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中歐班列發展前景如何、投資風險能否量化,專家這麼看

模糊判斷矩陣不一致怎麼辦

“一帶一路”沿線投資一直受到各界高度關注。資料顯示,2013~2019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63個國家累計直接投資1173。1億美元。

5月17日,在蘭州大學主辦的“一帶一路”投資風險及管控系列報告發布暨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多所高校的學者、專家對中國企業和資金湧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面臨的基於和挑戰進行了研討。與會者提出,應發揮好中歐班列的作用,同時在風險管理方面應作出更加具體的應對。

發揮好中歐班列作用

隨著“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的不斷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價值鏈體系建構和產業融合度進一步提升,中歐班列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經貿合作、基礎設施聯通的標誌性專案,其穩定運營十分重要。

中歐班列作為中歐貨物運輸的新形式出現於2011年3月19日,標誌是“渝新歐”集裝箱貨運直達班列的開通。

近期運價居高不下、集裝箱供不應求,是運力市場遇到的問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斌對當前中歐班列貨運市現狀做出分析稱,中歐班列當前還面臨著基本功能錯位、市場定位不清、協調機制低效和境外基礎設施等根本問題制約發展,並衍生出低價競爭、補貼依賴、線路重複、執行擁擠等問題。

從發展來看,中歐班列過去10年發展呈現出增長速度快、覆蓋範圍廣、貨運品類多等主要特點。其中,班列數量不斷增加是中歐班列自開行至今最顯著的特點。2011年,中歐班列全年開行量僅17列;到了2019年僅歐洲方向班列回程就達到2711列,俄羅斯方向回程988列。

但從運輸貨物的質量來看,“重數量,輕質量”是中歐班列存在的突出問題,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使中歐班列發展陷入“非理性繁榮”困局。

為應對上述問題帶來的挑戰,馬斌認為,中歐班列需要堅持質量為核心的發展原則,明確班列的角色定位,最佳化班列線路佈局,強化班列企業的通道運營能力,同時,將班列與沿線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從事推動和實現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

尤其是把產業鏈條納入考量範圍的重要意義在於完善中歐班列線路佈局,前提是穩固中歐班列主幹線路,而非另開新線路。

控制好投資風險

“一帶一路”投資過程中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當中有機會,也有風險。那麼,如何管理風險?能否進行量化?

對此,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郝宇彪提出觀點稱,在對外投資風險的量化研究方面,當前有人工神經網路、模糊一致矩陣等量化分析方法,也有很多評級機構與智庫釋出國家信用評級報告。但實際上,“風險”並非能完全被分析、計算和實際量化。

他分析稱,投資風險名為“風險”,本質上卻是對外投資所面臨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給企業經營造成財務損失。從嚴格的學術界定來講,“風險”是可以透過機率測算的,而“不確定性”是無法運用機率量化。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如地緣衝突、社會動盪、政策不穩定等因素等被普遍認為是投資風險的重要構成,但事實上這些因素無法透過機率值去衡量,因此也就無法進行量化預測。

儘管無法進行預測,但可以透過事後經驗事實觀察以及投資與財務指標變化的方式,來量化分析中國企業對外東道國投資所遭遇的不確定性。他提出,透過測算既定風險影響因素下中國對東道國投資最大化產出效率,可以作為衡量中國企業在某東道國投資所面臨的風險水平和國家風險評級的依據。

郝宇彪還指出,在政府在支援企業走出去與風險應對方面,一方面要透過情報資訊收集來反映東道國存在的投資不確定性;另外,透過國際規則制定、雙邊投資協定、投資保險發展等多種方式系統性地完善對外投資不確定化解體系,以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對外投資所遇到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