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原平市的西南鄉有個村子,叫閻莊,是元代崞山軍節度使閻德剛家族的地莊。

而在相距很遠的同川腹地,同樣也有個閻莊,偏偏和西南鄉的閻莊扯不上任何關係,這個莊又是哪個閻家的地莊確乎史志無考。

有意思的是,這個村裡有個“長家巷”,門洞是幾十年前修築的,地下鋪砌的大石頭卻是古老的。

不知哪一年,正值雨過天晴時,光影動人,一位攝影人抓住這個時機拍下一張照片,之後卻被人多次標註為“晉賢故里”,用在為宣傳相鄰的上社村之展覽和畫冊裡。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其實,這裡是清代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他的武舉府就坐落在長家巷裡。

只要我們把關注的目光多在這個閻莊身上停留一下,就會發現這裡的文化底蘊和自然風貌絲毫不輸晉賢故里上社村。

這是真的,不信跟著我來考察一番!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資料】東閻莊,位於原平市區東30公里處,屬丘陵區。

相傳原名為“沿莊”,因位於古銅川縣治邊沿而得名,後演變為閻莊。

明初樊氏家族自洪洞遷來定居。

1980年地名普查為避免重名,以方位更名為東閻莊。

東閻莊全村580戶,1700多人,耕地3683畝,在原平屬於中等規模的村子。

但是,上述資料中卻有與實際相悖的地方。

翻看《崞縣誌》,在“選舉”一節中有如下三個人物,屬於元代閻莊樊氏的先祖。

其這樣表述:

“樊世融,同樂都人,河南武陟縣尹。

樊世才,世融兄,天曆間擢本鄉諸軍奧魯百戶。

樊思問,閻莊人,天曆間冀寧路提舉司。

”由此可見,源自《原平縣地名錄》上的“明初樊氏家族自洪洞遷來定居”一句,就大錯特錯了。

東閻莊這個村挺有意思,它有兩個街巷名稱和一個橋名令人費解。

一個是上面提到的“長家巷”,讀音zhang家巷,但這裡卻沒有張姓人,更沒有長姓人。

另一個是與躍進橋連通的村後頭,有一個街巷門洞上雕刻有“萬家寨”,這又是一個不解之謎,哪裡來的姓“萬”的?

還有一個橋,叫“六四橋”,是1964年修建的,還是一個同音的人名?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資料】壽山水庫,位於東社鎮壽山腳下,屬同河灌區管理。

流域面積9。75平方公里,其中土石山區佔77%,石山區佔23%,主溝長5。28公里。

總庫容160萬立方米。

建於1976-1978年。

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25米。

東閻莊絕對是一個背山面水的風水寶地。

其背靠大山,山裡的地下水涵養豐富,才形成了村前美麗的壽山水庫。

未曾進村先爬坡,是東閻莊的地理特色。

到了半坡處,有岔道向下盤繞,走前去就到了水庫大壩上。

大壩高聳,壩面寬展,那斜斜的水壩上全部是大石砌築。

站立於大壩上,放眼北望,黃土峽谷色調純粹,神秘蜿蜒;

碧綠水域幽深寬闊,十分養眼。

有人坐在水庫邊上悠然垂釣,一群白鵝從西邊遠遠地遊了進來。

經常有人前來這裡遊覽,或在水邊靜坐,或變著花樣拍照發朋友圈,壽山水並不寂寞。

看得久了,真想順著水域的一個旁側,去探索一下十多華里的水流究竟是從哪裡滲出來的。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資料】東閻莊現存兩座古戲臺,一居村西,一居村東。

西戲臺時間年代不詳,據樑架題記為清嘉慶十五年(1810)重修,坐西朝東,東西長8。6米,南北寬7。2米,建築面積約62平方米。

石砌臺階,面寬三間,進深五椽,採用移柱法,明間較大,裝飾性斗拱,單簷硬山頂。

東戲臺始建年代不詳,據樑架題記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坐南朝北,東西長9。1米,南北寬9。4米,建築面積約85。5平方米。

石臺基,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簷硬山頂,六檁後廊式構架,前簷置裝飾性斗拱。

戲臺前有古楸樹2株。

這兩座古戲臺所處的位置,就是東閻莊舊村的中心地帶。

這一帶,街寬巷窄,樹老溝深,民居更是一派舊時模樣。

走進長家巷,一直深入,你會感覺是誤入了迷宮。

那長長的小巷裡,牆高門小道窄,左轉右繞,曲裡拐彎,最後竟然又走到了長家巷門洞處。

在小巷裡,可以看到許多磚雕街門,門頭上楣大多有磚雕的花色匾額,裡面有字。

如謙虛自守、生福處、芝秀生香、清白家風、忠厚傳家、率履不越、山川拱秀、在家必達、涵養天機,最多的還是壽山福海,都是一個模板,那字很有神氣。

但是,也有例外,有一家竟然是“山海福壽”,你說是不是工匠一時疏忽所致,後來發現已經晚了,無法返工,便將錯就錯了?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資料】東閻莊關帝廟,位於村東,始建年代不詳。

坐北朝南,一進院佈局,東西長7。5米,南北寬9。2米,佔地面積約69平方米。

中軸線建有山門、正殿,為清代遺構。

正殿磚石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前帶廊構架,柱頭有斗拱,平身科每間一攢,單簷硬山頂,原塑像已毀,清代建築遺構。

東閻莊奶奶廟,建於村中臺地上,始建年代不詳。

據樑架題記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坐北朝南,東西長8米,南北寬8。6米,佔地面積約68。8平方米。

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前帶廊構架,單簷硬山頂。

廟內有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奶奶廟碑一通,碑文記載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奶奶廟事略,艾步廷撰文並書丹。

一個不大的小村莊,不僅擁有許多古老民居,還比較完好地儲存了原來的廟宇和戲臺。

雖然廟宇小到沒啥名聲,戲臺也很普通,但能夠在經歷了政治風暴的席捲之後,依然像模像樣地挺立在原地,實屬不易。

當我們走近這些古建築時,從它的高脊灰瓦、木構磚雕,可以看到虔誠的匠心;

從它的厚門高牆、石階大鎖,可以體悟村民們對它的珍愛和呵護。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資料】東閻莊村還有一座被人稱為“武舉府第”的清代民居,是原平市現存最精美的古代民居。

這座民居的主人名叫樊沛宇,字左泉,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臘月生。

其少負英姿,喜歡舞刀掄棒,後拜師學習騎射,大有長進,考中咸豐五年(1855)乙卯科武舉。

之後,他兩次參加武科會試,卻未能取得進士資格,以“守禦所千總銜”候選,隨時準備為國效力。

樊沛宇“武舉府第”的建造年代約為1865年前後。

其時,他設教、開當鋪已有數年,略有積蓄,又是村中科名、官銜最高之人,便蓋了這座“武舉府第”。

據說,他曾計劃為四個兒子仰淵、仰曾、仰容、仰雍各建一所規模相似的房子,但因仗義疏財、家資不豐未果。

儘管如此,四個兒子的住房不能不建,就圍繞著“武舉府第”依次建房,形成了相連互通、蔚為壯觀的樊家大院。

遺憾的是,這一建築群因歷時較久,其十二個孫子、十五個曾孫中以務農為本者居多,逐漸衰落毀損,儲存較為完整的只剩了“武舉府第”和相鄰的西跨院。

“武舉府第”坐北面南,二進院形制,中軸線上建有儀門、二門、正廳。

東西長14。6米,南北寬23。8米,佔地面積約347平方米。

正廳五間七架帶抱廈,三踩斗拱,單簷歇山頂,五脊六獸飾頂。

兩進院內另建有東西廂房,東南、西南兩個角門的磚雕文字儲存尚好。

正廳內中間暖閣的東西兩壁上還有清時繪製的素色壁畫約五平方米。

最能吸引人們眼球的是正廳抱廈前的雀替和屋頂上的鴟吻。

雀替以“暗八仙”為主的木雕刀工精湛,玲瓏剔透;

鴟吻上均有形狀酷似鹿角的鐵蒺藜,這在北方民居建築中極為少見。

另外,在“武舉府第”的西跨院,還有儲存完好的一座垂花門和正廳,這座正廳的稀罕之處是上三間下三間樓閣式建築,五檁前帶廊構架,山牆上開圓形窗戶,為單簷懸山頂,在原平市現存的古民居中已經少之又少了。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儘管樊沛宇年輕英武,胸懷大志,渴望著進入軍界大展宏圖,為朝廷建功立業。

但咸豐朝邊備軍防較為穩定,多數武進士、武舉人處於“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境地。

就這樣,樊沛宇在家鄉以騎射設教,開武館培養人才。

其悉心教職,身體力行,教授武功,樹立武德,使同川一帶的尚武崇軍風氣走入正途。

樊沛宇不僅把大部分精力投入教職,而且急公好義,扶危濟困,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每年冬天他都要用自己的積蓄,和同父異母的弟弟淑宇採買棉衣,給貧困家庭中的可憐人。

其它如修築橋樑、建立賓興、鋪設道路、修葺寺廟,他都熱心解囊相助。

早在咸豐七年(1857),樊沛宇就建起了當鋪,並以同川同益當的名義,與陽武村天福當的辛正亮、白水村廣裕當的趙殿元、北橋村九升當的石墉,共同制定了《崞邑會典所條規》,鄭重宣告:

“將一應條規刻之於石,以貽永年。

並將一年所注賬簿留至總局,以便稽查。

如城鄉同商有疑惑不明白之節,親到總局閱賬,疑惑即解。

不可隱匿賬簿,巧取小利,或因有科斂情弊,皆小人所為,君子不取。

或被查出,稟官究治,勿謂浮言不加慎也。

”咸豐十一年(1861),代州知州和崞縣知縣王夢松共同贈予樊沛宇匾額及行牌以示嘉獎。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光緒四年(1878),晉中地區受災荒嚴重,饑民甚眾。

樊沛宇帶頭參加賑災,出粟舍飯長達三個月之久,救助百姓無數。

光緒二十一年(1895),這位被人們譽為“用財不吝,行善不倦”的好人辭世,享年78歲。

留有子四、孫十二人。

沒有了張揚著富貴氣的高大垂花門,只留下了火燒後殘缺不全的八字牆;

沒有了威猛的鎮宅石獅,重新壘砌的整石階踏有點不大協調;

沒有了往昔的大院氣勢,只有街巷外樊沛宇的碑碣依然留駐著樊家最後的輝煌。

“貌雄偉,美髭髯,談言高亮”、“有血性,好施與”的樊沛宇離我們遠去110多年了,但他的高品義行和“武舉府第”仍然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東閻莊是梨鄉同川一個自然風光秀美、文化積澱深厚的地方,每年四月梨花盛開時,這裡要接待大量賞花觀景的城裡遊客。

在密密疏疏的花海里,近處的梨花和遠方的群山互相映襯,呈現出層層疊疊的白和綠。

大清早,村莊裡一縷縷的炊煙在晨曦中升騰而起,氤氳出一幅意境深遠的田園風景畫。

每當秋季梨果收穫的時節,果實豐盈含香,色彩豔麗滿川。

東閻莊梁頭上的秋景別有一番情趣,千姿百態的梨樹上碩果壓的枝椏彎。

梨園裡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初冬季節,寒霜讓一株株梨樹滿綴紅葉。

剎那間,老樹虯枝傲立山野,以火焰般的熱情點綴著歲月的蕭瑟,放射出蓬勃的生命張力。

東閻莊,是廣大同川的一個縮影,它的古老神奇正日益被人們所關注。

走近東閻莊,你必然會發出由衷的慨嘆:

這真是一個好地方!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

「原平東閻莊村」這裡是武舉人樊沛宇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