我感覺有興趣的人,因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瘋瘋癲癲的,他們熱愛生活,愛聊天,不露鋒芒,希望擁有一切。他們從不疲倦,從不講些平凡的東西,而是像奇妙的黃色羅馬煙火筒那樣不停地噴發火球、火花,在星空像蜘蛛那樣拖著八條腿,中心點的藍光砰的一聲爆裂,人們發出“啊!”的驚歎聲。

粗略來看,《在路上》是本二十世紀美國本土流浪與滋事指南,經考證,敘述者薩爾·帕拉迪斯即是凱魯亞克本人,“垮掉派”扛鼎之詩作《嚎叫》的作者艾倫·金斯堡化名為卡洛·馬克斯,角色迪安·莫里亞蒂是卡薩迪。敘述者外出探索美國,一路結識眾多同伴,小說裡故事紛至沓來,事件與邂逅眾多且迅速,敘述者無意刻意將某個事件放大,因為事件發生地太過迅猛,來不及思考和解釋便連綴成片猶在夢中,他來回穿梭於眾多不同的夢,追逐著一條路,一個“傷心的天堂”。

豆瓣日記: 垂死於彩虹之上的人—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傑克·凱魯亞克在這本書上消耗了接近四年時間——“我有一種非理性的貪慾,想把我知道的一切都記錄下來”。這樣的慾望以及他口中的“自發式散文”與自由聯想的技巧,驅使他工作了幾年,試圖擺脫文學參考,擺脫托馬斯·沃爾夫、威廉·布萊克等人對他的影響。

1957年7月,《在路上》樣刊出版,爭論立即開始,《紐約時報》等報刊對小說進行了表揚,而《星期六評論》說這部小說是:“令人眩暈的旅行見聞”,保守派譴責凱魯亞克是在“浪漫主義小說的最後抽泣”中讚美“粗魯者與犯罪分子”。這種爭議與不滿讓凱魯亞克極其惱火,《在路上》問世三年之後,他表示此書不及另一本《科迪的幻想》,甚至打算晚年將全部的自傳性小說改為統一的裝幀,恢復書中人物的真實姓名。他並無機會年老了,1969年十月,凱魯亞克由於長期酗酒導致腹腔出血死亡。

凱魯亞克或許並無意在小說中帶出戰後的“廢墟精神”與“自滿情緒”,但此書的政治意味與社會影響無法忽視,大量的青年人走上旅程,牛仔褲與煮咖啡機銷售一空。此間這裡不乏媒體對於“垮掉份子精神”的炒作,社會與人群如此迅疾地包容了此種精神,是因為此種精神,那些對於混亂和叛逆的幻想與期待,已經首先存在於他們心裡。

“汽車、菸酒與蠱惑之力”

豆瓣日記: 垂死於彩虹之上的人—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於是,在美國太陽下了山,我坐在河邊破舊的碼頭上,望著新澤西上空的長天,心裡琢磨那片一直綿延到西海岸的廣袤的原始土地,那條沒完沒了的路,一切懷有夢想的人們,我知道這時候的衣阿華州允許孩子哭喊的地方,一定有孩子在哭喊,我知道今夜可以看見許多星星,你知不知道熊星座就是上帝?

關於“如何定義垮掉”的這一問題,自《在路上》出版開始伴隨了凱魯亞克的一生,他被要求給出一個答案,被認為為美國新一代的人群下了定義。凱魯亞克曾在最初耐心迴應——表示“垮掉”一次是多年之前他在時報廣場從一個名為赫伯特·洪克的混混口中聽來,用來形容一種亢奮而精疲力盡的狀態,在凱魯亞克眼裡,這一引語能夠聯絡整個時代的精神信仰,聯絡福音,聯絡夢與天堂。他用七年時間的遊蕩來踐行這一引語,又用了三週時間來寫出它們。

豆瓣日記: 垂死於彩虹之上的人—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無論是凱魯亞克專注寫作時汗溼的上衣,或是書中迪克由於精神藥物與酒精刺激而身體顫抖,這樣的生活看似極其萎靡,卻隱隱帶著蠱惑之力,是我們渴望破壞與損毀一切,是我們在被要求保持理性的同時無法隱藏的獸慾,或者是單純的刺破與試探,對自己進行無法無天的試驗。吞下不知名的藥物,喝下那些混合酒精,與不知姓名的年輕女子做愛,聽後巷裡的爵士音樂,而上帝眷顧這群任性的彩虹之子。

凱魯亞克曾經將《在路上》視為與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或是約翰·班揚《天路歷程》之類的作品,同時加入現代的音樂性與他終其一生都迷戀至極的流浪氣質,雖在文學素養與立意上與前兩者依然存在差距,但並不妨礙《在路上》成為垮掉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畢竟凱魯亞克試圖尋找的,也是約翰·班揚所說的“正直、純潔、永不褪色的遺產”。

“我看見這一代最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挨著餓歇斯底里渾身赤裸,拖著自己走過黎明時分的黑人街巷尋找狠命的一劑,

天使般聖潔的西卜斯特渴望與黑夜機械中那星光閃爍的發電機溝通古樸的美妙關係,

他們貧窮衣衫破舊雙眼深陷昏昏然在冷水公寓那超越自然的黑暗中吸著煙飄浮過城市上空冥思爵士樂章徹夜不眠。”

——艾倫·金斯堡

豆瓣日記: 垂死於彩虹之上的人—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

注:引用來自傑克·凱魯亞克著 王永年譯《在路上》、結尾詩句引用來自艾倫·金斯堡著《嚎叫及其他詩集》;

參考書籍:蘇珊·桑塔格《重點所在》、安·查特斯《<;在路上>;引言》、傑克·凱魯亞克《垮掉的一代》、維基百科 凱魯亞克 條目;

圖片來自網路。

(全文完)

本文作者“蟲二”,現居Pai,目前已發表了117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群。下載豆瓣App搜尋使用者“蟲二”關注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