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精讀水滸:讀懂了高俅與王進,你就明白好環境對人才多重要

詩曰:

自古權奸害善良,不容忠義立家邦。

皇天若肯明昭報,男作俳優女作倡。

作為高俅發跡以後的第一個受害者,王進乍一看好像挺尷尬的,很多人可能都不記得他這麼個人物。

因為他雖然也被高俅所害,但卻不像林沖家破人亡那麼慘烈,兩人之間的衝突也不是那麼激烈。

古法精讀水滸:讀懂了高俅與王進,你就明白好環境對人才多重要

這裡先說明一下,雖然在央視版《水滸傳》電視劇中,“王進打高俅”是令人拍手叫絕的經典場面之一,但實際上小說裡王進並沒有打過高俅。

原著中打高俅的,是王進的父親同樣是禁軍教頭的王升。

而王升之所以打高俅,也並不是早打抱不平,而是高俅跟他學槍棒時,被他一棒打翻,所以高俅和王進其實算得上是“師兄弟”。

但高俅卻因為被師父王升打了就懷恨在心,當上太尉以後報復他的兒子王進。

而且高俅上任時王進也不是裝病,他是真病了半個多月,請了病假在家。

高俅當上太尉的第一天點他的名不到藉機發作時,王進還不知道所謂的“高太尉”就是高俅。

王進被逼拖著病體見高俅的時候,也沒有被杖責。

高俅是想杖責他的,但被王進的同事們齊心協力的勸免了。

逃過一劫的王進,回家後與母親相擁大哭,當晚就定下了棄職逃走的計劃。

安全逃離東京之後,王進偶遇了史進的父親史太公,並看在史太公的面子上教了史進半年的槍棒,之後拜別史太公父子,說要去延安老種經略相公帳下效力。

雖然後來史進去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那裡去找過他,但卻沒能打聽出來他的下落。

從此以後王進就猶如一顆一閃而逝的流星,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王進這一段故事看起來好像平平無奇,各方的矛盾不激烈,也不明顯。

施耐庵為什麼會在高俅發跡以後,安排王進這麼一個“受害者”呢?

古法精讀水滸:讀懂了高俅與王進,你就明白好環境對人才多重要

近乎完美的王進

在《水滸傳》眾多人物之中,王進是唯一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物。

他有魯智深的急公好義,卻沒有魯智深的粗魯急躁。

他有武松的勇力過人,卻沒有武松的冷酷毒辣。

他有林沖的儒雅隨和,卻沒有林沖的瞻前顧後。

他也是《水滸傳》中唯一一個人物形象勇武正派,最後又沒有落草為寇的人。

即使是以今天“鍵盤俠”們苛刻而扭曲的標準,也很難在王進的身上找到什麼汙點。

王進沒有娶妻,是個孝子,對朝廷也夠忠誠。

而且他在殿帥府跟同事們的關係,很明顯非常要好。

高俅上任時要找他麻煩,說他是裝病逃避點視。

當時在王進不在場的情況下,軍正司和其他教頭們都紛紛替他作證,說他真的已經病了半個多月了。

這個細節看起來不起眼,但大家稍微一咂摸就明白有多重要了。

至少在我們中國的職場上,當事人在場和不在場,對一個人的評價差別還是有那麼大的。

當然王進這個人忠孝正派是其一,這個時候殿帥府的風氣也是正派和諧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俅無事生非,一定要派人去捉拿王進時,殿帥府的牌軍雖然不敢違命,去找了王進。

但牌頭見了王進話卻是這麼說的:

“如今高殿帥新來上任,點你不著,軍正司稟說染患在家,現有病患狀在官。高殿帥焦躁,那裡肯信?定要拿你,只道是教頭詐病在家,教頭只得去走一遭。若還不去,定連累眾人,小人也有罪犯。”

這個牌頭不但沒有“捉拿”王進的意思,反而在見到王進以後,把整件事的前因後果向他解釋了一遍,絲毫沒有趁機落井下石,以討好高俅的意思,反而對高俅的蠻不講理頗不以為然。

古法精讀水滸:讀懂了高俅與王進,你就明白好環境對人才多重要

後來王進強撐病體見到了高俅,當時高俅認定王進是裝病,非要讓人責打王進,全靠殿帥府的眾牙將和軍正司一起出來為王進說情,王進才免遭了一頓毒打。

這個時候的殿帥府,風氣還是非常仁義的,人們遇見不合理的事情,都願意出力幫忙緩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殿帥府派去看守王進母系的兩個牌軍。

他們的職責本來是以服侍為名,看守王進母子的。

但王進母子用計騙他們出城,自己趁機逃走以後,這兩個牌軍第一天上午就知道王進母子都走了。

但他們並沒有向高俅告發,什麼都不幹的等了一天。

第二天他們先是四處走訪了王進的親戚,等天晚了才向高俅報告王進母子不見了。

當時高俅想要陷害王進的事情,在殿帥府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這兩個牌軍如果想要巴結高俅,完全可以第一天就上報高俅王進母子不見了。

但他們拖了近兩天才向高俅稟報,不管他們是不是在故意替王進母子拖延時間,都算得上是仁厚之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滿是仁義之士的殿帥府,在高俅主理最多兩三年之後,林沖誤闖白虎節堂的時候,成了什麼樣子?

釣林沖上鉤的寶刀,是殿帥府人人皆知是高太尉所有,陷害林沖的地點更是殿帥府的辦公重地白虎節堂!

林沖是被陷害的這件事,殿帥府里人人皆知,可是有一個敢為林沖講情的嗎?

曾經仁義之士群集的殿帥府,到了高俅手裡才不過兩三年,就變成了陸謙、富安等無恥小人出沒的藏汙納垢之所。

大家想過沒有。

高俅掌管殿帥府的這兩三年時間裡,那些曾經明裡暗裡幫助王進的仁義之士,他們去哪兒了?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到林沖被陷害的時候,他們都啞口無言了?

古法精讀水滸:讀懂了高俅與王進,你就明白好環境對人才多重要

俗人版王進

王進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有本事,卻沒脾氣。

他雖然在《水滸傳》中除了收服史進以外再沒出過手,但以他半年時間教出的史進,能與魯智深鬥幾十回合不落下風來看,王進不但武藝高強,教徒弟的本事也不差。

以他的才能,如果不肯忍下被高俅陷害這這口氣,佔山為王會怎麼樣?

根據胡適考證,現在版本《水滸傳》中的王進這個人物,其實是施耐庵改出來的。

在元曲和更早版本的水滸故事中,王進這個人物並不不存在,被高俅陷害的人雖然姓王,但不叫王進,而是叫王慶!

你沒猜錯!就是現在《水滸傳》一百二十回版中,“四大寇”之一的“淮西王慶”。

在元曲和《徵四寇》等水滸故事中,王慶是十萬禁軍教頭,曾經槍挑六國勇士,槍棒功夫名震四海,還有幾個月就該升任總管之職了。

但高俅當太尉以後,想報柳世雄當年的收留之恩,要求該升總管的王慶,在比武中輸給柳世雄,以便高俅提拔柳世雄為總管。

然而王慶在與柳世雄比武的時候,並沒有聽從高俅的吩咐,而是一棒打翻了柳世雄。

他因此惹怒了高俅,被陷害發配到了淮西。

王慶到了淮西以後,靠出色的武藝在當地收服了兩個有勢力的徒弟,後來佔山為王,官軍屢次抵敵不過,終於釀成了氣候,成為割據一方草的頭天子。

王進和王慶都是被高俅陷害,但兩個人的選擇卻截然不同。

王進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儒者形象,他的出逃,幾乎是孟子“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的活樣板。

孟子曰:

“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人知道危險要知道逃避,可以為了信念而死,但不能因信念違法犯罪。

“三綱五常”中也說:“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

王進知道高俅不會放過自己,所以果斷的棄職逃走,他的行為是完全符合儒家的“君子之道”的。

古法精讀水滸:讀懂了高俅與王進,你就明白好環境對人才多重要

而王慶則不同。

在水滸故事中,包括現在流行的水滸版本里,王慶都只是武藝出眾,思想境界卻跟普通人沒什麼差別。

高俅以權勢要求他讓棒柳世雄,他咽不下這口氣,不肯從命。

所以被高俅陷害發配淮西,但到了淮西以後他不但沒嚥下這口氣,反而更加激憤,索性佔山為王攻城掠地,自己做了草頭天子。

在與高俅的矛盾中,王進因為道德高尚,所以選擇隱忍蟄伏。

而王慶的道德修養明顯沒有那麼高,所以他選擇步步對抗,甚至不惜走上造反的犯罪道路。

王進和王慶都是才能出眾的人才,他們的選擇也都有一定的道理。

各位不妨想一想:如果換成是你的話,你會像王進一樣避開?還是像王慶一樣正面硬剛?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不能選擇向高俅妥協呢?

宋江不是妥協了嗎?他的下場怎麼樣?

古法精讀水滸:讀懂了高俅與王進,你就明白好環境對人才多重要

小結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感慨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有家難奔,有國難投

”。

他們都是有一定才能,對大宋足夠忠誠的人,為什麼會面臨“有國難投”的困境?

王進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解答。

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像王進一樣有本領又道德高尚,還沒有脾氣的人才都是萬分難得的。

但像他這樣近乎完美的人,還是頂不住小人高太尉!更別說明顯更接近王慶其他人了!

有了王進被高俅陷害時殿帥府作為鋪墊,對比一下林沖被高俅陷害時殿帥府的環境,就可以充分看出小人掌權對環境的破壞性。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一個小人掌權之後,就會來更多小人聚集,讓堅持原則的人無法存身。

大宋朝堂之上有多少個高俅之輩?

至少在《水滸傳》裡,那是數不勝數。

施耐庵最高明的地方,就是讓王進這個人物下落不明,為大家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為什麼史進在延安府找不到王進?

是他們母子沒有順利到達延安府?還是他們順利到達以後改名換姓了?

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

好歹給大家留點希望。

真的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