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顯可徵,形潛莫睹”

簡述“平正”和“險絕”

孫過庭在書譜中有段經典的論述,即“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復歸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近日書壇粉粉擾擾,“平正”“險絕”之辯不絕於耳!

辯之焦點在於書法的形式構成,即初級階段、高階階段,印刷體、藝術之分。這種紛爭的無效在於共同選用了不太適當的審美視角,運用西方美學的幾近平面構成的角度切入分析深蘊中國文化精神的書法,就像拿錯了鑰匙,成了打不開的鎖。各執一詞,是誰也說不服誰!於是,“平正”書者自謙為“印刷體”,“險絕”書者自謂搞“藝術”!

留言者紛雲“平正”者功力到位,為“險絕”者所不能。

亦有云“平正”者低階為“印刷體”;“險絕”者是搞“藝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無論雙方如何辯白都是爭論技法問題,未能言中書法本質。

中國書法深根國學文化的沃壤之中,承載著民族精神,浸潤髮散著傳統氣韻,體現著獨特的審美視角和審美思辨。正是這些形而上的精神、氣韻,才是書法藝術的本質體現。《聖教序》雲,“像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所以構成書法藝術語言的筆法、結構、章法,以及平正、險絕等,都“像顯可徵”,人們常常就技法論技法,顧左右而言他,不能一言中的!

中國古文人多以書法為學問餘事,讀書做學問必以書寫為務,故學書為讀書首務,書寫技法嫻熟到位不在話下,便能隨學問有成,而書亦可達性通變。這過程,歷經三境。

一境,“初學分佈但求平正”。即先要把字寫好!筆畫的八法,結構諸法,這是寫“大字”階段。

二境,“既知平正,復歸險絕”。這是由寫“大字”向藝術昇華的階段。即在掌握了書寫平正的基礎上探索字的結構、行氣以及章法的險絕和重心的擺動,錘鍊書法藝術語言的成熟。

三境,“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是書法藝術成熟階段。一個字是一個生命,一篇字是一個世界。是追求“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渾元之理。”(王羲之語)“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窮變化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的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是“平正”“險絕”不能言明的書法藝術的本質屬性!

所以,書法藝術須在繼承文化傳統和書寫技法的基礎上,錘鍊和昇華藝術語言,不可唯以西學審美論之。應以神采為上形質兼之,而為妙境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