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鄰國之朝鮮(一)

中國歷史上一直以羈縻制度統御四方之地,因此歷史上除了內地各行政區劃之外,其他區域一般稱為化外之地、蠻夷之地等,隨著中華文明的不斷髮展和對外擴張,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民或者融於華夏之中,或者與中華文明的聯絡越來越緊密。而與中國相接壤的各個鄰國,自然是與中華文明最相近的。

而要說到與華夏文明聯絡最緊密的,自然要數朝鮮半島,目前半島上主要是韓國和朝鮮,民族雖然分別稱為大韓民族和朝鮮民族,但是與我國境內的朝鮮族都是同宗同祖的,再往上延伸的話則與漢族、蒙古族等俱來自共同的祖先。

華夏鄰國之朝鮮(一)

朝鮮半島現狀

朝鮮半島至少在10萬年前已有原始居民,這些不具體細說。

目前關於朝鮮何時立國,說法不一,一般有檀君朝鮮說,箕子朝鮮說,衛滿朝鮮說。今天咱們主要就來說說這些。

檀君朝鮮一說最早來自於高麗時代學者李承休(1224~1330年)和僧人一然的《三國遺事》。即天帝桓因庶子桓雄下凡人間,降於太白山(妙香山)神檀樹下,並與化為女子的熊結合生子,名為王儉,號為檀君(又作壇君),於唐堯五十年戊辰(公元前2333年)在平壤建國,國號朝鮮。為區別於後來的李氏朝鮮(1392~1910年),現稱之為古朝鮮。據稱,檀君在位1500年,後隱居阿斯達為山神,活到1908 歲。

對於檀君朝鮮,中國曆來的史學態度是神話傳說,反映的朝鮮半島早期的發展歷程,但是立國之說就太扯淡了。朝鮮則將之當成歷史,並且上推到公元前30世紀,韓國之前將之作為神話,但是近二三十年隨著“宇宙韓國”的思想,為了找尋歷史存在感,不斷無中生有的擴充套件歷史,因此也將檀君寫到了真實的歷史當中,不過還是有不少信奉史實的學者和教授堅持將之作為神話傳說。

對於箕子朝鮮,後面將會具體解說,箕子乃是商朝後裔,曾力勸紂王而被下獄,武王伐紂之後將其釋放,與之商談國事並準備重用,但是箕子不辭而別,帶領商朝遺民5000餘人進入朝鮮半島,定國都平壤,當時稱為箕城。也有認為箕子朝鮮早期是在今遼東半島,後期由於燕國的壓迫才進入朝鮮。無論怎樣說,箕子朝鮮控制朝鮮半島北部區域並建立了文明國度是毫無疑問的事實。但是為了宣揚本民族的獨立性,朝鮮和韓國並不承認箕子朝鮮。

華夏鄰國之朝鮮(一)

華夏鄰國之朝鮮(一)

箕子朝鮮後期

衛滿朝鮮則是中國史學界和韓朝史學界都公認的,只不過原先為中國的戰敗將領的衛滿,朝鮮則將其說成古朝鮮的邊境將領;韓國則認為衛滿雖是中原人,但是遵從了朝鮮的習俗,因此應當作為自己的歷史,並且一直認為衛滿朝鮮是文獻記載中朝鮮半島最早的國家(現在則開始將檀君作為歷史了)。

華夏鄰國之朝鮮(一)

華夏鄰國之朝鮮(一)

後浪正版 壬辰戰爭 汗青堂叢書萬曆三大徵倭亂中國日本朝鮮國際關係東亞近代史地緣政治格局歷史書籍

檢視

大致瞭解之後,咱們就將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時期的朝鮮半島形勢做個簡單的梳理。

公元前1122年左右,箕子率領5000餘族人建立了箕子朝鮮,途中歷經千辛萬苦,衝破了燕地諸侯以及孤竹、山戎等勢力的阻撓,這是中華民族早期的一次民族大遷徙,也是華夏文明正式影響朝鮮半島。周武王之後封箕子為“箕子朝鮮”,主要封地在漢江以北,朝鮮半島北部正式納入華夏版圖。箕子也尊周室,並積極納貢,朝鮮半島稱為周朝勢力邊緣地區。

箕子朝鮮的建立,使朝鮮半島從原始社會過渡到文明社會,並且有了文字、車船、弓箭、青銅武器、陶瓷、絲綢、樂器等等。箕子的後代也一直被周王朝封為“朝侯”,也就是箕子朝鮮。

公元前320年,燕昭王繼位,燕國開始發展壯大,稱為“戰國七雄”之一,燕昭王用秦開為將,征服了東胡遊牧部落,將當時東北大部分疆域納入燕國。公元前300年,秦開佔領遼東後繼續南下,一直打到今天朝鮮平安北道博川郡,這次戰爭可以說是朝鮮半島發生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兼併戰爭。不過箕氏朝鮮敗退到清川江以南,守住了平壤。朝鮮半島西北部被燕國佔領並劃分郡縣,修築了長城(燕長城)。

秦國統一天下後主要精力放在了南下,秦滅亡之後,中原大地爭戰不休,陳勝起義後派部下武臣攻打趙地,武臣佔領邯鄲後自立為趙王並得到陳勝承認,武臣派部將韓廣管轄燕地。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后,派原燕國大將臧荼取代韓廣,立為燕王,最後劉邦一統天下,為了爭取力量,仍然封臧荼為燕王。

公元前202年,臧荼反叛,被劉邦滅了之後立太尉盧綰(wan)為燕王,盧綰反叛後劉邦派樊噲、周勃攻打燕地,盧綰逃亡匈奴,其部下貴族出身的衛滿則率千餘人退入朝鮮。

衛滿進入朝鮮後,改變髮式服裝,融入箕氏朝鮮,當時箕氏朝鮮的君王箕準很看重,不久重用衛滿,而且還給了封地。當時中原戰亂,許多中原百姓進入朝鮮半島,當時人口可以說是重要的國家資源,因此箕氏朝鮮大量收納安置。衛滿利用這些移民發展自己的力量,在公元前194年攻佔平壤,箕準帶領少數親信逃到半島南部海島上改成韓王。衛滿則建立了衛氏朝鮮,臣服於漢王朝。

時間有限,之後再繼續講述衛氏朝鮮的和朝鮮半島南部三韓的歷史。