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牯牛栽培技術,注意幾點小技巧,產量高長得好

地牯牛是什麼

地牯牛別名草石蠶、寶塔菜、螺絲菜、銀條、地蠶等,唇形科水蘇屬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我國。地下塊莖形似蠶蛹、螺絲,肉質脆嫩,無纖維,鹽潰、醬制後風味良好,其醃製品為醬菜中的上品,中外聞名。

地牯牛栽培技術,注意幾點小技巧,產量高長得好

1、營養價值

塊莖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每100克含有5。5克蛋白質、0。3克脂肪、20。3克糖、6毫克維生素C、32毫克鈣、0。6毫克鐵和88毫克磷。加工後的醬汁含有0。8%以上的氨基酸和10%左右的糖。地谷牛可入藥,具有潤肺補腎、滋陰養血的作用,可治療肺虛咳嗽、腎虛背痛、肺結核咯血等疾病。

地牯牛栽培技術,注意幾點小技巧,產量高長得好

2、植物學特徵

地牛根系較淺,根長小於10cm。地上莖直立,有些節上有不定根觸地,發芽勢強。株高50~60cm。地上的莖在靠近地面的地方長出側枝。匍匐莖發生在地下部分。人類土壤的淺部向上生長,新的分枝發芽。土壤的深處生長著。0。5毫米1釐米,亮白色。葉對生,先端尖,心形在基部,鋸齒邊緣,兩面具柔毛,葉柄短或無梗。穗狀花序,粉紅色到紫色唇形小花,蟲媒花。果實為小堅果,含1粒種子,黑色,無胚乳。

地牯牛栽培技術,注意幾點小技巧,產量高長得好

3、生長環境

地牯牛為短日照植物,不耐高溫,不耐霜凍,遇霜後地上部分枯死,在有些地區以下部分越冬。喜溼,不耐旱,易在近水處生長。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輕質壤土為宜。

3月中下旬在土中萌芽,4月初出土,5 ~6月生長旺盛,8~9月形成塊莖,10月收穫,立冬後地上部分枯死,生長期270天左右。

地牯牛栽培技術,注意幾點小技巧,產量高長得好

4、品種

(1) 揚州寶塔菜。蠶和蓮花有兩種。地蠶高50~60cm,葉小,塊莖長2~4cm,由2~7節組成,節間短,似蠶蛹,組織緻密多汁,半透明,玉白色,品質好;地蓮株高,莖葉生長旺盛,地下匍匐莖長5~22cm,節間長,組織疏鬆,易空心,產量高,但品質差。

(2) 荊門玉環。荊門名菜,傳統出口產品。株高50~70cm,莖方,毛細,葉對綠,毛質好。每畝500至750公斤。

(3) 偃師銀條。株高50~70cm,葉橢圓形,塊莖質地細膩,白色甜、脆、嫩、多汁。

地牯牛栽培技術,注意幾點小技巧,產量高長得好

5、栽培技術

(1) 播種。播種前,要翻深翻土,3月下旬施車前肥,每畝施有機肥2500公斤,與土拌勻,寬2米,平整。用塊莖繁殖,4月上旬按22~30cm行距種植,種植穴深426cm,每穴種植1~2個塊莖。每畝15-25公斤。

(2) 現場管理。塊莖可在種植後30天內萌發。莖高6~10cm時,澆水施肥,翻耕除草,淺土栽培,保持水分,防止塊莖外露。4月中旬,再次耕種除草,最佳化地底壟的封育,匍匐莖向四周延伸,不再耕作。5月中旬以後,植物進入旺盛生長期,應逐步增加澆水施肥量,促進其生長。

7月至8月,氣溫高,乾旱。早晚可以用水降溫或覆蓋碎秸和麥秸,保持土壤溼潤。雨季注意排水,防止植物長得嬌嫩繁茂,降低越冬能力。當莖葉長得過大時,應將莖葉頂起,以促進地下莖的發育。入秋後,地下莖開始膨大,每畝施用10公斤尿素和25公斤硫酸鉀複合肥;施肥後澆水,保持綠葉生長,保持光合功能,增加養分積累。

地牯牛栽培技術,注意幾點小技巧,產量高長得好

(3) 合理的套種。地牛可與小麥、捲心菜、玉米等間作套種,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在夏季起到遮蔭、降溫、保持土壤溼潤的作用,具有顯著的增產效果。

(4) 收穫和種子儲存。一般10月下旬開掘,畝產500-800公斤,高產可達2000公斤。收穫後,選擇大塊莖上市,保留小塊莖播種。磨碎的牛容易腐爛,不適合儲藏。挖出預留塊莖後,選擇陽光充足的地面,撒在地面上,覆蓋4-7cm厚的細土,可越冬。明年出芽時再移植。如果你還在同一個地方修煉-。塊田時,也可以把小塊莖留在原地挖莖作為種莖。

地牯牛栽培技術,注意幾點小技巧,產量高長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