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忠講解:髖關節炎並非普通骨關節炎

關於髖關節炎的症狀,有很多人對此不是很清楚,有些人認為髖關節炎和骨關節炎沒什麼區別,更有甚者把髖關節炎的一些症狀當做了骨關節炎來治療,不但沒有對症治療,還延誤了病情治療的時機。郭曉忠教授指出,髖關節炎要比普通關節炎更具危害性!

什麼是髖關節炎?

髖關節炎是指由於髖關節面長期負重不均衡所致的關節軟骨變性或骨質結構改變的一類骨關節炎性疾病。其主要表現為臀外側、腹股溝等部位的疼痛(可放射至膝)、腫脹、關節積液、軟骨磨損、骨刺增生、關節變形、髖的內旋和伸直活動受限、不能行走甚至臥床不起等。

引發髖關節炎的三大原因

1、長期負重不均衡:通常髖關節創傷與體重的增加和髖關節炎的發病成正比關係。當關節承受肌力不平衡並加上區域性壓力,就會出現軟骨的退行性變。肥胖是病情加重的因素。肥胖者的體重下降則可以減少髖關節炎的發病。正常的關節活動甚至劇烈運動後是不會出現髖關節炎的。

2、軟骨構造:隨著年齡的增長,骨密度與軟骨組織發生改變,導致滑液分泌過少,當軟骨變薄、變僵硬時,其承受壓力的耐受性就減少,因此出現髖關節炎的機率增多。

3、先天因素:包括先天性髖關節結構異常和缺陷(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股骨頭骨骺脫位等)、軟骨或骨的代謝異常,肥胖和骨質疏鬆症等。

髖關節炎的三大症狀表現

1、髖關節疼痛:髖關節炎初期疼痛輕微,隨病情發展,疼痛逐步加劇,用手按壓會出現深壓痛,內收肌止點壓痛。疼痛可為間歇性或持續性,行走活動後加重,有時為休息痛。疼痛多為針刺樣、鈍痛或痠痛不適等,多為臀外側、腹股溝等部位疼痛,有時還會放射疼痛至膝關節。有的人髖關節會出現腫脹,髖部活動受到限制,做內旋和伸直活動時都很困難,活動時關節會出現粗糙的摩擦音,嚴重的無法行走。

2、跛行:為進行性短縮性跛行,由於髖痛及股骨頭塌陷,外展、外旋或內旋活動受限,下蹲困難、不能久站、行走鴨子步。患肢可縮短,肌肉萎縮,或晚期出現髖關節半脫位所致。早期往往出現間歇性跛行,兒童患者則更為明顯。

3、髖關節有僵硬和酸脹感:髖關節的僵硬現象多是暫時性的。一般長時間不進行活動,就會有僵硬感覺,晨起或久坐起身時最為明顯,稍微活動之後,關節會產生酸脹感,關節靈活度又恢復正常。

髖關節炎的預防訓練

郭曉忠教授指出每天進行3-4次靜力運動鍛鍊,可以有效的保護髖關節,具體方法如下:

1、收臀運動:患者可採取臥位、坐位或者站位。將雙側臀肌用力向中間收緊,保持6秒鐘後放松,可隨時進行。

2、分腿運動:患者可仰臥在床上,鍛鍊帶環繞在雙踝關節上方,雙下肢向兩側外展繃緊鍛鍊帶,保持6秒鐘後放松。如果同時進行困難,也可一側下肢固定,另一側下肢外展。注意不要使足轉動。

3、抬腿運動:患者取仰臥位,將雙手放在腹上或其他舒適部位,收緊所有交叉於膝前肌肉,抬起一腿離床33-66釐米,保持膝關節伸直,不可弓腰背,保持6秒鐘後放松。

髖關節炎不同於普通關節炎,如果發現有以上症狀,可以到正規醫院進行諮詢診斷,髖關節炎發展到晚期,關節退變嚴重,甚至會誘發股骨頭壞死,造成患者的巨大痛苦和生活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