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中的南陽之2:夸父逐日中的“桃林”是在河南鄧州嗎?

典故類別:

成語,源於古代神話傳說。

典故釋義:

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典故出處:

最早見於《列子·湯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山海經·夸父逐日》也有類似記載,文字略有不同。

典故中的南陽之2:夸父逐日中的“桃林”是在河南鄧州嗎?

典故與南陽:

中國古代有一個神話,說上古時代有位名叫夸父的人,看到當時的天氣陰雨連綿,整天都是烏雲遮日,一片天昏地暗,到處洪水奔流。人類在黑暗和陰冷中痛苦的生活著。偶爾出現一回太陽,很短時間內,不是被烏雲遮住,便是被西山吞沒。

夸父決心把太陽拉住,使人間充滿光明和溫暖。這位英雄決定追上太陽,太陽往哪裡走,他就不歇氣地追。從東邊追到西邊,路上口渴極了,就在黃河和渭河裡喝水,把黃河和渭河的水喝光了,還沒能解渴,他就打算向西追趕太陽,追到西海再痛痛快快地喝水解渴。可是,他還沒能跑到西海。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他用來趕路的手杖,渴得昏迷時丟在半路上,化成了一片樹林,被稱作“鄧林”,也稱“桃林”或“南風林”。

典故中的南陽之2:夸父逐日中的“桃林”是在河南鄧州嗎?

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人定勝天、改造自然的美好願望。傳說中的這片“鄧林”在哪裡呢?

據《山海經·夸父追日》記載:“夸父……將往西海,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讀史方輿紀要》稱,“(鄧)州,古所稱鄧林之險。”《史記·禮記集解》雲:“鄧林,鄧祁侯之國,在楚之北境。”1959年《鄧縣新志》載“林扒鎮古稱鄧林鎮”。

史籍記載, “鄧林”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鄧州市林扒鎮。《路史·國名紀四》載:“鄧,仲康子國,楚之北境。史雲阻之以鄧林者,今之南陽。”今鄧州市西南30公里的林扒鎮,古稱“鄧林鎮”,另有村名鄧崗、鄧營,這些村鎮的命名,也許都與古鄧國有關,皆在今鄧州市境。

現今的林扒鎮,古時就稱為“鄧林鎮”。這說明《山海經》中的記載,雖多系神話傳說,但是還保留很多遠古史地文獻資料的真實成分。

典故中的南陽之2:夸父逐日中的“桃林”是在河南鄧州嗎?

從地理位置和考古學方面來考察,這則《夸父追日》的記載也有一定的根據。這是因為鄧州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且雨量適中,正是動植物生長的理想之處。

再加上對幾十萬年前的地理考察,發現鄧州境內有條南北走向的地理線,將鄧州分為不同的地理。這條線自今十林鎮的宋崗經高集鄉的紅崖崗,至構林鎮的柳風崗。地理線以東的古鄧州境內,是大片的沼澤地。

地理線以西和鄰近的淅川、內鄉、西峽一帶,是大片的崗丘山坡,生長著參天大樹,形成一片相連的原始大森林,鬱鬱蔥蔥。遮天蔽日的林海中,生長著鹿、大象、野馬和恐龍等動物。這些古脊椎動物死亡後,屍體隨地形的變異被埋藏於地下,年陳日久形成為化石。除西峽、淅川、內鄉等地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外,在鄧州市都司鄉的孟莊、林扒鎮的排子河、趙集鄉的半坡水庫等多處,都出土過大象的牙床化石和其他脊椎動物的化石。

這些都證實了這裡古時確有原始大森林,也稱“鄧林”,這是“鄧”字最早的出現,也是鄧姓出自鄧州的原始依據。

典故中的南陽之2:夸父逐日中的“桃林”是在河南鄧州嗎?

相關連結

:夸父這一神話人物形象

具有超現實

想象、誇張

浪漫主義魅力

這篇神話對後世影響很大

人們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

志向、巨大

力量和氣魄

如陶潛《讀山

經》詩有“夸父誕宏志

乃與日競走”句

柳宗元《行路難》詩有“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

跳踉北

超崑崙”句

有時也用“夸父逐日”來比喻不自量力

但這

從消極方面理解這個神話

不合乎《夸父逐日》作為神話在本質上所具有

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