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軒先生張栻 主張知行並進和格物致知

知行並進是誰的觀點

張栻,字敬夫,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南宋教育家。生於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死於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只活了四十八歲。原籍四川廣漢人,後來遷居到衡陽,便為湖南人。他的父親張浚是南宋的名臣,所以在他年幼時就受到家庭仁義忠孝的教育。年紀稍長,拜當時著名學者胡宏為老師。學習非常勤奮刻苦,有大志,並以做一個聖人為自己求學的目標,寫了一篇《希顏錄》來表白他自己的志趣,胡宏對這位有理想有抱負的學生十分欣賞,認真地教他。

南軒先生張栻 主張知行並進和格物致知

張栻因父親是朝廷有功之臣,所以沒有經過科舉考試就授予官職。先是到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宜文字。宋孝宗即位時,張栻在他父親的幕府裡參與研究軍機大事和處理一些行政事務,有時也入朝奏知軍政大事,很得孝宗的賞識。不久,他的父親病死,於是他辭職服孝。服喪期滿後,經劉珙的推薦,任命他為撫州知事,他還未去上任,又改調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事。後來又調任南宋的吏部郎、左司員外郎兼任孝宗皇帝老師(侍講)。但不到一年,因與宰相虞允文的政見不合,被派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事。孝宗淳熙九年,又受虞允文等的誣害被兔職,回到家鄉專門從事教育工作。不久,宋孝宗又先後任命他為靜江府和江陵府知事。因為宋孝宗聽說張栻把靜江府和江陵府治理得好,於是下令特別提升他為直寶文閣,不久又任命為秘閣的修撰、荊湖北路轉運副使等官職。

南軒先生張栻 主張知行並進和格物致知

張栻認為自己很有才學,沒有授予他適當的官職,於是請求辭職。以後宋孝宗又下令任命他為右文殿修撰官,並提舉武夷山衝佑觀。但他於四十八歲時就病死了。他死後,靜江和江陵的老百姓以及當時的學者、儒生如朱熹等,都十分悲痛。張栻在青年時期跟隨胡宏求學,打下了堅實的學識基礎中年時期又與朱熹、呂伯恭等學者往來密切,進行學術交流。因此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很大,超過了他的老師胡宏。不少青年學生都拜他為老師,向他求教。他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而以湖南的學生為最多。

南軒先生張栻 主張知行並進和格物致知

朱熹

張栻的教育主張與朱熹的主張基本一致。他的教育要旨,不外“致知力行”四個字。他主張“知、行”並進,所以他在談到小學教育時,提出應當從灑掃應對開始教起,在談到大學教育時,強調要從研究事物中去獲得知識。即所謂“格物致知”。歸納起來說,張栻主張:第一,要從近處做起,逐步前進,這樣就自然達到遠大的目標。第二,要仔細用腦筋分析,把問題徹底弄清楚,不能有絲毫的含混,這樣才能獲得知識。第三,要由博返約,如果只是學得一些廣博的知識,而不加以系統化,則是一些雜亂無章的知識。

南軒先生張栻 主張知行並進和格物致知

在教學方法上,他特別強調要循序漸進。他在《答胡季隨書》中說:“所謂循序者,自灑掃應對進退而往,皆序也。由近以及遠,自粗以及精,學之方也。如適千里者雖步步踏實,亦需循序而進。今欲闊步一蹴而至,有是理哉”。張栻平時教育學生,就是按照他的這些主張和辦法。所以呂祖謙在評論他的教法時說:“張荊州教人,以聖賢語言見之行事,因行事復求之聖賢語言”。也就是說,張栻平時教育學生,要求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際,而又用實際來證實知識,使理論知識與實際行動相互聯絡,相互促進。朱熹對張栻的教學法評論說:“公之教人,必使之先有以察義利之間,而後明理居敬,以造其極,其剖析精明,傾倒切至,必切兩端而後已”。也就是說,張栻的教學法,朱熹是相當稱讚的。張栻的主要著作有,《論語孟子說》、《太極圖說》、《洙泗言仁》、《諸葛忠武侯傳》、《經世紀年》等。後世學者還編有《南軒語錄》,《南軒全集》。

南軒先生張栻 主張知行並進和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